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西班牙的毕加索,毕加索的西班牙
两天前,朋友圈被刷了屏,毕加索《写信的女人》在伦敦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专场上斩获3.04亿元人民币,那是1934年毕加索在巴黎的创作。事实上,目前拍卖行的大多数高价毕加索也都来自巴黎。
我曾两次拜访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无一不被其中的手稿、绘画、雕塑、装置所折服。正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说的:“面对伟大的艺术作品,似乎每看一次便呈现一种面貌,他们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莫测高深。”是的,更别说,我们想要靠近的,是大名鼎鼎的毕加索。
毋庸置疑,法国见证了毕加索的辉煌。而在比利牛斯山的另一边,那个毕加索的出生地,那个曾让毕加索逃离却又无法割舍的西班牙,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的点滴。错过西班牙,无疑就错过了认知毕加索的完整性。
在马德里遇见《格尔尼卡》
1941年的一天,纳粹无理的闯进了毕加索的工作室,四处翻动。有人从桌上拿起一张明信片,指着印在上面的画问“这是你的杰作吗?”。“不是我”,毕加索答道,“这是你们的杰作,拿一张作纪念吧”。那张明信片上印的,便是《格尔尼卡》。
仰天悲号的母亲、死亡的婴儿、手握断剑的战士、惊恐嘶鸣的马,暴戾的公牛,1937年那个下午,那个遭受了德军5000余枚炸弹攻击的格尔尼卡小镇就这么浮现在眼前。有人说,《格尔尼卡》是毕加索艺术生涯中最严肃的一刻,是毕加索极为少见的艺术炮火,甚至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作品。如今,《格尔尼卡》被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是毕加索迷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
不管你曾多少次在图片书籍上见过这幅杰作,不管画作中的细节你有多少熟知,如果你有机会亲身站在这幅27平方的巨作前,令人震慑的愤怒和悲怆之情必会情不自禁渗入你的所有感官。偌大的展厅总是站满了观众,巨幅的绘画前尽是默默无言。
2003年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提议武力干预伊拉克。在记者会现场,一块蓝色的大布遮盖着背景墙,那布后,是令他们感到颇为尴尬的《格尔尼卡》复制画。“这是对艺术力量的最高礼赞”,历史学家西门·沙玛曾这样评价“你可以是世界上最大的强权,可以四处派兵攻打别人或是推翻暴君,但是面对艺术巨作,你仍要甘拜下风。”
在马德里,遇见《格尔尼卡》,是一种荣幸。
在巴塞罗那遇见58幅《宫娥》
巴塞罗那蒙特卡达街15号,中世纪的石板路连着咖啡色的砖墙,一条仅2米多宽的窄道中藏着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的入口。虽然巴黎聚集着毕加索鼎盛时期的大作,但这里却是毕加索在世时唯一亲自亲力希望建起的博物馆。西班牙,终究是毕加索难以割舍、最后期意回归的故土。
“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地像一个儿童。”毕加索曾这样说,而在这座博物馆里,你可以亲眼见识这样的他。
如果你想认识年轻时的毕加索,这里会是最好的选择,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个少年时便才华横溢的毕加索,他的写生、他的学校作品、他的比赛作品、他的初出茅庐、他的天分、他的弱点、他的彷徨 、他的追求,于是你明白了毕加索何以成为毕加索。
更重要的是,毕加索根据委拉斯凯兹名作《宫娥》而创作的58幅变体也被收藏在这里。
这是毕加索1957年时年76岁时的作品;虽然已至晚年,但创作自由的毕加索创作起来并不散漫,甚至可以称得上严谨。“艺术家们总是极端的挑剔,他的画布上大概有几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苦思冥想彻夜不眠,或者整天立在画前,想办法在这里那里添上一笔颜色后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也许未曾察觉两者间有什么差异。然而,一旦他获得成功,我们就都觉得他达到的境界非常合适,无法更改,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完美典范。”
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这些变体小品使我们看到了创作中的毕加索,看到了在完成整幅画前他对《宫娥》每个细节的反复推敲、探究与实验。1968年,毕加索亲自把整个画作系列捐赠给博物馆,这也是毕加索唯一被完整保留并一起展现的系列。
在巴塞罗那,遇见58幅《宫娥》,是一种领悟。
在瓦伦西亚遇见瓷上毕加索
瓦伦西亚国立陶瓷博物馆坐落在瓦伦西亚的马尔格斯宫内。这座华丽的洛可可式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不容错过的艺术品。它曾是西班牙侯爵的私宅,内部豪华程度有如宫殿。后来在私人收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西班牙规模最大的陶瓷艺术品中心。
那一年,瓦伦西亚举行陶瓷展,身在法国的毕加索特意托人送来了三个挂盘,如今,它们仍静静停留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接受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相比毕加索那些绚烂而成熟的绘画作品,毕加索晚年的陶瓷艺术稚气而纯真。有人评论说:“毕加索晚年的陶瓷艺术其实最能完整体现他那与自然并驾齐驱的娴熟造型能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或许在陶瓷这一载体上,毕加索“像儿童一样画”的目标彻底的实现了。不论是盘子、瓦罐、还是花瓶、雕塑,异想天开的、出其不意的作品渗透着自然的温润气息。
尤为推荐的是,还有这家博物馆的陈列和导览方式:许多展品被直接布置在生活场景里;有两个工作人员穿着西班牙传统服饰穿梭其中,仿佛那里就是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情景式的生动表演诉说着这些展品的用途、来源、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他们周围一直有很多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跟随着他们的表演在展厅中流转;他们还会和观众们互动,问一些问题,一起欣赏艺术作品或是举办舞会。如此别具一格叫人不禁心生赞叹:文化的教育、文化的传承是如此生动。
在瓦伦西亚,遇见瓷上毕加索,遇见艺术传播的润物细无声,收获无限感慨。
..................
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明珠,它曾历经变迁,巴斯克人、 罗马人、西哥特人、摩尔人、阿拉伯人都曾安定于这片土地并留下各具风格变化多端的文明。而西班牙巧妙的将这些多元融合起来,并以包容的胸怀最先接受着现代艺术,正是这样的土地孕育了影响世界的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委拉斯凯兹、弗朗西斯哥·戈雅、萨尔瓦多·达利、米罗。
如今在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毕加索曾担任馆长、欧洲三大博物馆之一、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权威的美术馆里,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永不停息的文化魅力、文化自信、文化追求。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大概博物馆可以。行走其中,仿佛漫步于得以封印的时间长廊,那些艺术的视觉、历史的触觉是如此鲜活而又真实,让你忍不住思索和探寻:我们从哪儿来,又将去往何处。这,便是艺术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作者简介:陈海波,文化使者、上海浦东新区知联会副会长。)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