手工达人耗时2年复原东周皮甲,提高盔甲防御力仅靠神秘工艺?
笔者曾因某些缘故,决定自己复原一套本土盔甲,遍查资料发现,白荣金老先生所著《甲胄复原》(以下简称《甲》)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对甲胄实物进行研究的著作。书内详细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东周皮甲的数据资料和复原方法,下图即为《甲》中的复原照。于是也尝试着做了一套这样的甲,断断续续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终于完工。现结合这次复原尝试说说几点个人感想。一家之言,难免纰漏,姑妄听之。
曾侯乙墓皮甲出土时,甲片皮质内胎已然“腐朽无存”,幸而皮胎外层的漆壳尚在,这是得以研究和复原其本来面目的前提。因此,做一套曾侯乙墓式样的皮甲,髹漆这一过程绝不能省略。讨论东周皮甲的效能,绝不能有意无意忽视大漆的作用。
▲笔者复原图
髹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工艺技术,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就已经使用漆器,在东周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仅曾侯乙墓就出土大小漆器共计62种1047件。除甲胄外还有礼乐器、盛食器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漆器胎骨有木、竹、皮、铜等材质,实用性非常强。所以虽然冷兵器时代早已过去,但在其他领域至今尚有大漆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可以从其他途径掌握髹漆技术。例如,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制作。笔者在制甲时,除了参考《甲》,还曾特地向西安著名琴家李延民老师请教过髹漆的技巧以及防护措施(注:大漆易致人过敏并有潜伏期)。
▲曾侯乙墓出土古琴,与当代古琴造型有差异但结构相同
按《甲》一书描述,髹漆后形成漆膜“具有防腐蚀性能和一定的强度、韧性”,“漆膜厚度一般约为0.3毫米,估计要涂刷六七层之多”。2毫米厚度漆层,已经超出美观和防水等基本需求,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整体防御能力。在实际制作中,每片甲片笔者至少刷了三四遍大漆,许多部位也刷了七遍,其结果令人较为满意:厚皮革上反复刷大漆形成的漆层类似于一层树脂,防菜刀不成问题,但是应对弓弩等尖锐武器的穿刺攻击不好说。理论上可以通过反复髹漆提高防护力,但漆刷得多了会太硬,韧度也会下降,重量方面应该也有上限。个人猜测古代工匠在制作时,对不同部位应该区别对待,后世的中国甲胄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道理类似。
下图为一块被破坏的古琴碎片,木胎外裹漆层,可以借来描述一下大漆漆层在皮甲上的防御效能(笔者才不会承认是舍不得破坏自己的甲)。
图片里大漆漆层清晰可见,曾侯乙墓皮甲结构与之类似,不过是皮胎换成木胎的区别。可以想见,在格斗过程中,保护披甲者的,首先就是这一层质地坚硬的大漆。
▲采集生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琴的髹漆过程中,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瓦灰,讲究一点的还要加鹿角灰,用以进一步加强保护作用。目前虽没有资料表明东周皮甲制作工艺中有这一步骤,但有趣的是,《武备志》里曾提及明代皮甲之法为“生牛皮裁成甲片,用刀刮毛;以破碗舂碎,筛去米大屑,调生漆傅上,油浸透则利刃不能入。”明代甲匠为了提高皮甲的防御能力,利用生漆良好的依附性,在生漆中掺了细碎的瓷屑或瓦屑刷在皮甲片表面。那么在更早的东周时代,皮甲的髹漆过程中有没有可能也掺了一些诸如瓦灰的材料?如果能证明有,那么对东周皮甲防御力的评估,还要再提高一些。而考虑到漆器工艺起源甚早,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黄昏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