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2022年第1期|集聚与中国经济韧性
作者:陈安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2年第1期
原标题:集聚与中国经济韧性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按钮可以下载全文
点击上方话题标签“#2022年第1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在此背景下经济韧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常出现在经济发展的政策报告和文件中,也成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在现有文献中,许多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经济韧性的原因,比如,初始的经济状态、地理因素、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等。与这些研究不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城市经济韧性。具体而言,论文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然后以2007年前的城市人口密度衡量集聚水平,采用2007到2017年各城市就业和全国就业的相对变化测度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来识别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
论文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时期(2007-2012),多数城市的韧性较弱,在经济调整时期(2012-2017),该状况有所改善。相对于集聚度低的城市,集聚度高的城市不但抗冲击的能力强,经济恢复的能力强,从抗冲击到经济恢复的状态转换能力也更强,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在经济调整期更为密切(见下图)。该结论对于韧性和集聚的不同测度指标、模型设定、样本选择及不同的估计方法均稳健。本文还发现,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并非线性,集聚对城市韧性的作用在中高密度的城市中更为突出。反事实的模拟表明,如果人口在城市间平均分布即各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同,则全国就业下降约8个百分点。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机制。
本文研究表明集聚是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认为,推动人口向城市适度集中、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增强经济韧性的有效举措。这符合国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因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此外,人口向城市的集聚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因而能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国家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城市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的集聚度;同时也要放宽大城市的入户条件,促进这些城市人口集聚水平的提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城市的承载能力,防止人口在城市的过度集中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
《世界经济》近期文章精粹:
9.《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维时变测度与传导机制
8.《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税收征管、税收压力与企业社保遵从
7.《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医药分开改革对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的影响
6.《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劳动力流动如何影响农户借贷
5.《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开发区降低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
4.《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中国出口推动“一带一路”技术升级:基于88国的研究
3.《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如何实现腐败的“靶向”治理
2.《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中国经验
1.《世界经济》2021年第12期|延嗣惩罚与中国“消失”的女性劳动供给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免费邮件通知!
简单五步,及时获知《世界经济》最新论文信息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前往本公众号
点击公众号聊天界面右下角“投稿查询”
点击页面左上方“Email免费订阅”
输入接收消息的电子邮箱与网页验证码
点击“订阅/退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