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推广“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优势、困境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中国养老市场供需矛盾、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单纯依靠子女实现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难堪重任,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中,“时间银行”有利于填补养老市场劳动力供需缺口,但自实施以来也面临诸多考验。例如,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是国内最早开办“时间银行”的地点之一,该地的“时间银行”后续因“储户”缺乏和记录丢失等原因让“时间币”最终无法被使用。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于博等人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指出,政策性支持不足、制度保障不足、时间货币的定价公平性不足、市场化建设水平不足是推广“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除增加青年人参与、增加政府支持之外,还需注重对“时间银行”的主体结构、商业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实践性探索。
本文为本刊“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征文,荣获一等奖。
“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理念与优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 2.64 亿,占总人口的 18.70%,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 1.79 亿(占比 13.26%)相比,上升了 5.44 个百分点。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上升较快(1.906 亿人),已占总人口的13.50%。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中国养老市场供需矛盾、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队伍短缺,社会参与不充分、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问题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独生子女“421”式“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下,单纯依靠子女实现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难堪重任,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下,养老服务人员的数量存在严重短缺现象,社区养老服务容量难以支撑未来日益膨胀的养老需求。为此,部分社区自发形成了“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模式——社区中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注册成为社区“时间银行”志愿者,属地社区为其匹配需要服务的空巢老人或失能老人,为其提供家政或护理类服务,其服务时长会被记录在时间银行账户中,日后其凭借“储蓄时长”可兑换相同单位的养老服务(家政、维修、清洁、看护、兴趣培养等)。
“时间银行”的运营理念是将传统的非对称社会服务模式转变为社交网络,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优势补足个人资源稀缺性劣势,通过改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缺失来构建以时间为一般等价物的社区生态,并利用其开发共济式养老新模式、凝聚社会资本以缓解未来养老压力。
作为交换时间价值的互助共济养老模式,“时间银行”有利于填补养老市场劳动力供需缺口,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有富裕闲暇的中老年人)来丰富养老途径积累了有益探索。对个人而言,“时间银行”构建出一个既能符合老年人需要又能契合老年人心意,同时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其有偿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与者将来未知的养老风险,且让他们在助人的过程中提升了身心获得感,并不断地学习新技能,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承担起更多责任。对国家而言,“时间银行”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其通过有效整合社会闲置人力和物力资源以促进共享消费,有利于降低养老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支出,综合提升国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和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匹配的共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广“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政策性支持不足
国内“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大多由各社区居委会进行统一管理,大部分靠政府购买来维系,很难独自维持长久的运营。除资金来源外,社区对“时间银行”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也远远不足,大多数社区群众并不真正了解“时间银行”。对此,政府应当充分倡导“时间银行”互助共济理念,引导以低龄老人为主的志愿者对“时间银行”产生认同感,鼓励他们参与到“时间银行”中进行志愿服务。换言之,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是时间银行全面推进的重要保障。
制度保障不足
通过对“时间银行”现有社区试点的研究发现,“时间货币”能否在未来得到兑换确实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覆盖面与推广度不足,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到异地养老后,会面临储蓄失效问题。但“时间货币”的储蓄和兑换往往只局限于特定社区,即缺少一个支持全国性通存通兑的“时间银行”信息记录平台。二是“时间货币”需要保持“存取”之间的总体平衡才能维持运转。但“时间银行”模式是将劳动成果以代际接力的方式进行延期支付,当国家或地区长期处于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趋势下,志愿者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三是志愿者缺少规范化培训,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但现有志愿者大多以低龄老人为主,专业技能相对匮乏,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社区护理培训,因此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看护过程中出现的潜在身体伤害、服务纠纷等突发情况,欠缺有效的防范措施。
时间货币的定价公平性不足
“时间货币”缺少统一、规范、科学的计量标准,即存在如何合理地存储和兑换的问题。同等时间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需要的实际劳动价值可能是不同的,同等时间的日常家政服务和需要医护人员的专业服务所具有的实际劳动价值也是不同的,但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计量标准。劳动真实价值的评价体系建设不健全会导致“时间货币”的定价公平性丧失。若“时间货币”的计量标准长期处于不科学、不统一的状态下,则养老服务将出现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大的服务供不应求、志愿者以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小的服务在未来换取更高劳动价值的养老服务等现象,不利于“时间银行”健康发展。
市场化建设水平不足
从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而言,商业化组织在推动商业模式长期稳定发展方面承担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有一种科学的商业模式来保证志愿者可以即时得到利益(即服务价值即时可兑换),而非延期兑换,只有这样“时间银行”才能作为现代养老服务模式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老龄化进程使互助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膨胀,但养老服务供给却很难快速同比例上升,这导致互助养老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卖方市场下,供给端需靠价值驱动,而非理念驱动。即需要一个能在“凝聚卖方劳动力供给、实现买方明确定位、提供标准化服务流程”方面推动社区共济式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该模式可以通过“预先”支付劳动报酬来破除传统时间银行因“延期”支付而无法有效保障服务供给的问题,从而最大程度激励供给端参与互助养老,保证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怎样引入商业主体及构建市场化机制来搭建“商业 + 公益”综合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依然是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理论设问,而本文将以此为重点,给出拓展性建设方案。
“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的完善思路与对策建议
现有研究多从以下两方面给出改善时间银行运营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建议。
首先,增加青年人参与。逻辑在于 :第一,低龄老人的精力有限,参加志愿服务获得成就感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而青年人受教育水平高,激活志愿服务的空间更大。而以社区医护服务为入口,也可以开展多种新式的高校共建,因此,现有研究多建议出台激励青年人参与社区互助养老的制度及政策。第二,尽管青年人存储的“时间货币”会有较长时间无需使用,但通过有条件允许青年人对其父母转让时间货币,也可以改善时间银行供求不平衡的困境、激活供给端的供给意愿。
其次,增加政府支持。逻辑在于:第一,政府可为“时间银行”提供资源和立法双重保障,通过强化服务流程与管理过程的合法合规性,时间银行可以获得更多民间资本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实现商业与公益事业的融合式发展。第二,政府作为具有权威公信力的行政机关,对时间银行服务的倡导和扶持,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参与养老服务的顾虑。第三,政府参与可以推进“时间货币”在价值计算方式和衡量标准方面的统一化进程,可以为预支、还贷、转让、继承等规则提供制度保障。第四,政府可以通过强化机构合作、购买社工服务,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等方面提供支持。第五,政府可以发挥在资源协调方面的优势,整合属地社区与附近医院、养老院、超市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志愿者可在这些机构通过时间银行货币兑换服务和产品。
以上改革建议反映出当下的研究更关注时间银行的市场机遇、运行逻辑与技术支撑,但鲜有文献对“时间银行”的主体结构、商业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实践性探索。如,尽管青年人参与可以改善时间银行的供给端的劳动力来源结构,但其可持续性是否确有保障?通过怎样的措施能够有效激励服务供给方提供不间断的或可持续的公益(或半公益)服务?换言之,对如何扭转社区护理服务的供需不平衡,我们至今依然知之甚少。考虑到养老服务需求与健康保险存在信息挂钩,故本文尝试引入保险公司,通过设计新型重疾险产品来“识别”受众人群,结合向特定人群提供附加“常护型”或“病护型”综合养老“护理”服务的保险产品,将商业价值链嫁接到时间银行这一公益性服务平台上来,通过模式创新解决“时间银行”因远期兑付而引发的供给端服务可持续性不足问题,为推进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以下简述时间银行养老保险产品设计框架与赔付案例,说明其与时间银行的融合思路。
(李沛菡和吕勇泽为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安邦为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主任科员)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0期
现在征订全年刊(第11-14期),
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10期)1本!
独家专访查尔斯·古德哈特等:老龄化的中国会将世界带入全新的全球化
老龄化加速下中国养老金融的双重属性 | 新刊鲜读楼继伟: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的发展要适合国情 | 新刊鲜读巴曙松: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经济转型升级丨新刊鲜读
杨铮:长寿时代下的老龄金融探索养老问题为什么本质上带有典型金融特征?(含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