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再多的推送,都不如进影院去感受

818 抛开书本 2019-03-30




抛开书本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1

我们不输出垃圾,但我们也不应引进垃圾,更不该制造垃圾。垃圾王国也好,“塑料王国”也罢,都是粗放化中国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镜,才能在创新求变中突破自我,并因之鉴照历史,反思现实和憧憬未来。

——堂吉伟德


手指在小山一样的塑料堆里翻飞,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包装盒以及玩具上的小零件,一个个拣出来,随之被丢进红黄蓝绿黑色5个大塑料盆,发出一声声闷响。


王秀英坐在小马扎上,一天10小时,重复着刻板而单调的动作。


她那裹着脏手套的双手接触过迪奥的“香水”、费雪的“玩具”、普瑞纳的“猫粮”以及印着豪华度假酒店广告的美国报纸。


不过,对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王秀英而言,这些代表城市生活情调的东西,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否回收卖钱


在王秀英打工的天津静海县子牙镇以及河北省保定、廊坊一带的村庄,“干塑料”已成为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一些人从“进口商”那里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废塑料,分拣出可回收利用的部分,然后进行粉碎清洗、加工造粒,使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利用。


这个现象,被摄影师王久良发现。为此,他特意花3年时间,在中国大地上行走,拍摄了一部名为《塑 料 王 国》的纪录片。


“我国已经称得上外国的废塑料处理中心。”王久良严肃地说,“这带来了很多问题。”



文化上要激进,政治上要保守,如此,二者博弈的结果也许能离正义更近一点。


王久良导演相信影像的力量是强大的。作为艺术家和电影人,如此这般对本职的信念应是题中之义,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信念能够引领影像走多远,以及能够引领我们和周遭的世界走多远。为此我献上自己的敬意。


同时在艺术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上,我们却不能过于乐观和自信。艺术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活动,无论如何有意识地去抵消和平衡,艺术家的主观意志都是其作品力量的最大来源。


诚然一位有责任担当的艺术家会让自己的作品带着良知直面社会问题,但在我们思考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许也该思考一下“社会问题”这个概念,以及艺术作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2

相似个体的集合叫社群,不同社群的集合叫社会。不同的社群意味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是说,所谓的社会其实是一个不同利益诉求的集合体。


诉求不同即有矛盾,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就是各种各样矛盾的外在表现。


因为社会问题覆盖广泛,解决它、或者说消除矛盾,如果靠一方打压另一方,那就势必会损害到某个人群,这让我们很容易看到(不走运的话也会体验到)其中的不公平和不正义。


反过来如果靠平衡各方的利益,换句话说靠妥协——也就是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也许没人能拿到所有的糖果,但至少大家都有糖吃。


或者换个角度,所有人都承担一部分损失就意味着没有人会被迫面临灾难



当然能够称得上社会问题的必定有相当的体量,其中牵扯到的各方利益纠葛也势必是多元的。


比如导演提到的经济权利与健康权利的冲突就是矛盾之一,另外产业链附着者的权利与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也有一定的冲突,甚至经济逻辑与民族、文化逻辑也在碰撞。


进入这些,我们需要问题意识,而解决这些,我们需要的是方法。



上面说到艺术作品的个人化特征,让它在问题意识这一块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个体是灵活的。


相对于庞大的机构,个体的应激时间必定要短得多,在发现问题方面也必定要灵敏得多。


进一步地,如果我们把反思活动看做是在解决问题后对新情况的重新评估,也就是一种再次发现问题的尝试,那么艺术作品在反思上也就拥有了同自身在问题意识领域所拥有的相同的优势。


简单地说就是,“发现”和“总结”,是艺术的两大武器,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批评。



需要注意的是,发现和总结,其实分别位于问题解决流程的两端,二者中间则是上面提到的“方法”


而进入到方法的领域,艺术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在批评环节赋予艺术作品以优势的个人特质,因为要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此时只能给自己带来局限性。


而(总体而言,非特指导演)艺术家天生的不妥协又无助于消解这种局限性,从而让问题的解决对艺术作品来说变得更加棘手。这个,我认为可以说是指涉现实的一类艺术作品的劣势所在。



3


当然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那么在这两点上和艺术相对的是什么呢?


刚才已经提到的善于妥协和处理矛盾冲突的政治,我觉得就是这样的一个参照物。或者更具体一些,是行政手段。


个人对比机构的资源差距就不说了,官僚制度因为责任制的原因(同时对上下负责,只是程度不同),通常都会谨慎行事,这种保守我认为并非全是坏事。


反而是较为细致的顾虑,能够让不同的群体最终被纳入到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之内。


由此造成的后果则是,至少从理论上,政策可以顾及各个群体的利益,防止绝对的灾难落在某个人头上



至此我论证了艺术作品与行政手段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各自的优劣。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是在指责前者的不成熟和激进,是矮化艺术的地位。


实际上正相反,我觉得正是这种激进,才让艺术具有了力量。因为除了单独拿出来分析的特征,这里还有一个二者关系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王久良导演的作品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简单地说,没有他的作品,垃圾问题的解决可能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意图改变现实的时候。


艺术作品提供的也就是这么一种启动机制,一种通过倒逼形成的张力,去催促甚至是迫使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那一个去采取行动。


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或者在这里特指影像)的力量不大也不小,它代替不了、也不应该代替政治,但它就在那里


这个世界需要放大镜的时候它就是放大镜,需要导火索的时候,它就是导火索。







最后,知悉王久良导演关于大凉山彝族的剧情片计划,希望他能把对影像力量的信念坚持住,可能的话,少一些妥协。虽然我说了很多关于妥协的话,但那不是艺术家该干的事。




4

5月12日

下午13:30-15:30

书本放映26期

《塑 料 王 国》


书本短评


 ……昨天有幸观看影片并参与导演的映后交流活动。他说在外国工作交流期间,当一外国人指着一辆装满货物的车说“这车垃圾是运往你们中国的”,他的反应就好像你家的垃圾运往我家的愤怒感,他那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情感深深地被刺痛。于是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拍摄及水深火热的心里路程。他的情怀,他的世界观,他的坚持,他的无畏,他的大爱,他的毅力,一样样地打动着现场的每个人……(有删减)

大状

【 塑 料 王 国.理性与激情】一部改变中国环保、进出口政策的电影,致敬有勇气有社会责任感又能静心做实事并付诸实施的导演,以及所有为推广此类电影呕心沥血的人们。

你们的理性与激情,是这个社会的希望!


刘小黛

察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一位爱好摄影的“社会工作者”,拍了一部温柔对抗发人深省的电影,家国大局,潜浅细说,值得被每个人尊重。第三部大凉山孩子,静盼。

八妹

PLASTIC CHINA之前在网上看过的26分钟媒体版讲述的是一个大环境现象而原版的塑料王国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关于洋垃圾的处理问题,还有很多隐性的社会性问题,这大概就是网上对此片规避的原因吧。反正看了感触挺多,就是留给导演的映后交流时间太短啦,大家还有好多想问的。期待第三部作品。


敌羞,吾去脱他衣!

在书本放映的辛苦策划下,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了之前在朋友圈分享过的电影《塑 料 王 国》,并得见了导演王久良。虽然提前就知道内容沉重、主题严肃,但看着孩子们,尤其是小女孩依姐高兴、失落、隐忍、迷惘的脸庞时,内心仍被狠狠揪了一把。电影虽然结束,生活仍在。


沈秋阳

从前期拍摄工作来说,纪录片导演的厉害之处在于怎么让被拍摄者如此的信任摄像机。放下权重,尊下身来,用心的交流必不可少。从内容上,导演以塑料问题为重点,侧面的说明了中国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在引发观众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思考的同时,又引发了对于我们自身主观方面的思考,要知道中国现在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都是由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有删减)

裴聪 

致以敬意。

  “灭完啦。” 

“那边还在烧。”

过芸颍

这种片hx毛线啊,学校组织观影就该看看这种的城市的孩子吃着进口零食喝着各种饮料,青岛某个塑料垃圾处理厂的孩子在塑料垃圾堆里出生、成长、描绘着自己梦想,最大的未满13周岁的姐姐要照顾几个弟弟妹妹,用污水洗脸洗头…第一次说想上学一边笑眼里亮闪闪,最后却要怯怯地说“我不想上学”这周末群众都在刷妇联3的,这部电影也算泥石流了吧…感觉导演是踏踏实实坚持着自己初衷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很喜欢小孩儿,在乎孩子们的看法最后真的很谢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听这样的导演分享自己的初衷。

俞敏武

《电视节目策划》课上,我给同学们介绍了美国cbs的新闻节目《60 minutes》,有一期介绍的就是美国的记者暗访美国某个州一个小企业把废旧的电脑显示器等越洋运往深圳进行回收处理,记者暗访的过程中不停地咳嗽,刨垃圾的村民们用最原始的焚烧方法烧制废旧crt来提炼金属,孩子们在污染的河边洗衣服,村里的妇女90%以上都不能生育。当时所有学生都震惊了,还问我为什么这个现象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他们都毫不知情。多年以后真的有一位伟大的导演站出来……(有删减)

东铮 

《塑 料 王 国》是青年导演王久良继《垃圾围城》之后的又一力作,曾获FIRST电影节大奖,金马奖最佳记录片提名,他是一位极富社会责任心的导演,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我国政府宣布从今年元旦起禁止进口洋垃圾,今天王导携此片造访锡城,与影迷们分享了他历时五年的创作历程,感谢书本放映提供如此绝佳的观影机会。

舒静

观看王久良导演的环保纪录片《塑 料 王 国》,摄影导演不带评判地用真实画面叙述进口垃圾的运输、处理,堆成山的塑料垃圾却在无声地彰显着人类的欲望,影片后会思考,无论是洋垃圾还是本地垃圾,从哪一个源头去治理才是合理的?我想,减少我们内在的欲望吧,或许,问题才不会如此复杂而重复地出现。

George

……垃圾是消费主义的副产品,进口的洋垃圾多少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消费主义的驾轻就熟融会贯通。打工者彭是个毫无责任感的父亲,讽刺的是,《塑 料 王 国》多少促成了我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一项政策的出台,竟然源自一部文艺作品,这多少让我想起影片中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彭。彭也是一心顾着挣钱,醉心于GDP,却置子女于不顾……

(有删减)

宋晓兰

观影《塑 料 王 国》,感谢无锡抛开书本的胆识和付出,虽然没有明白揭露出垃圾运转的秘密,希望孩子们至少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自己干净、高质的生活不是从天而降的。王久良导演(他更愿意称自己为社会工作者),第三部,关注大凉山的孩子们,期待。



PS:

以上是受到导演映后交流启发后的一些看法,原意是想强调影像能量的有限,而非主张政府责任的无限。


一个健康的社会里,矛盾冲突的解决应该由多种力量共同完成,其中包括NGO、社会企业、民间团体、媒体、知识界、大众舆论、甚至有意愿的商业主体。


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对公权力来说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力量既是很好的补充,也是必要的制衡。


所以我并不是想呼吁一个大政府,相反我觉得更合理的状态应该是不同力量的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为免误解,啰嗦几句,感谢读完~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



- E N D -



努力为想象中的广场 提供一种声音


作者|818                编辑|揾酒

抛开书本开微店了,阅读原文看看有没有你中意的电影周边



书本影评:

这些孩子,曾从垃圾堆里出生,又在垃圾堆里成长

他叫韦斯安德森,他的电影几乎可以碾压其他处女座

就算是职业杀手,也会在公车上遇到小学同学

夹娃娃很疗愈啊

《第三度嫌疑人》:是枝裕和的离家出走

《魅影缝匠》:当我们不谈论爱情,应该谈论什么呢?

《普通女人》为什么会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部柏林金熊奖,是《肉与灵》的完美结合

大象席地坐,灰烬从天降

这部电影,绝对要列入年度十佳!

这部去年口碑一般的电影,却入选了《电影手册》2017年度十佳


书本映后记:

看名字就仿佛听见导演说:这部片子我不准备卖钱!

灿烂千阳,带母亲一起看金像奖影后毛舜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书本映后记No.24:沉默之怒

《清水里的刀子》:贝式散文的优雅,油画浸润的艺术

映后|《大坏狐狸的故事》:手绘水彩画,法式幽默风

映后 | 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

我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日常对话》:她和她的T妈妈,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阳光下的情感教科书

中国也能拍出不输英国的历史片

那一刻,我被这个男人迷住了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我们是X | 我只认识你村戏 | 第三度嫌疑人 | 清水里的刀子中邪 

中邪|暴裂无声|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塑料wg|黄金花

犬之岛|路过未来|FIRST主动放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