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掐丝珐琅彩篇
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
掐丝珐琅彩篇
无极斋分享
由恭王府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已经于2019年10月初在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开展。本次展览遴选百余件清代玉器、瓷器及掐丝珐琅器物以飨广大艺术同好。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本次展览展厅位于恭王府乐道堂内,清代按照以东为尊的习俗,宅院里最主要的人物住在东路,恭亲王奕訢以此为起居处后,更名“乐道堂”,并自称“乐道堂主人”。
恭王府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富含王府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做好“王府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恭王府策划与引进相关题材的展览。本次“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是保利艺术博物馆与恭王府博物馆首次共同主办的清代文物展。
展品中有得到乾隆、嘉庆二帝珍爱并在壶底及壶身分别刻有“乾隆御用”和“嘉庆御用”双款的白玉御制盘龙寿字壶;有一面阳刻篆书“双凤呈祥”与上方双凤图形相呼应,一面浅浮雕刻盛开的牡丹花,寓意“花开富贵”,又与双凤构成“凤穿牡丹”的吉祥图案的白玉双凤呈祥佩;有化裁宋人审美并延续或创新的仿汝釉贯耳菊瓣瓶及青花缠枝花卉贯耳菊瓣瓶;有可谓迄今最小的铜胎掐丝珐琅鼎式炉,小器大样,或曾收藏于乾隆皇帝“百什件”的盒子中,体现乾隆帝的“游戏趣味”的心头之物的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三足小炉。
时间:2019年10月2日至11月15日(具体开放时间以恭王府博物馆通知为准)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恭王府博物馆 乐道堂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极游》,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与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
展品欣赏之掐丝珐琅篇
掐丝珐琅器约在公元12世纪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元代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人口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
珐琅是一种粉状的玻璃质材料,以石英、长石、硼砂、瓷土为原料,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粉碎、熔融后而成,习惯上称为“珐琅釉”。掐丝珐琅是一种复合工艺品,由多道工序组成。由于掐丝珐琅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故被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很长一段时间为皇室和达官贵胄独享。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三足小炉
可谓迄今最小的铜胎掐丝珐琅鼎式炉,器物小器大样,仿商周青铜器鼎式炉的造型样制,平沿直口,两侧双耳,竖直朝天;炉上设盖,盖顶微隆,中心另铸圆球提钮,炉身双耳提钮皆以镀金装饰,光泽通亮。炉身深腹下敛,腹下设三柱形足,足柱与腹部衔接处另雕琢镀金兽面装饰,威严雄姿,不逊他器。腹底中央阳刻“乾隆年制”款,亦以镀金装饰,彰显皇家雍容华贵气象。炉身器表以珐琅彩绘为饰,通体施蓝色釉料为地,炉盖描绘一对五瓣对称花卉图案,花朵两侧各出两枝卷藤叶蔓盘绕于炉盖器表。炉腹正面亦绘制花卉卷藤装饰,然花卉造型更为华丽茂盛,花卉花瓣娇羞翻转,左右藤枝缠绕翻折,叶肥花茂,富贵艳丽,其上图案,又以金线掐丝勾边描绘,清晰隽美,精致夺目,实为乾隆年间宫廷御制佳品。
掐丝珐琅喇嘛塔
铜胎,露胎部鎏金,通体以浅蓝色掐丝珐琅为主,由上而下共分塔刹、塔身、须弥座及足四部分。塔刹火焰、日、月、华盖饰鎏金,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相轮上敛下丰,层层堆栈,共十三级,象征佛教十三重天。塔身为覆钵式,塔肩部浮雕多组鎏金兽面纹,口衔璎珞,前部置一福寿纹佛龛,内供有设色描金佛像。腹部饰有掐丝珐琅宝相纹。须弥式塔座呈方形,分有上下二层,中间束腰,饰有珐琅卷草纹和仰莲纹。
方形须弥座则分上下二层,上部平台上刻单层覆莲瓣,座上围栏饰鎏金花卉纹,边饰卷草纹;下部饰仰覆莲瓣,莲瓣挺拔饱满,配列错落有序,边饰卷草纹。底部四面则分别有鎏金天王作负重为足,天王发髻高耸,头戴五叶阿弥陀佛圣冠,以宝珠作顶严,呈忿怒相,面部肌肉鼓起,双目圆睁,细眉横飞,呲牙裂嘴,面部肌肉随之呈现生动神情。耳侧缯带飞扬,所穿布履高度写实,衣袖飞扬自然,长袍翻卷,圆肚露出,动感十足。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欢迎订阅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