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民族主义: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自由与极端 | 热点

2017-03-14 传媒君 传媒实验室

导    读

3月13日上午,新浪微博网红博主穆雅斓发布了一条喊麦乐天的短视频,视频主要内容是抵制乐天等韩货

不过十分尴尬的是,该“爱国”视频的背景音乐居然是韩国钢琴家李闫珉的《River Flows In You》,随后视频被博主删除。

网红博主穆雅斓录制的抵制乐天视频,视频里中国国旗挂反,背景音乐为韩国作曲家所作

随着国内抵制乐天和韩货的声音愈发强烈,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此起彼伏地出现了颇多令人大跌眼镜的“爱国”言论和行为,让人深感智商的珍贵



什么是网络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网络传播行为”网络抵制,如抵制某国家的企业、商品,甚至是某个明星偶像、意见领袖,以及发布带有激进情绪的网络签名,都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形式。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陈龙、闵大洪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外表现为激烈的示威对抗,对内表现为现实主义批判,特定情况下可能转化为泄愤式的群体事件

然而,对一个对政治事件毫不关注的人,或者对一个韩流文化爱好者来说,他们会因为社交网络上近期大量爆发的反韩言论而动摇甚至改变立场吗?换句话说,社交媒体到底会加速人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趋同,还是加速它们的分化?


网络信息冗余造成的“信息茧房”


这得先从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说起。

当代信息社会,随着信息渠道与信源的增加,人们的信息接触成本下降,因此有人认为信息接收的多元性加强,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方不同立场的观点,从而会对已有立场进行修正或发展。

但这显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信息多元的背后是信息大爆炸和信息冗余的现实,人们无法吸收所有信息,所以会有选择性地吸收消化,而这个选择的形成机制和过程非常复杂,传媒君在此不做深入分析,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个人自主选择的,因此人们作为受众会更倾向于选择与既有政治立场一致的信息。而这种现象因社交媒体智能化及大数据算法的不断完善后变得越来越明显,用户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关注几个他最认同和最感兴趣的媒体内容。

美国学者桑斯坦就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因受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因此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讯息领域,长久以往,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从而使个人接受信息的“窄化”现象越发明显。

以上情况是建立在用户自主选择信息的基础上,除此之外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还有很多“非自主”情况下被迫接收到“朋友圈”里的一些与自己政治立场相左的信息。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会因为接触到“不同”而有所改变吗?


社交媒体带来的到底是理性还是极端


有人认为对“分歧意见”充分的接触与交流可以使分歧弥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大部分时候面对“分歧意见”的“理性而有效的交流”其实是难以实现的。

例如,在美国政治环境中,两党政治“极化”十分严重,可以说水火不容。斯坦福大学教授 ShantoIyengar 团队的一则研究显示:在 1960 年时,只有 5% 的人会对孩子嫁/娶另一党派的人感到不快;而到了 2010 年,这一比例竟高达 40%。面对政治立场相左的好友,大部分人是难以接受的,甚至直接拉黑,沟通的缺乏加剧了政治立场的分化。如今,网上“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都认为“不需要浪费时间和弱智交流”。因此,网络平台上所谓“充分多元”的交流条件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可以满足。

退一步来说,假设社交媒体上不同意见者“乐于”互相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拉黑、屏蔽相关信息,甚至信息流动是完全充分的,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的分歧会出现缓和吗?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政治学者Zaller (1992) 就指出,很多政治观点都成型于媒体信息极大丰富之前,所以新信息的引入对这些既有观点影响甚微。2014年的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研究对四百多位政治活跃分子的深度访谈显示,他们并非不清楚对立政治观点的存在;只是意见相左的信息,完全没有改变他们的价值立场(Dvir-Gvirsman, 2014)。研究者用一个简明扼要的论文标题总出了他的结论:“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我们不在乎。”因此传媒君认为即便社交媒体给予人们互换意见的可能,但这种交流很可能仍然会使双方更加坚定已有立场,使双方之间固化的分歧呈现得更为彻底。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偏见与分歧都来源自于信息不对称,人们自负而骄傲的高姿态可能是始作俑者,而且很难动摇与改变。

不过,需要解释的是,尽管社交媒体可能会加速人们政治立场的分化甚至是“极化”,但我们当然不能否定交流的意义。在中国当前的互联网情境下,恶劣的、信息不对称的网络环境仍然是造成极端观念和阴谋论猖獗的罪魁祸首。而我们则更需要在嘈杂混乱的社交媒体上,仔细地辨别各类争端分歧是因为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而出现的,还是因为多元社会人们自由表达进行思想争鸣的正常表现?以及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民主辩论与正向的政治讨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思考。


往期推荐

1、禁止外传!UC震惊部内部讲义,太吓人了 | 专题

2、知乎为什么这么火 | 深度

3、怪诞美学:一种渴望施虐与受虐的快感 | 热点

4、力压杜蕾斯,海尔官微妖孽养成记 | 热点

5、窥视的欲望:网络直播的私人领域转向 | 热点

6、武汉砍头事件背后:新闻媒介对风险社会的把控 | 热点

7、耽美文化:为什么腐女都喜欢“搅基”? | 热点

8、“雾霾”是被操纵的媒介话语 | 视点

9、“表情包文化”:一场充满浪漫主义的狂欢 | 专题

10、性、丑闻与录像带:被“污名化”的女大学生 | 热点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移步首页,点击“精华文章”阅览。


文章来源| 传媒君 传媒实验室作者

参考资料 | 《从抵制乐天说起,社交网络是否让人更团结》北大新媒体

《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 闵大洪

文章声明 | 传媒实验室不对相关概念及其涉及的事件进行是非判断,撰写文章只探讨文化及事件本身,欢迎拍砖、更正和补充。




传媒实验室 有趣°有料°有深度°


每天5分钟  读懂传媒

微信:medialabs

微博:传媒家

合作请联系:medialabs@126.com


更多微信里不能说的㊙️密,都在官方微博「传媒家」里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