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众感知:居民对川西坝子的气候还觉得安逸哇?——林盘田野笔记④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气候变化下的川西坝子还安逸哇?




拍摄:孙吉


2022年的7月初,临近小暑,成都平原进入仲夏,郫都区安宁村的陈大爷拎着水桶光脚走在自家院子里。院内及周边的大树荫蔽着陈大爷林盘中的家,难得好阳光,老人家晒着太阳干着杂活儿。


看到陈大爷这张安逸的背影照片,感觉既温暖又凉爽,好似成都平原林盘聚落中那特有的“冬暖夏凉”微气候,亲切又宜人。


而在这张照片拍摄后的几天,四川乃至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的持续“炙烤”。成都简阳高于40℃的高温日达15天,重庆因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山火,长江流域发生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气象干旱,长江口遭遇“咸潮”……依赖水利发电的四川,因持续干旱导致河流发电受限,多县市启动轮流断电措施,难熬的高温干旱天气直到8月底才结束。


2022年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

(6月1日-8月15日,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不仅中国,全球在2022年都经历了愈发明显的气候变化及更加频繁与强烈的各种极端天气。巴基斯坦持续近4个月的强降雨引发的洪水使1/3国土被淹没;非洲中西部也遭受了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影响;“炸弹气旋”史诗级寒流袭击北美。


川西坝子热不热?





川西坝子自古以来气候与环境的安逸,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处于四川盆地西缘的成都平原,原本因降水丰沛湿度高,形成地域性辐射雾难以消散,云雾遮挡加上一定的海拔高度,使得夏日少有同纬度川东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酷暑盛夏。


成都平原特有的林盘聚落,不仅有竹林与乔木的遮蔽,利用内外空间的气压差及冷热空气对流,在民居中形成了向上拔风降温的“烟囱效应”微气候,而且传统的房屋建筑布局及设计均有调节适宜温度的作用。此外,自都江堰分岷江而在成都平原形成的密集灌溉河网、沟渠所具备的高热容量特性,也可吸纳周边空气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林盘聚落周边的温度。

陈大爷家的院坝,典型的林盘聚落院坝


然而,上述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天时不断变化,古人们在成都平原积累的“望气、尝水、辩土石”等风水学建造的林盘聚落房屋,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极端天气,比如2022年的酷暑八月,成都地区的最高温几度超过40℃,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气象记录数据客观的反映了当下的天气变化,

而这些数字对人们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川西坝子在一轮接一轮的高温炙烤下,

陈大爷是否还像照片中那样安逸舒适?


陈大爷家房屋后茂密的竹林(拍摄:孙吉)


2022年的秋冬之交,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成都平原腹地的郫都区、温江区及都江堰市,向145位居住于乡村的村民询问了解了他们对近年来气候变化的感知,以及他们眼中气候对其农业生产、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公众对气候变化感知的重要作用





公众如何认识并感知当下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与后期参与其中的可能。无论在国际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还是我国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中,都将对公众的气候变化应对教育、培训及意识提高作为主要的目标。


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学者认为:首先,气候变化最终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公众有权获得更充分和准确的信息;其次,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评价,从另一层面呈现出气候变化的“客观性”,即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事实”,是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再次,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必要认知与积极应对,也为国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与落实层面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的三类认知障碍,

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行为上

(图源:Jones,2011


在乡村中从事农业耕作的农人们因直接运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及气候直接建立联系,因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要强于城市人口。村民们对气候的认知也具有本地性而非全球性,就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选择来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地的、自己早已熟悉的经验与方法作为适应策略。而尊重本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适应策略比宏观且单一的全球性或国家性适应策略更容易落地与实践。因此,了解林盘在地村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以及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等,在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政策与实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村民们觉得川西坝子还安逸哇?





这次调查的145位成都平原的村民中,具体分布的县市及乡镇,以及性别、年龄与受教育程度的样本分布,如下两表所示。由于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乡村中的年轻人多在外工作,只剩下老年人留守乡村,并进行简单的农田管护。因此本次调查的年龄分布并不平均,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亦因此,在上世纪60-70年代适龄完成小学及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很低,样本中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


调查问卷样本县市及乡镇分布情况


调查问卷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在对受访者进行气候变化感知的调查前,我们分别收集了这些村民现在居住以及农田环境与位置的特征信息。如下图所示,居住在林盘中及农田环境处于林盘聚落中/边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居住环境包含林盘与河边双重要素的受访者比例有16.55%(n=24)。


受访者居住及农田环境要素的比较


在询问受访者近十年来是否认为气候发生了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时,15.86%(n=23)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并未发生变化;84.14%(n=122)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发生了变化。这些受访者中认为夏季气温明显偏高的达37.19%,我们分析与调查期间大家刚经历了成都平原夏季历史极高温,受访者记忆犹新有关;其次,认为气温变化不稳定的达30.65%(n=61);再次,认为雨水变多与夏季干旱程度增加(分别为14.07%,n=28)的比例相当。


受访者对气候变化具体表现的感知


受访者是否认为现在的气候变化对农业有影响呢?由下图可看到,67.36%(n=97)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农户在回答此题的同时,列举了作物种植的具体影响,如:“种了6分地的猕猴桃,气候不稳定,总是生病”,“夏天的干旱高温,种下的生菜一棵没出,白白付出了;莲白(卷心菜)也不包心了”,“气温高,花直接被晒死”,“夏天太热了,花受不了”, “雨水多,水稻容易被冲垮”,“气候不好,虫病变多了”,“气候不好,儿菜都开花了”,“温度高,一亩地只能收获2-3分,温度不适合种植”,“冬季气温高,菜长得太高”,“现在不是‘三晴两雨’了”。


同时,有25.69%(n=37)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他们认为“本地的气候变化比其他地方好得多”,“灌区的气候好”,“气候变化是历史周期”,“天气预报报得准,可以预防极端的天气”。


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与否的感知


将受访者现在的居住环境提取出三个主要环境要素——林盘、河边及集中安置房,分别查看不同环境要素居住下的受访者,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选择未来居住环境的意愿。


如下图所示,居住于林盘中的受访者绝大多数(91.84%,n=90)仍选择居住于林盘中,主要由于林盘聚落的舒适微气候,比集中安置房等现代建筑更移居;居住于河边的受访者有超过半数(51.85%,n=14)没有执意继续选择居住于河边,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询问原因,主要认为是否居住于河边对居住环境的调节影响不大,可以不作为选择居住环境的首先要素。但若有农田耕种需求,则会选择农田离河边不要太远,否则水源将无法保证。而现在正在集中安置房中居住的受访者,也有44.44%(n=4)选择居住在林盘中,认为可以更好的应对气候变暖,尤其高温对生活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空调改善居住环境。


受访者现在居住环境(左)与居住意愿(右)比较


本次调查,我们还以量表的形式对受访者在气候变化、社会经济与政策方面进行的感知调查,根据受访者答复的感知程度分别赋值:担忧(1-4),没有感觉(5),乐观(6-10)。量表中的各数值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气候变化整体感知的平均值为3.77,处于担忧水平;社会经济感知的平均值为4.56,略高于气候变化;受访者对政策的感知,比前两项相对乐观,平均值为5.86。


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社会经济与政策的感知


本次的分享,是基于2022年我们针对成都平原进行的传统农耕文化与智慧应对气候变化项目的一部分调查内容与分析结果。除了上述内容,我们深入乡村及历史典籍中,努力发现与记录林盘聚落中传统的自然资源利用与农耕经验细节,希望这些宝贵的知识财富得以流传。同时,对林盘聚落的气候特征以及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微气候进行分析,以数据验证传统林盘聚落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接下来,我们将持续为您分享这些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气候变化,一起探寻乡村传统农耕文化及现代乡村生活如何更加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文献

洪大用, 范叶超. 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和行为表现的国际比较[J]. 社会学评论, 2013.

Jones L, Boyd E. Exploring social barriers to adaptation: Insights from Western Nep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1, 21: 1262-1274.






 我们关注川西林盘价值的轨迹 



1

2019-2020年开展“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调研”项目




2

2021年4月开展“365日林盘生态数据监测行动”

科技in遗产:365天林盘生态数据监测行动|世界地球日

3

2021年7月开展“成都水源地绿色低碳科普公众教育项目”

“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水源地村民茶话会 | 清流社群




4

2021年6月到10月开展‘’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活动

“林盘与低碳:公众科学家”招募|发现公园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

5

2021年12月20日《林盘公众科学家成果发布——成都第一份本土绿色低碳公益研究报告》

林盘与低碳 :成都第一份本土绿色低碳公益研究报告发布




6

2022年1月26日在安龙村村民胡雪梅家举办“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第一次茶话会

林盘龙门阵开摆了!村民快乐共学川西传统农耕智慧

7

2022年1月26日在安宁村村民陈明全家举办“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第二次茶话会





8

2022年6月7日在青城山马椅子基地举办“川西传统农耕智慧:林盘村民共学计划”第三次茶话会

竹和生活的可能性?青城山马椅子的林盘“龙门阵”

9

2022年6月中旬"本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调研组郭慧进入郫都安德镇各乡村开展调研活动,写下第一篇林盘笔记

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①




10

2022年七月初,西南交通大学“绘青春 美乡村”三下乡主题墙绘社会实践队前往陈大爷家开展墙绘活动

11

2022年8月1日河研会成员与陈大爷完成安宁村土城林盘农耕共学基地共建协议书的签署




12

2022年8月"本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调研组郭慧次前往安德镇各村,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耕种情况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写下第二篇林盘笔记。摄制组成员曾维金第一次拍摄

水稻、农作物与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②

13

2022年8月31日调研组前往安龙村王成家开展相关采访及生态农场拍摄活动




14

2022年11月,农忙之后,组织“川西林盘共学计划”的村民们重启久违的“林盘茶话会”

林盘龙门阵秋之篇:茶话天府传统农耕

15

2023年3月,去到陈家院子,与村民们一起讨论属于当地的季节历与社区资源图

林盘龙门阵|共绘安宁村季节历与社区资源图




16

2023年3月,惊蛰过后,到安龙村感受春耕稻作与气候变化

春耕稻作与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③

17

2023年3月,清流讲堂科普讲座主讲人陈庆恒老师,在安宁村土城林盘共学基地进行知识分享

清流讲堂·林盘篇:成都生物多样性和林盘保护




18

2023年4月1日,一场关于《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研报告论证会正在进行,来自生物、气象、建筑、农业、双碳等领域的清流智库专家们,围绕历经一年初步完成的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传统不欺我!《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报告论证会




相关阅读  



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①

河流研究会

水稻、农作物与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②

河流研究会

春耕稻作与气候变化:林盘田野笔记③

河流研究会

传统不欺我!《成都平原传统农耕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报告论证会

清流智库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扫码关注公众号

关注河流研究会

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欢迎大家加入

清流科普群讨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