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课题组ACS Catal.:激发三线态蒽醌引发的醛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自由基氢酰化反应
导语
烯烃的不对称自由基氢酰化反应是构筑手性酮的有效手段,但是该类反应的手性控制策略集中在对前手性烯烃的不对称共轭加成以及烯醇的不对称质子转移。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手性控制策略:不对称氢原子转移。作者以蒽醌作为氢原子转移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和手性N,N’-双氮氧/镧系金属配合物(冯催化剂)的催化下,成功实现了醛与α-取代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自由基氢酰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手性1,4-二酮衍生物,同时,作者通过机理研究以及DFT计算,提出了反应机理以及氢原子的转移历程。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ACS Catalysis(DOI: 10.1021/acscatal.2c04047)。
前沿科研成果
激发三线态蒽醌引发的醛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不对称自由基氢酰化反应
手性酮不仅可以作为有机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参与一系列的转化,同时也广泛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药物和精细化学品中,因此其合成一直是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醛是一种廉价易得的原料,通过醛与烯烃的不对称氢酰化反应引入羰基是合成手性酮的高效手段。该方法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种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离子型加成,例如:过渡金属引发醛的C-H键插入(图1A, path a)以及N-杂环卡宾催化羰基的极性反转(图1A, path b);另一种则是通过酰基自由基加成实现烯烃的不对称氢酰化反应。近年来,光催化的兴起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光诱导酰基自由基的生成实现烯烃的氢酰化反应(图1A, path c)。氢原子转移光催化剂和手性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是烯烃不对称氢酰化反应的有力策略,近年来,研究人员们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例如,2019年,吴杰课题组报道了一例将中性曙红和手性铑催化剂相结合,可见光催化下,醛与β-取代 α,β-不饱和酰胺的不对称氢酰化反应(图1B),其手性控制步骤为自由基对前手性烯烃的加成。随后,汪普生课题组实现了在十钨酸四丁基铵催化下,醛对α-取代烯酯或环外烯酮的加成反应,其手性控制步骤为烯醇中间体的不对称质子转移。然而,作者仅扩展了三例脂肪醛底物(图1C)。基于此,本文利用光催化下三线态蒽醌与醛的氢原子转移引发酰基自由基,在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下实现了酰基自由基对α-取代 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自由基加成/不对称氢原子转移反应(图1D)。
图1. 醛与烯烃的不对称氢酰化(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2. 反应条件优化(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3. 烯烃底物适用范围研究(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4. 醛底物适用范围研究(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5. 克级反应以及产物转化(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6. 机理研究(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7. 反应机理以及过渡态(图片来源:ACS Catal.)
本篇工作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和刘小华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罗瑶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理论计算部分由四川大学苏志珊教授和硕士研究生魏琪完成。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21890723、21921002)和四川省科技厅(no. 2021YJ0562)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冯小明教授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其中手性双氮氧化合物被称为“冯氏配体”面向全世界销售,实现了60多类重要的不对称反应。现已在Acc. Chem. Res.,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CS Catal.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80多篇。详见课题组主页http://www.scu.edu.cn/chem_asl。
冯小明教授简介
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于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今就职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历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冯小明教授曾获得多种学术奖励和荣誉,包括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获四川大学基础研究年度卓越奖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四川大学-东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2018年获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各种奖励和荣誉。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五邑大学刘君羊课题组Org. Lett.封面:des-Thiomethyllooekeyolide A的全合成
●暨南大学王成明教授课题组:N-杂环卡宾催化烷基自由基对异腈的插入反应用于杂环的发散性构建
●河南师范大学郭海明教授课题组:嘌呤与D-A环氧乙烷不对称去芳构化[3+2]环加成反应合成嘌呤并[3,2-c]恶唑化合物
●华中师大吴安心课题组OCF:殊途同归-芳基乙酮C-C键的精准切断作为碳一合成子构筑吡唑并吡啶骨架
●南开大学汪清民课题组Green Chemistry:电催化实现非活化烯烃的选择性氯化硫化和氯化亚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