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3 刘禹锡《乌衣巷》

请您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乌衣巷》其实是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一首。所谓“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嘛,古代还叫建业、建康,也叫过秣陵,是大名鼎鼎的六朝古都啊!《金陵五题》自然就是有关金陵的五首诗:第一首是《石头城》、第二首是这首《乌衣巷》、第三首叫《台城》、第四首《生公讲堂》、第五首《江令宅》。关于这五首诗,刘禹锡自己写过一个序,说“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什么意思呢?刘禹锡是说呀,我从小就浪迹江南,却一直没有游览过金陵古城,总是觉得非常遗憾,后来呢,当和州刺史离金陵那么近,更是翘首眺望,正好有人给我看他写的金陵五题,我看了之后感慨万千,忽然有了灵感,也就写了这么五首《金陵五题》。那我的好朋友白居易看到了,赞叹了很久,还说石头城那一首“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话最好,以后的诗人都没法再写了,我觉得呢,其余四首虽然不及石头城,但也相当不错,当得起白居易的夸奖。

这篇序言哪写的真好,把诗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让我们知道两个重要信息。什么信息呢?第一,刘禹锡本人根本没去过金陵,因此这首《乌衣巷》也罢、这组金陵怀古也罢,都是凭空之作,是想象中的金陵。第二,这组诗一出来之后马上大受追捧,白居易最推崇第一首的“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呢,原则上也同意,但认为其它的诗也不错呀。那我为什么特别要讲这个序、讲这两个重要信息呢?因为这两个信息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首《乌衣巷》的理解。


先说第一个信息,刘禹锡根本没去过金陵,没去过为什么能写金陵五首呢?因为金陵在唐朝的诗文里早已成了一个固定的意象。什么意象呢?六朝如梦、金粉成灰。怎么叫六朝如梦啊?我们刚说过,金陵是个古都,唐朝之前有六个王朝定都金陵,三国的吴、南迁后的东晋、还有紧接着东晋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嘛。这六个王朝最长的刚过百年,最短的不过二十多年,都是短命王朝,如同走马灯一般,“城头变幻大王旗”。就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所谓“六朝如梦”啊。那什么又叫“金粉成灰”呢?六朝时期,正是中国北方大动荡南方大发展的时期,烟水明媚的秦淮河孕育出数不清的佳人才子啊,书法,绘画、诗文、清谈,凡是属于文人的艺术没有一个不达到精致绝伦的程度。再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让金陵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属于文人的、还带着点女性气质的风流富贵之气,这就是所谓的“六朝金粉”哪。可惜的是啊,金陵的繁华只能属于江南小朝廷,到隋文帝平定江南,因为金陵是六朝古都嘛,又是形胜之地,号称有王者之气。所以呢,隋文帝下令把金陵夷为平地、种上庄稼,金粉楼台一下子变成了竹篱茅舍。这是怎样的沧桑巨变哪!所谓“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到了大唐盛世,原本富贵的金陵反倒是繁华落尽、金粉成灰。所以呢,唐朝诗人再写金陵,就不再是意气风发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出自谢朓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而成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那这样的意象一旦形成,就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了,所以刘禹锡根本不用到金陵,也可以写金陵,而且写得出陵谷沧桑、一腔感慨,这是第一个信息。再说第二个信息,白居易认为第一首《石头城》最好,那《石头城》怎么写的呢?“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好不好?真是非常好。一种冷寂、荒凉的废墟之美扑面而来,我们以后要是有机会也可以讲。但是呢,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第二首《乌衣巷》,为什么?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吧。

先看题目,《乌衣巷》,这可是整个中国古往今来名气最大的巷子了,乌衣巷在哪啊?就在南京秦淮河的南岸哪。最早是个兵营,三国的时候,孙吴在这里修建营房,驻扎水军,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人都穿黑衣服,所以这条巷子也就叫成了乌衣巷。那后来五胡入华、西晋渡江之后变成东晋,这里头又成了王、谢两大家族的聚居之地。王家的领头人是王导啊,他也是东晋政权得以维持的擎天大柱,当年号称“王与马共天下”嘛。谢家的代表人物呢是谢安,当年“淝水之战”若不是谢安指挥若定、以少胜多,东晋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啊,那整个中国就成了北方胡人的天下呀,可以说没有王导、谢安就没有东晋、南朝。这还不算,王、谢两家可不是只有这两个人厉害,而是代有才人出、辈辈出英贤哪。王家有谁呀?王家有王羲之、王献之,谢家有谢灵运、谢朓,号称“王家书法谢家诗”嘛。这样的英雄才子都是从乌衣巷里走出来的,真是“一条乌衣巷,半部六朝史”啊!可是呢,风水轮流转哪,到了隋唐时代,随着整个金陵的没落、贵族时代的结束,王、谢两族都是气数已尽,再也没出什么重量级的人物了,乌衣巷啊也早就换了主人。


盛衰无常,陵谷变迁,这样的题目该怎么写呢?看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两句诗写的真好,好在哪?先说对仗吧,这两句诗对的是浑然天成。“朱雀桥”对“乌衣巷”,本来全是地名,拿地名对地名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更妙的是什么呀?这两个地名,天生一个红、一个黑,颜色还能对的上,这就叫偶对天成啊,一点儿不费力气。其实不光是“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两两相对,“野草花”和”夕阳斜”也对的上啊,那可能有人会说野草和夕阳都是偏正结构还可以对,花和斜怎么对啊?大家一定要知道这里的花可不是名词“花朵”,而是动词“开花”啊,草花开而夕阳斜,这不就对上了嘛。美而不俗,浑然天成,这是文字好。仅仅文字好还不够,这两句诗意境也好,“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秦淮河二十四座浮桥之中最大的一座,是整个金陵城的交通枢纽啊,也是城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那想当年王谢大族都在的时候,这桥上自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那当时的朱雀桥是什么样啊?我们可以想象啊,要么被踩得寸草不生,那表示人多嘛,要么就是装饰的花团锦簇,那表示重视啊。但是到了唐朝,金陵都衰落了,王谢也衰落了,刘禹锡怎么写这时候的朱雀桥呢?他说“朱雀桥边野草花”,既不是寸草不生、也不是花团锦簇,而是长着野草、开着野花,这表明什么呀?这明显是长久无人走动,所以已经荒废了。这还不够,草长、花开本来是春天的象征吧?春天应该让人觉得欣欣向荣才是吧,但是你看诗人写的既不是瑶草奇花、也不是芳草碧桃,而是野花野草。一个“野”字,一下子整个春天都黯然失色了,朱雀桥冷落、荒凉的样子也就跃然纸上了。那“乌衣巷口夕阳斜”呢,所谓夕阳已经是日落西山哪,还要再加上一个“斜”字,更显得光景惨淡吧。当年衣冠簇簇、车马喧喧的乌衣巷早已不见了行人,只是映衬在荒凉冷落的古桥边,笼罩在惨淡寂寥的斜阳下,这是何等惊人的对照,何等巨大的落差呀!

那有了这两句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接下来该怎么写呀?一般说来,应该由景物写到人了吧,但是如果真那样写,那就是一般人,不是刘禹锡了,刘禹锡怎么写呀?看下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根本没写人哪,没写王、也没写谢、没写兴衰、没写感慨,而是出人意料的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归巢的燕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飞来飞去的燕子呀,就是当年在王谢豪门的堂前筑巢的燕子呀。如今它们又回来了,它们飞进的仍然是当年的宅院,但是呢,宅院的主人却早就换成平头百姓。大家想这一笔写得多漂亮啊,燕子本来是无知的候鸟,他们回到旧宅只是出于天性,但是呢,在这儿,诗人却赋予它们历史见证人的角色,它们眼见着这宅院的主人由峨冠博带的公卿变成了布衣短褐的小民、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啊。几百年的风云际会,几百年的沧海桑田,就在这燕子的一来一回之间翻转变换,这是何等举重若轻啊!其实我想谁都知道,从王谢称雄的东晋到刘禹锡生活的中唐,时间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就算再老的燕子,也不可能从王谢堂前直接穿越到寻常百姓家吧,但是呢,我们看诗的人谁也不会这么较劲,谁都能读懂那一份今昔对比的感慨、苍凉,而且谁都会接着思考,如果说王谢这样的巨室豪门都难免败落,那繁华的唐朝又如何?或者说,世上的一切又如何呢?可是啊,无论怎样感慨,你看诗人却什么都没有说呀,他只写了几棵野草、一抹斜阳、还有几只来来回回的燕子,就让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何等的含蓄蕴藉呀!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这首诗就是代表,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首《乌衣巷》才是《金陵五题》中的王者。

再读一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一首,本来还是接着要讲怀古诗哪,可是一看日历呢,再过两天就是夏至了,咱们还是先应应节气,讲一首属于夏天的诗吧,讲高骈的《山亭夏日》,这可是一首武将写出来的好诗。



《江南文脉》诗词篇01 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文脉》诗词篇02 杜牧《江南春》
《江南文脉》诗词篇03 张祜《题金陵渡》
《江南文脉》诗词篇04 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江南文脉》诗词篇 05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江南文脉》诗词篇 06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文脉》诗词篇 07 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南文脉》诗词篇 08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江南文脉》诗词篇 09 苏轼《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江南文脉》诗词篇 10 杜荀鹤《送人游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江南文脉》诗词篇 12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江南文脉》诗词篇 13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4 萨都剌《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江南文脉》诗词篇 15 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江南文脉》诗词篇 17  范成大《田园四时杂兴》

《江南文脉》诗词篇 18  姚广孝《淮安览古》| 壮丽东南第一州

《江南文脉》诗词篇 19 李白《焦山望寥山》

《江南文脉》诗词篇 20 文征明《太湖》

《江南文脉》诗词篇 21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江南文脉》诗词篇 22 谢朓《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