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炼成系列”:董芬芳 - 从中国农村到美国纽约:疫情下的文科博士申请

云里峰主 云里阅天下 2021-11-0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云里编者按

本期推送董芬芳同学撰写的关于留学申请过程的心得体会,给有志于读研和留学的读者们提供了非常详细而且很有价值的实战经验分享。读者也可以从作者成功申请上博士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位对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生活目标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的年轻学者的拼搏精神。感谢作者拨冗撰文并授权本号首发。文中插图皆来自作者,非经授权请勿转发和使用。


我们也诚邀海内外博士生和其他年轻学者投稿分享自己读博的经历,尤其是详细总结自己做博士论文研究(field work)和构思/完成博士论文的心路经历,字数不限。


云里阅天下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为读者提供优质人文社科内容,包括继续分享我们的“学者访谈”和“博士如何炼成”的专题系列。欢迎关注,支持和转发。


从中国农村到美国纽约


疫情下的美国文科博士申请

文 I   董芬芳

一.简介

本人来自河南商丘农村,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从小学习比较自觉,从来不需要父母“鸡”,都是自己激自己,从来没钱报任何学习辅导、兴趣班。本科省内一类大学(省部共建)历史学系,虽然该系历史悠久,专业排名比较靠前,但因自学英语花费时间过多,遇到的好老师屈指可数,专业学得并不怎么样。且当时专注于跨专业考研,无果,最终觉得有英语优势(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考了北京一所师范院校的世界史硕士(学校一般,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导师是受过德国埃及学扎实训练的博士、大牛。大概自己不够努力,也由于不太喜欢那个大环境,似乎时间都浪费在心理建设上了,也没学到太多。因为有裸考的雅思7分成绩,硕二下学期时获得了学校全额资助的出国交流机会,硕三开学时到美国罗德岛的常青藤老校交流了一个学期,大开眼界,感觉特别美好。在这里感谢提供交流信息的学院老师,因为当时本人没有看学校新闻的习惯,要不然就错过了这个机会。提醒大家勤看学校、学院奖学金申请方面的信息(美国也一样,奖学金信息很多时候也需要自己去网上找)。后来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U)的助教机会,来到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读硕士,最终在今年春季收到纽约城市大学(CUNY)研究生院(The Graduate Center)人类学系考古学博士入学通知,五年学费奖学金,生活费获得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48个月的资助,现在刚入学不久,主修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埃及、努比亚物质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理论,研究兴趣还包括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对古典、古埃及的视觉文化接受史等。

印第安纳大学校门

该校主体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兼有罗曼复兴式、现代建筑等。其建筑材料石灰岩产自印第安纳的布卢明顿和贝德福德(Bedford)。感兴趣的读者可搜索电影Breaking Away (1979)了解更多。


二. 人文博士申请的内卷化和难度

在罗德岛时天真地以为,有了一个学期的在美大学的交流经历就能申上美国的文科博士。那时候还没流行内卷这个词,到IU才知道,想申请上埃及学的(无论是传统的文献和语言方向,还是考古和艺术史方向)博士项目,要有哪些先决条件:


1) 语言层面:德语或法语的阅读能力(reading knowledge,学了所有语法后拿着词典能读,不要求听、说、写的能力),至少具备其一,两门都会更好。古埃及文字方面,中埃及语至少学两年,加上另外一门语言(本人选了新埃及语,并修习圣书体和僧侣体这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当然,如果做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埃及,还要学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目前本人只有拉丁语,古希腊语刚开始学,可能需要学四个学期。之所以在读博士前就要尽可能多地学习语言,是因为这样的话博士期间就可以专注于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科研训练和教课设计等,缩短博士培养年限。大体而言,考古对语言的要求不及艺术史,艺术史不及文献研究。至于学多少语言,看导师建议,也看个人时间、精力、研究的具体问题。


2) 考古或博物馆实习:埃及学学科本身的历史和性质决定了田野考古或博物馆实习经历的重要性。本人当时没条件去考古(有些考古项目需要高昂的参与、学习费用,外加旅费等等,IU硕导无考古项目),于是申请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的实习,受上天眷顾(当然有在罗德岛交流时的指导教授的帮助,更重要的是IU的埃及学和计算机学院3D/ VR技术联姻,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获得了暑期带薪实习十周的机会,弥补了无考古经历的缺陷。实习中见识了大都会博物馆百科全书式的藏品、展品,锻炼了方方面面的能力。今年暑假,本人也在IU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进行了短期带薪实习(因为暑期后半段要上拉丁语高阶强化班),接触了美国的土著印第安人文化。这些带薪实习,其实都是以捐赠人名字设立的各种fellowship,美国的很多博物馆都有这样的机会。


3) 发表:这不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有高质量的发表,不言而喻会是巨大的加分项。


4) 教课经验:这个也不是必要的,有也会是加分项。IU硕导申上博士项目的学生,都有至少一个学期的教课经历,无论教埃及学相关的课程,还是汉语、日语或意大利语等现代语言课程。


5) 针对国际生的英文能力:英语足够好也是默认的前提(推荐人的评价,申请材料里的写作样本和个人陈述的英文水平,在美国读硕士对提高英语的说和写方面帮助也很大,语言成绩高不等于实际英文水平高)。前几天听播客,有人说学术圈的人写作很差劲(horrible),不是说他们的写作语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是说他们喜欢写长难句、喜欢用偏僻词汇。其实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看学术专著可能用处不大。如果专业课阅读过程中遇到特别喜欢的学者,觉得他们写的东西特别精彩、爱不释手,或许可以尝试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此外,提高英文写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看《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客》这些公认的写作水平高的报刊,有意识地去模仿和学习其写作手法。


即使上面的这些硬件条件都具备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被心仪的学校、项目录取,原因很多人应该也都清楚,美国人文学科的博士导师平均每年并不能招一个学生,隔两三年招一个就不错了,因为大多数的人文学科的博士项目,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全额奖学金,而每个系的经费、博士导师的精力有限。为了保证博士培养的质量,博导带的学生总数一般不会超过4个。去年秋天一起申请博士的同学共6人,最终只有3人被博士项目录取。除了上面说的原因外,还在于传统的埃及学博士项目学校屈指可数,招生名额极其有限;此外,疫情下美国很多大学博士项目停招(有些停招只是为了优先帮助和支持将要毕业的博士生),没停招的也大都名额减少到疫情前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左右了。想了解更多美国博士招生背后的因素,可阅读Posselt于2016年出版的Inside Graduate Admissions: Merit, Diversity, and Faculty Gatekeeping一书。

印第安纳大学雪后一隅

走近建筑,总会有雕刻、装饰方面的很多小惊喜,此为Maxwell Hall屋顶。图片来自官网。


三. 博士申请的主要考虑因素和准备工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科内卷和博士入学本身的客观难度之外,决定读博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兴趣、能力和努力,和家庭贫富没有关系,不喜欢国内那种只有家里有钱才能读文科博士的观点。是的,不否认家里条件好会让自费的硕士读得轻松一些。其实,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很容易被人忽视,在异国他乡,要克服的难题更多,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简述本人申请时思考的因素:


1) 择校和城市:应先看专业方向实力,再看学校排名。本人一开始就避开了在近东系的传统埃及学,而主要集中在人类学系或艺术史系的考古或艺术史方向。虽然也申请了埃墨里大学艺术史系古代埃及艺术专业(该系资金雄厚,本人所知的为数不多未因疫情缩招的院系,有实力,校内有重量级的Carlos博物馆),进了面试,最终没被录取,有些遗憾。不过亚特兰大除了有美国内战文学的遗迹外,其他方面并无太多吸引力。纽约城市大学虽然综排一般,但是研究生院本身位列科研大学第一梯队(R1),且和纽约市及周边高校有联合课程(consortium),可以较为自由地在哥大,NYU等校选修专业课。据了解,CUNY研究生院艺术史和人类学等学科的博士就业很有竞争力。


城市选择看个人喜好和专业需要,实事求是地讲,洛杉矶等西海岸城市除了因气候宜人而导致的高物价外,并无太多亮点。反倒是纽约市和新英格兰的一些城市,人文景观可圈可点。大都会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古埃及文物,距离不远的波士顿美术馆和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也有丰富的古埃及藏品,巴尔的摩的霍普金斯大学博物馆和Walters博物馆里也有一些。即使因为疫情接下来几年不能去埃及和苏丹(古代的努比亚)的博物馆做调研、实地参与考古,博士论文或可围绕美国东海岸的这些博物馆的部分藏品(object-oriented research)展开,英国和西欧国家的博物馆收藏也可做研究用,不必担心博士项目的推进问题。总之,选学校时,还是要视野广一些,跳出固有的圈子,探索新的可能性。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Beaux-Arts)风格,坐落于中央公园里。

2) 择师:其实最重要的是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博士导师的契合程度,不必完全重合,但也不能交叉范围太小。无论是请硕士导师帮忙介绍缩小选择范围,还是自己搜索锁定目标导师,前提其实都是多阅读其论文和专著,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了解彼此是否合适。联系博士导师前最好建立自己的academia.edu主页或Linkedin主页,可附上最新修改过的简历,便于导师做初步判断——这也可能决定其是否回复邮件。


去年秋季联系CUNY的导师时,得知她有一个全额奖学金招生名额。无奈疫情严重影响纽约,而经费严重依赖纽约市政府财政的城市大学出现名额消失的现象并不意外(1970年代,这所平民阶层的大学,不收学费,却险些因为纽约市经济的巨大危机而倒闭),疫情下的抓马(drama-dramatic)事情不一一列举。但最终她可能觉得本人的研究兴趣跟她比较接近,或许她也比较欣赏本人目前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文书,向研究生院争取了一个提供五年学费的名额。这个结果,已是不幸中的万幸。非常感激这位导师,她的几句话,很有分量,对本人有极为积极的影响。即,如果未获得博士入学通知,又在硕士毕业时没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虽然可以延长在IU博物馆的暑期实习,但平心而论,本科生和硕士生能做的部分工作,太过重复,长期做没有太大意义,而重新申请博士代价大,不确定因素多,等待的成本也高),则在毕业后60天内必须离开美国。美国对国际生的严格管控可见一斑,由此也可窥见国际生在疫情里难上加难的处境。现在的跨国旅行也非易事,本人选择原地不动,不折腾。


当然,很多人也都提到博士导师的性格和人品问题,这些确实要认真考虑。可询问导师现在的学生,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联系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不再详述。


3) 申请材料之个人陈述:现在经验分享帖特别多,只要善于搜索,总能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尤其推荐“云里阅天下”公众号,还有徐轶清老师讲博士申请和读博建议的几篇文章。如有时间,也可阅读《在美国发现历史——留美历史学人反思录》一书。当然,注意幸存者偏差,无论分享者背景如何,被录取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别人的经历并不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到自己身上。搜经验归搜经验,最终写作时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可稍微提及自己在学业、生活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着重介绍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或进展,以及博士期间想要做的课题、想学的东西,其精细程度则取决于自己现阶段的阅读、思考情况及时间宽裕程度。


4) 申请材料之写作样本:这个可能最重要,虽然也听说过申请者写作样本平淡无奇但其他方面条件好而被录取的案例。写作样本能体现很多问题:研究兴趣,学术品位(选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术潜力,写作技巧(至少要保证流畅,可读性较强。虽然国际生犯几个语法错误会让人觉得真实,没找枪手,但还是保持一个恰当的度)。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自己改,别人改。这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锻炼学术写作的过程。找人帮忙时(包括个人陈述),一定要给别人留出足够的时间,具体要看彼此的关系,也看对方的工作习惯和对申请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博士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15号,最早12月1号,晚的在1月1 号前后。其实11月初完成初稿发出去可能比较合适,这样别人在感恩节前能修改完,自己可趁假期继续修,最后在截止日期前再改一遍再听反馈,如此几个来回,改到不能再改时,才可能有比较理想的作品。不建议找中介机构,虽然申请本科或硕士找中介可以理解(但绝不支持,因为入学后很容易露馅儿,且于个人发展不利),但是申请博士如果还找中介的话,只能说,读博这件事申请人还没想好、没准备好。


5) 推荐人:申请人可在距离截止日期至少还有一个月时委婉地问推荐人:“您能为我写一封很强的推荐信吗?”虽然我们知道,人品好的老师,或者太忙,或者不能为申请者写一封特别有说服力的推荐信而拒绝请求,但是无法排除识人不清找到一个拒推(答应写推荐信但推荐内容非常消极)的教授的可能性。总之,这个需要格外花心思,申请博士本身是一个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像本人读的这样的小众方向,推荐信的作用不容小觑。几年前,硕导的一位日本学生,GRE考分非常不理想,但是由于其他方面优秀,加上强有力的推荐信,获得了哈佛、芝加哥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三个录取通知,因兴趣(3D和VR这些数字化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和哈佛教授的最为一致,最终去了哈佛。至于一些招博士较多的大系,推荐信可能是标化考试之外的筛选第二步,只要有一封拒推,申请者的材料就走不到下一轮。


申请者也可以跟推荐人商量,希望推荐人强调哪些方面。三位推荐人,可以分别侧重于不同方面,和申请人的文书内容形成较好的呼应。比如,本人的初级拉丁语去年是旁听的(为了省钱),所以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跟硕导说了这些情况,希望他提一句,他同意了。诸如此类。


此外,如果申请学校3所以上,最好做一个word表格,以PDF形式发给推荐人,把学校、专业、博士导师姓名和专长、截止日期等信息罗列清楚,甚至可以简短的三两句话把申请原因写上,这样便于教授跟进,也方便提醒他们及时提交推荐信。申请人应至少在截止日期半个月前在每个学校的申请系统里把推荐信链接发给推荐人,并在发送链接后提醒推荐人这一事情。所有的这些沟通,尽可能简洁、清晰和礼貌。网上的经验贴也介绍了很多,不赘述。


6) 语言和学业成绩:语言成绩和学业成绩单的要求,要仔细阅读每个学校的规定。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是录取后才要求寄学业成绩单,但也不排除有些学校在申请时就要求寄。现在疫情,对于未在美国读过本科或硕士的国际生而言,托福成绩依然是必须的。很多学校暂时取消了GRE考试成绩(据说现在GRE在录取中的权重越来越低了,可能要看具体项目),这或许是疫情带给本人的唯一好处吧。以前的托福和雅思都是裸考,成绩还行,唯独GRE裸考分数会很难看。原因很简单:即使是美国人,他们也大都需要在考前专门准备(复习3-6个月,具体则看每天投入多少时间),否则考不到理想的分数,浪费钱,影响心情。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大楼

该建筑原为Altman百货公司,建成于1906年,属于新文艺复兴风格。此图为创作于1915年前后的版画。著名美剧The Marvelous Mrs. Maisel曾在此取外景。


四.结语

在美国读博,值得吗?本人的回答是,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没有哪种教育制度是完美的,各有各的问题,或大或小。整体而言,美国人文学科的博士严进严出,训练出来的博士基础扎实,整体水平较高(不排除例外)。当然,现在国内的学术研究水平提高了很多,也有不少认真负责、道德文章有口皆碑的教授,如果能在这样的老师门下读博,则是人生幸事,不来欧美国家也没关系。毕竟现在疫情,加上申请博士本身较难,美国博士培养时间较长(西欧的博士,尤其是英国,之所以有可能三年或四年毕业,是因为他们招收的博士都已完成硕士课程,无需修课,这是区别于美国的地方)。当然,如果想人生不留遗憾,想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美国读文科博士仍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下决心要申上美国的博士项目,还是要下一番功夫:前期的准备工作(专业课修课、语言、实习等)、选校选导师和沟通、提交各种申请材料和支付申请费。总而言之,申请季虽为秋天,但准备工作应开始于一年甚至两三年前。


这也适用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申请者需获得免学费或有全额学费资助的录取通知,才有资格向CSC申请读学位所需的3或4年的生活费,而且获得资助者需履行学成后回国工作两年的义务。申请CSC前,本人考虑了很多情况。申请时读了很多经验贴,并进行甄别和判断。其实最重要的是研究其评分标准,看如何做才能加分,以获得较高的总分。其次就是不超过三千字符的中文研修计划需要反复修改和打磨。申请过程中的其他担心都没必要,只要前期脚踏实地地进行积累、字斟句酌地认真对待研修计划,结果应该不会太差。本人于今年5月底获得了CSC为期48个月的生活费资助。


博士毕业后的出路因为高校教职有限而变得不确定。其实只要心态开放,博士期间训练出来的能力迁移到其他相关工作上,报酬各方面也不错。本人所知的专业和中国研究无关的几位中国同学,找到了美国名校或普通高校的讲师职位,这也是一种过渡和现实吧。本人这个方向,如果毕业后能进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型博物馆,也是和教职平行的一种职位。现在国内内卷严重,这或许已不是个人的努力、选择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更高的决策层制定出良性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出来,要不然可能真的是各方面资源的严重浪费,无法实现提高国家软实力这一目标。


以上,希望对读者有些许帮助或启发。也借此机会感谢所有帮过我的人。祝申请者好运!


云里详情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往期推荐所示,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留学申请和读博士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人文和社科学术文章。如果读了有所收获,请点赞和点在看或留言!


为便于和读者互动并直接分享有价值的学术信息,本公号已开建“云里读者群”,有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主编陈老师微信ID: lc2069。申请时请注明真实姓名、最高学历、现工作或学习单位简称。


往期推荐

博士炼成系列:李芸鑫-在斯坦福历史系读博士

云里学者访谈:张泰苏:在多个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路口寻找答案 (学术精简版)

学者访谈:王赓武教授谈他的家与国

“博士炼成系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 我们的社科博士路

学者访谈 | 德国东方艺术史学家雷德侯:中国艺术史不是一个孤立的研究领域

书评 | 近代中国的汽轮航运与半殖民秩序 -刘小宇

云里学者访谈:哥伦比亚大学高彦颐(Dorothy Ko)教授访谈录

博士炼成系列:留学博士三年毕业,他们却从不熬夜

大学正在缓慢死亡

学者访谈:费侠莉(Charlotte Furth)谈 - 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历史

“博士炼成系列”- 中年读博士:好奇心是研究的驱动力

云里学者访谈:柯娇燕谈美国清史研究的前世今生

“博士炼成”系列:狐狸博士修炼记 - 李钧鹏教授的哥大读博经历


云里阅天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