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成不了‘画家’,《无双》也成不了梵高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1
《无双》的剧本结构很有意思,前半段通过李问的叙述展开整个伪钞犯罪故事,结尾将其叙述完全推翻,制造反转。很像去年在国内大热的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今年FIRST影展入围的《江湖佬》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
这样的剧本好写也不好写,好写在于编剧完全可以先写好结局然后按部就班地向前逆推,不好写在于反转之后指向的真相与前半段的叙述中事实的部分难免会无法一一对位,哪怕是之前十分成功的同类作品,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而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观众还是很喜欢这种“高智商反转”的故事结构的。而导演又在大悬疑结构中加入了“伪钞制造”这类犯罪元素,并在保证不会被模仿的前提下将其奇观化,不可谓不成功。
一、全片对于悬疑点最高级的一个处理,其实是开头处李问被带到警局,惊慌失措宣称“画家会找到我,会死很多人。”,随后发生了一场其实并没有发生的爆炸戏。这一场戏结束后“无双”的片名出现,接着就是女警对李问的质疑“你别骗我”。整段动作看似闲笔,其实已经暗示了后来李问的所有叙述都是对女警的欺骗。
看似发生的爆炸其实没有发生,看似存在的“画家”其实并不存在。这里更有趣的一点是,导演安排了周润发角色的第一次出场,这次出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反转过后我们发现,周润发在片头的出场是符合其警员身份的。但导演将这一段与李问欺骗女警混剪在一起,还给了电梯里貌似装着“炸弹”的皮包特写,就显得十分诡异了。
可以说,影片的开头就已经剧透了结局,但观众却完全察觉不到。
二、在李问的叙述中,交代“画家”的前史是:三代造假,从未入狱,恪守行规,狡诈毒辣。通过这样的人设与“李问”产生反差,制造“李问”随时可能被杀的紧张感和惊悚感。
反转之后我们发现,这个“画家”其实就是李问自己,而李问在审讯中和叙述的故事中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胆小懦弱的形象,这种反差所营造的震撼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如果将“李问是‘画家’”这个事实带入到李问叙述的故事里,就会产生一个矛盾:“画家”将冯文娟救下并整容成女邻居这件事和其恪守行规城府极深这个性格不符。
“救下冯文娟”这个动作由于之前铺垫冯文娟是验钞专家的细节可以理解,但“将其整容”就完全出于其“之前暗恋邻居女画家”,试问一个祖上从未入狱的“伪三代”,怎么会做出这样愚蠢的事情呢?
而正是因为这一步导致了李问入狱,才有了整个片子最核心的欺骗性叙述,甚至导致了最后其失败的结局。如果李问虚构故事中的“画家”前史与真实不符,那他与将军火拼的理由就不成立了。
加上编剧为了反转强行在李问的叙述中加入了冯文娟整容后医院那一场初看十分奇怪的戏,就导致李问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漏洞——如果他将医院里周润发的“画家”给冯文娟办新身份恰巧改名成女邻居这个情节告诉女警,怎么会不引起怀疑?
三、在李问的叙述中,他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落魄秀才”式的画家形象,这个形象在许多细节的衬托下比较打动人。借配角之口说出了“梵高”,其实是能将其与梵高的故事对应起来的。
而后来的烧画,正表达了人物的毁灭和黑化,呼应的就是梵高的死亡。但直到最后李问的叙述被推翻,从事实的闪回中才发现,李问才是“画家”,是一个毒辣、贪婪、好色之徒,这不仅证伪了周润发角色的存在,也击碎了那个难得在华语商业片里出现的“梵高”的幻象。
分析到这里,整部电影就变的很奇妙了。
犯罪类型上它说的是“假钞成不了真钞”,悬疑反转上它说的是“周润发不是‘画家’”,而整部影片似乎也陷入了这个怪圈,终究成不了“梵高”级别的天才。
“一切做到极致就是艺术”,可惜《无双》并没有做到。
作者|西北偏北
书本专访: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 村戏 |第三度嫌疑人| 清水里的刀子|中邪
暴裂无声|我的影子在奔跑|太阳总在左边|河| 塑料wg|黄金花
犬之岛|路过未来|FIRST主动放映| 囚| 造化 | 小智慧|出路
那年八岁|日曜日式散步者|大三儿|小偷家族|齐放十荐|四个春天
驯马|黄星绿地满天红|世纪新生|摇摇晃晃的人间|我心雀跃|艺术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