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天下铁浮屠、不败神话背嵬军?这些两宋著名精锐部队的实战力究竟如何?
编者按:两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战争不断,各自也都出现了一些流传至今的著名精锐兵种,如平夏铁鹞子、金军铁浮屠和岳家背嵬军等。但历经千年,这些部队的真实情况已经被披上了太多戏说和想当然的外衣。于是,今天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两宋期间的这些精锐部队的真实情况。
先来看著名的平夏铁鹞子,人们往往将其视作是西夏的精锐重骑兵。《宋史·兵志》中何常说:“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有山间部落谓之步跋子者。”平夏指的是居住在夏州的党项部落,长于骑战;山间部落则是夏州以南横山一带的部落,擅长步战,因此西夏统治者可能是分别取其长,建立了两只比较精锐的部队。
▲《骑马与砍杀·风云际会》mod中玩家设计的西夏铁鹞子
但实际上,“铁鹞子”一词最早见于契丹。《辽史·百官志》中有“左右铁鹞子军详稳司”的机构,《辽史·高模翰传》也记载此人曾在辽国“总左右铁鹞子军”。同样,《辽史·萧阳阿传》中还有“历铁林、铁鹞、大鹰三军详稳”的记载。看样子,铁林、铁鹞和大鹰都是辽国精锐部队的名称。而西夏的精锐骑兵也叫“铁鹞子”,可能是受到了契丹的影响。因为西夏第一代国主李继迁就是在辽国的支持下建国,他之前曾担任辽国的“夏州管内番落使”,取契丹的兵种名称来称呼自己的部队也是情理之中。
▲披重甲的西夏士兵
同样有趣的是,金国其实也有“铁鹞子”!《三朝北盟会编》中有记载,北宋末年胡直孺领兵一万勤王,“至襄邑遇铁鹞子百馀骑,一万之众不战而溃,直孺为金人所获。”但从现有的史料看不到金国有像辽和西夏那样组建铁鹞子军的记载。因此笔者认为,铁鹞子其实最初是辽国一支精锐骑兵部队的名称,后来被西夏继承,而宋人也受此影响,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铁甲骑兵统称为铁鹞子,但这两者意义是不同的。
▲金国重甲骑兵
接下来我们来看铁浮屠。曾有一些文学作品中将其称作拐子马,这可能是被人误解最深的一种“兵种”。
▲《骑马与砍杀·风云际会》mod中玩家凭想象设计的铁浮屠
首先,拐子马这个名词在北宋人撰写的有关武备和军事的史料中就已出现,比宋金战争要早得多。例如北宋仁宗时曾公亮等人所编《武经总要》中就写道:“东西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所以,拐子马实际上是一种军阵战术的称呼,而非兵种,指的是步兵方阵两侧的骑兵阵。
▲宋真宗常阵图中的两翼拐子马
“铁浮屠”一词最早在史料中出现,是在与1140年5月刘琦指挥的顺昌战役有关的史料中。当时顺昌有个叫杨汝翼的文人,亲历顺昌之战,事后写了一篇《顺昌战胜破贼录》,其中提到:“四太子……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扢叉千户。” 这里提到的扢叉千户,是金军中的侍卫亲军。而“浮屠”是汉语中对塔的叫法,铁浮屠其实就是铁塔的意思。所以铁浮屠这个词是宋人对金国重骑兵的一种形象称呼。
▲刘琦
同样对顺昌战役进行记录的还有当时的通判汪若海。他本人没有亲历这场战役,但是事后为了表现自己关心战事,也写文上呈南宋朝廷,其中写道:“兀术所将,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这句话告诉我们两层信息。首先,如上文所说,铁浮屠其实就是铁塔之意,因此也用铁塔兵来称呼;第二,金兀术率领的部队中,攻城的步兵也被叫做铁浮屠。可见,只要是身披重甲的金国士兵,都被宋人叫做铁浮屠,铁浮屠并不是特指一支骑兵部队。
▲新版水浒中的宋军连环马
那么,评书小说、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金国重甲骑兵三匹马铁索相连、进行冲锋的场景,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三马相连的记载最早也出自汪若海记载:“铁浮屠……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正如前文所说,汪若海没有参加过顺昌战役,他对于战斗过程的记载可有些出于想象。
▲岳飞
不过后人却大都沿袭了他的说法。岳飞的孙子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就照搬了汪若海的说法,后来南宋史官章颖的《南渡四将传·岳飞传》、元朝所编《宋史》中的《岳飞传》和明清两代讲述岳飞事迹的小说,也都是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互相传抄,最后以讹传讹。而后人将铁浮屠与拐子马搞混,也得怪岳珂。他在介绍金国重甲骑兵时说“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屠”,错误地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个错误也同样被后人错传。
后来,清代的乾隆皇帝令臣僚以他的名义编纂《御批通鉴辑览》,发现此说不对,并进行驳斥。他认为北方人骑马以驾驭便捷为主,三匹马连在一起,马力有不同,人也勇怯不齐,因此反而有可能互相拖累。金兀术擅长用兵,肯定知道该进便进、该退便退的道理,怎么会让骑兵互相羁绊呢?乾隆皇帝认为,这是宋朝人见到金国骑兵势不可挡,因而妄加的名目罢了。
其实不管是重骑兵还是轻骑兵,机动性都是最重要的。三马连在一起,一马被击倒,另外两马的机动力肯定受影响,而一旦静止下来,只有挨宰的份,甚至还不如步兵。宋代有许多破重甲的武器,近战如鞭锏锤长斧长刀,远程有神臂弩,就算甲再重,一旦静止,只会被步兵一拥而上轻松消灭。所以不管从史料的分析,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金国重甲骑兵都不会是互相用锁链相连的。
最后再来看大名鼎鼎的岳飞的背嵬军。其实南宋的背嵬军最早由韩世忠创立,《韩世忠墓志铭》中载:“背嵬一人持长柄巨斧堵而进,上揕其胸,下梢其马足,百遇百克,人马乐毙。”也就是说,韩世忠创建的背嵬军,是一支专门用来对付金国骑兵的精锐步兵部队,并且战果卓著。后来岳飞、吴玠吴璘兄弟也创建了背嵬军,但都是骑兵部队,尤其是“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的岳家背嵬军,堪称当时第一精锐。
那么南宋的精锐部队为何叫背嵬呢?南宋人赵彦卫认为,背嵬是给大将背酒瓶的亲随,但这种解释其实是望文生义。因为西夏也有背嵬军!《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到过西夏的“衙头背嵬”,这是宋人的记述。“背嵬”二字其实就是西夏文的音译。在西夏文中,龙、鹰都读作“嵬”,蛇的读音与“背”相近。如果硬要翻译过来,那就是“骁勇之士”的意思。
▲后人所绘韩世忠
而且“背嵬”这个词,北宋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沈括有一首《边兵凯歌》,里面就写道:“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这里的“回回”指的是西夏人。之后,宋人也模仿西夏人,用“背嵬”一词来称呼骁勇的将士。韩世忠是延安(今陕西绥德)人,对这种习俗耳濡目染,将自己组建的精锐部队称作背嵬也是情理之中。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与梳理的两宋期间那些著名精锐部队的一些知识,希望能消除一些以讹传讹的误解与想象,让大家了解到更真实的古代战争历史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邓广铭,《岳飞传》,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17
来俊杰,也论拐子马,杭州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4(1)
汤开建,关于“铁鹞子”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9(1)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格洛米,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宋朝士兵的生活为何过得连狗都不如?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