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周岭 清脑 2020-02-20



这是周岭的第60篇原创文

本文3507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人。


起初,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古时候,人们生活和学习条件有限,体力劳动者为了生计,必须长时间参与劳动生产或参军训练,难有更多时间和财力去学习知识,因此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而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也只能在室内埋头苦读,体力锻炼相对较少,进而显得弱不禁风。


或许是人们观察到了这种客观现象,自然而然就有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描述。


又或是读书人为了维护群体尊严,也倾向于宣传这类观点。一来暗示体力劳动者虽然身体强壮,但没什么了不起的,二来暗示读书人弱不禁风并不可耻,有头脑比什么都强。


然而,语言会反过来影响大脑思维。本来这句描述现象(What)的话,可能被今后不明就里的人理解为原因(Why)。


比如,身体好的人会想:也许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而学习好的人会想:不锻炼也无所谓,身体太强壮,没准脑子会变笨——似乎体力和脑力之和是一个固定量,一方面占比多了,另一方面就自然会少了一样


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或许拨开迷雾之后,真相会让你大吃一惊!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发明了统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相关性。


他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这提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好的相貌、身材、智商、健康、财富、幸福、成就等,可能会相对集中在某些人群。这似乎也印证了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对立分化、好坏各一半:外表靓丽的就缺乏内涵,身体强壮的就智商不行,家境优越的就品德败坏……事实似乎与人们的直觉正好相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当然,这只是概率,不是绝对。


那能不能由此推导出:身体好和头脑好也是正相关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水平,平衡谷氨酸盐、γ-氨基丁酸(GABA)两种神经递质,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调节皮质醇的水平,促进心钠素的产生……


你无需知道上述名词的具体含义,但你必须知道,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水平达到最佳,使身体这个内部生态充满能量和活力。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长此以往,那些不愿意运动的人则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压力产生的毒性会破坏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


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人会直接变“笨”。


而另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好消息是: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


这意味着运动可以直接增加脑细胞,从而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平等”的,因为在各自传承父母的基因时,大脑起始水平必然有差异,比如在相同的脑区,有的人神经细胞多,有的人神经细胞少,因此不同的孩子在语言、肢体、图形、音律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天赋差异。


但随着后天的学习和发育活动,这些生理差异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角力都集中在努力程度上。然而脑科学的发现提示我们,运动能够启动“神经新生”,产生大量神经元,从而使人们直接保持智力优势并延缓衰老


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推演:


运动不仅使人身材更好、精神更佳,同时能增强大脑功能,提升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自制力,从而增强学习力,创造更多成就,获取更多资源,而缺少运动则更容易走向反面。


运动,正是人生幸福“正相关”的起点!


好的模式是“运动+学习”


然而,即使得出上述结论,却依旧无法打消这样的疑虑:为什么很多人积极投身运动,却并没有体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呢?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好在背后确实有据可循!


一个不可忽略的信息是:科学研究虽然证实了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只是完全空白的干细胞,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


简单地说,新生的神经元就像一棵树,它需要长出树枝和树叶才能活下去,否则依然会死掉。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


于是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


在运动后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包括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都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


换句话说,运动之后需要让脑子充分地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并且,“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持续进行,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这对脑力劳动者绝对是个福音,如果长期坚持“运动+学习”模式,脑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灵。


你能想象出大脑神经的连接越来越多,信号通路越来越宽,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就像一台计算机的运行内存在不断扩容,硬件条件变得越来越强一样。



对在校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脑力活动原本就是主业,如果辅以“运动+学习”的模式,把困难的学习内容放在运动之后,便能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那些注重体育活动的学校,往往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差。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记得不要让他成天闷在房间里读书,时常赶出去跑跑跳跳再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运动者的硬伤正是出在这里:运动之后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他们依旧习惯于在运动后看电视、刷手机、玩游戏、逛街、聚会、和朋友们吹牛闲扯,甚至直接睡觉,做那些无需动脑或让自己感到很舒服的事。


真得很遗憾,那些好不容易生长出来的神经元随即消散,由此错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如何正确的运动?


看到这个好消息,说不定你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准备跑鞋了,但别着急,先了解一下如何科学运动,或许会更有帮助。


有效的运动不是高强度地“折磨”自己,也不是在室外闲庭信步,而是保持适当的心率。


专业的建议是保持最大心率的70%-90%,每天活动半个小时,就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如果你不会计算自己的最大心率,可以参考这个便捷公式:220-实际年龄


比如你今年刚好30岁,那么最大心率为:220-30=190次/分。运动时保持心率在133-171次/分即可。



如果还是觉得麻烦,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让自己在做有氧运动时感到有些气喘。


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能持续10分钟左右更佳),然后改快走,调整呼吸到正常,再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跑步,但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


比如在十分钟有氧热身之后,再练习瑜伽的姿势、舞蹈的动作、体操的技巧、太极的要领等等,所有这些复杂技巧活动都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



所以,更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了有氧运动和技巧学习。


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200万年前,从智人时代开始,人类一直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我们的祖先为了果腹,平均每天必须行走8-16公里。


到最近的1万年,人类才进入农耕文明,直至最近的一百年,人类才进入物质丰富时代,不再需要为寻找食物耗费那么多能量。


今天,我们虽然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坐在办公室里,用一种更高级的脑力活动方式生存,但是体内深处的基因依旧是那个拿着长矛短剑,时刻准备搏斗和奔跑的动物。


我们忘记了自己原本就是天生的运动家,忽视了运动对我们生活的重大影响


在人们的观念中,运动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美的体型,健身馆里的宣传画、朋友圈里的运动照,都在宣扬这种观点。


但事实上,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健身而在健脑,它不仅能使人的情绪更加乐观,更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触发健康和认知的双重爆发。


但人们一旦习惯久坐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活动了,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生活质量的下行通道——越低落消沉越不想运动,越不运动越低落消沉


而打破怪圈的最好办法正是去“挥洒汗水”——穿起跑鞋去狂奔,拿起球拍去挥打,换上舞服去旋跳……


好在觉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相互鼓励去“学习和运动”,甚至还流行了这样的文艺箴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然而,语言是会影响人的思维的。就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句话应该修改为“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才合理。


而身体和灵魂也并非单选项,你不能只学习不运动,或只运动不学习,也不能看心情交替着来。


我相信,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肯定更倾向于这样的语言表述: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运动计划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吧!



参考阅读《运动改造大脑》




 ------ 热文推荐 ------


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深度沉浸——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超越感觉,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持续两年早起的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为什么你没有成为学霸?

思考力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自由的秘密:突破“有利速度”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思考量”才是衡量一天收获的根本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