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牧青:特色小镇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7-03-29 马牧青 旅思马记

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譬如:拍脑瓜工程、骗取政策性资金、房地产投机、缺乏特色、重形式轻内容、重旅游轻产业、文化缺失、没有关顾当地民生、忽视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等。



当下的特色小镇开发建设,无疑被推到了风口上,环顾全国,各地都在一窝蜂地搞特色小镇,几乎已经到了非特色小镇无抓手、非特色小镇无经济、非特色小镇无政绩的扭曲发展状态。令人担心的是,飓风过后会不会是一片狼藉?会不会比前几年的地产经济更糟?

此话绝非危言耸听。今天看来,已经出现一些不良倾向,譬如:拍脑瓜工程、骗取政策性资金、房地产投机、缺乏特色、重形式轻内容、重旅游轻产业、文化缺失、没有关顾当地民生、忽视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等。其原因在于某些地方违背市场、资源现状和小镇自身发展规律,盲目跟风,甚至在数量上上级定指标,在选址上、特色上一把手定位,大搞政绩性工程。

特色小镇的政策出台有一个过程 

特色小镇的提法,最早见于2014年08月21日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这个文件提到的仅仅是旅游特色小镇。出发点是“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展途径是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其资源基底是“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发展目标的旅游小镇”。但这是旅游小镇,还不是现在所大搞的更宽泛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直到2016年02月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才正式提出“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快特色镇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此段话有以下几个政策导向作用,在此我拣出几个概念:一是“加快”,说的是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易造成“一窝蜂”;二是“特色”和“魅力小镇”,这一点提的好;三是“市场主体作用”,这点定位精准,但在执行中走了样,搞成了“政府主导”和“下指标”;四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说的是产业支撑,这是根本,是特色小镇赖以存在的基础;五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说的是解决原住民和农民进城问题,这是有欠缺的,尚没有关顾城市产业的转移问题。

随后的特色小镇理论与政策,可谓惠风和畅,层层递进:自2016年02月之后,在国家层面,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陆续对特色小镇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可以说,从国务院到发改委、住建部等各部委,从政策到资金,从政府到企业,直到现在的泛产业,特色小镇有一个酝酿、出台和实践的过程。

特色小镇的探索实践有一个过程

在特色小镇政策陆续出台前,不得不提到中财办的主任刘鹤。2015年,刘鹤到浙江调研后,写了《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报告总结了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特别指出特色小镇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实现现代化产业发展、高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能够按照浙江推出特色小镇的方法在全国复制一批特色小镇。

从浙江的发展经验来探讨搞特色小镇的初衷和目标也许是最恰当不过的。浙江省立足于大城市周边或农村集聚区,以建镇或现有村庄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小镇。

这些小镇的特点,首先在于以市场化的方式,将特色产业及经营者集聚到这个小镇,亦即通过产业集聚来带动人口集聚,并支撑城镇化的发展,这才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其次,这些小镇是远离大城市中心区的;第三,这些小镇的成本相对低廉,这形成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经过数年乃至十几年的积累,产业会形成一定规模,文化会形成积淀,小镇会形成自得的独特个性和气质,乃至一种精神。

这样的发展过程其实是早在80年代就有过,例如温州柳市电器小镇、绍兴县柯桥纺织小镇、台州市路桥区旧轮胎市场等。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陕西袁家村,虽名为村,其实也是一个传统风味小吃为特色的特色小镇。

北京的宋庄也算一个特色小镇。许多画家集聚在一起,带动了几千个画家的到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并慢慢沉淀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一个文化特色小镇。究其成因,成本洼地是产业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政府在当初就有意强化管理,可能会大幅度增加成本,而不利于其自然发展。

由此看出,特色小镇的产生或生成是市场的需要,其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也有一个逐步培育、自然发展的过程。

有学者指出:“市场要远离政府”,特色小镇同样要远离政府,政府不可能主导,也没有能力主导。建设特色小镇,要降低政府管理导致的成本,降低政府约束。这是古今中外小镇发展永恒不变的的规律。

就建设数量讲,不能在全国大搞特色小镇,省市县都提出一个指标。就特色讲,特色小镇需要有更加丰富的文化特性和历史传承,建设需要时间,有的需要三五年,有的需要十年,但“一个和尚一个磬,一个官儿一个令”,官儿总在换,怎么可能做到特色小镇的长期培育?

历史古镇产生发展有一个过程

看得更远一点,我们不妨借鉴我国古镇的发展规律。

历史古镇往往都是有特色的,其特色来自于每个古镇都是在特定地域土生土长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自然产生并发展的。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生产、生活的建筑群。“镇”的原始意义,应指军队镇守之地,后来在军事要道或古驿道边自然产生了具备商业功能的街道,进一步产生了作坊,以及生活居住空间,百年以后便沉淀了历史文化。换句话说,带有特色的古镇无一不是在特定地域里、从当地土壤里“生长”出来,并一步步慢慢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由于存世不多便成了稀有旅游资源。

总之,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支撑,需要生活空间,需要文化沉淀与氛围,其发展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在特定政策和形势下,或可强化,但最好是催化。从根本上说,某些非市场力量不可强制,不能走捷径,更不能跑偏路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往期文章(点击题目即可阅读)

牧青视点系列

实战案例系列

声明:署名马牧青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或为原创,或为当地旅游局和景区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稿推介景区,感谢推广本公众号(lvsimaji)。交流,合作,共进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学者;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总策划师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特聘旅游规划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旅游规划“四点论”首倡者

旅游规划理念:立足资源,对接市场,演绎文化,爆制创意

手机/微信:13671160887

邮箱:muqingchina@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