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城跑戏和中关村取103机

徐祖哲 计算机六十年 2023-07-08

纪念历史的树碑立传,有编史,有建碑,有授勋,有纪录片、故事片,当然要有弘大的博物馆。但在民间还有一种纪念和祭祀方式。如有中国“重走长征路”,国外也有“重走邮路”等纪念方式。看到一篇纪念司马迁的“大戏开锣,鼓乐震天”,别开生面的祭奠。感觉中国的计算机博物馆至今未有着落,不光是地皮和样机的缺失,而是缺少一种纪念的情节,缺少对当年创业前辈的敬畏。

公元前145年,史圣司马迁生于龙门,即今陕西韩城嵬东乡。2021611,《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司马祠墓柏森森,龙门长吊史圣魂》的报道。“因司马迁而兴盛的尊师重教、诗书传家之风,润至深山,流遍乡野. 绵延两千余载。”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此后,司马迁祠墓香火绵延,已历经1700多年。

历代以来,龙门故地对司马迁的追仰,最直观的表现,一是修墓刻碑,二是绵延千载的民间祭祀。早在西汉时期,韩城就开始在清明节祭祀司马迁,但氛围并非凄凄惨惨“欲断魂”之感,相反却是敲锣打鼓,热闹非凡!这在司马迁后裔所在的徐村尤为明显。

司马迁墓园和村庄里的耕读第

相传徐村现有的同、冯两姓,均为司马迁后裔,为避官家耳目,族人将“司“马”二字添加笔画后改姓同、冯。

徐村祭奠司马迁,要唱“跑台子戏”:清明前一夜,先在村西临时搭台唱戏直至深夜。黎明时分,突然之间鼓乐全停,灯光齐灭,演员不卸妆,狂奔村内九郎庙;村民拆舞台,装道具,随演员飞奔,生角背着旦角跑,成人抱着小孩追,“履失不找,冠掉不拾”。村内的九郎庙正台上的乐班见演员跑来,猛然间大戏开锣,鼓乐震天,笔者称为“韩城跑戏”。

相传汉宣帝年间,同、冯两姓之人在清明之夜,偷偷为先祖司马迁唱上坟戏,突然听说京城大批人马直奔徐村而来,众人以为又要兴师问罪,仓皇逃散。下了坡才知,原是汉宣帝采纳了司马迁外孙杨恽之奏请,同意《史记》面世。大祸转为大福,大悲实为大喜,两姓人随即在坡下重搭戏台,鸣锣庆祝。此后形成别开生面的祭奠方式。

“别人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清明连唱三天三夜跑台子戏,就这样在悲喜交加中留传两千余载。2006年起,韩城市政府开始主办每年一届的“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2014年,徐村司马迁民间祭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城“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


韩城“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和计算机有何关联呢?

我一直想到,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是在北京东郊酒仙桥的738厂历时8个月紧张生产装配仿制的。195861日凌晨,由计算所莫根生先生跟车到738厂取回,两个月后103机调试成功,演示运行。所以,在下以为61日,这一段酒仙桥到中关村的行程,在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征途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每年61日,计算机后人可以敲锣打鼓驾车从60多年之前的那段路程,进东直门,走北城,出西直门,越白石桥,到中关村,在计算所北楼原址前合影结束。以纪念中国在数字大道上迈出的第一步。

计算机和创业楼宇不复存在,但对创业先辈的纪念与精神传承,不可断代。


    附带想起广西一村庄,抗战时期周边乡民联合力克扫荡日军,全村在次日摆酒庆贺。此后成为惯例,每年此日村民依旧摆酒庆贺,至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选读:


计算机:拼接清华周寿宪教授

跨洋寻觅周寿宪的人生数据

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记念董铁宝先生

清华计算机专业首班合影幕后


  1956:科学规划及中南海接见65周年

    1956年科学规划概述(一)

    1956年科学规划之新技术(二)

     1956年科学规划之结语(三)

      十二年科学规划和西郊宾馆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情系计算机的父亲王中田

      苏联对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建议

计算机教育“以俄为师”

高教部批准计算机专业设立


教育革命和计算机人才培养

谁是第一个计算机系

大学校长与计算机教育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破茧

领路大师赵访熊和徐献瑜

从徐献瑜、张世龙到王选的师承

华南工学院的程控立式铣床

不畏风险前行的何志均老师


洲际导弹发射试验和260计算机

巨浪水下发射和240计算

试验指挥所的717计算机

静止同步通信卫星和计算机

张爱萍在“两弹一星”中的“三抓”

纪念东方红卫星升空50周年-回忆轨道观测

北京电报大楼的申遗操作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