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件,一个也太多
点击蓝字关注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
2020年,武汉市一14岁男生因在校玩扑克被叫家长。家长到来后,伸手就是打耳光,对孩子掐脖子戳额头,一边骂。家长离开后,男生默默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2021年,陕西一名20岁大学女生在退租纠纷中,多次被房东辱骂,留下“他说了我死了就会给我道歉”等信息,在出租屋内服药自杀。
有网友评论说现在的孩子脆弱、承受能力差、自私等。
从心理层面分析,早在这些自杀事件发生前,这些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关系中已经隐藏了太多的矛盾。自杀事件只是把一个人心里长年累积的暗伤,以爆炸的方式曝光出来,警醒我们:自杀事件,一个也太多。
为了预防自杀和减少自杀的伤害,从2003年起,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旨在向全世界普及预防自杀的知识,倡导人们携手同行,预防自杀,挽救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超过70万人自杀身亡,而每例自杀死亡背后有超过20次自杀企图。年轻人自杀的风险令人担心。在全球15至29岁年龄段人群中,自杀是第二大致亡因素。
自杀的干预主要在预防,国际普遍认为,预防自杀可分为三级,即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主要是减少个体自杀手段的可及性,比如,在高楼层、河道桥梁设置防护栏,加强农药、特殊药品、枪支等的管控。
二级预防,是指对自杀边缘个体的早期干预。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做好困境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危机干预、急诊服务等。
三级预防,对曾经自杀未遂人员采取措施预防自杀再次发生。比如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调整易导致自杀的认知行为模式,提高其社会功能,预防再次自杀。
研究表明,一例自杀,对身边人群的影响是辐射性的,也是长期性的。因此,与其把自杀预防目标定位为“让自杀者走出心理阴霾”,不如转换为,“改变让意图自杀者产生心理困扰的家庭、学校、社会系统。”所以,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尤其是15-34岁青壮年自杀人群问题突出的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家 庭
学会与青少年相处:
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一个不完美的孩子
一方面,把他当做未成年人来看待。青少年,他是未成年人,有这个年龄具有的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知识储备量大,但社会阅历少的特点。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需要慢慢学习和养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里的成年人,请给他们多些包容和耐心。
另一方面,把他当做成年人来沟通。把青少年想象成自己的同事、朋友,这时候,想想你将要说的话、将要用的语气和表情。用成年人能接受的方式提醒、告知他们,才能让青少年接纳你的建议。
学 校
摒弃用单一的成绩标准来评判学生
鼓励孩子成为有自己特色的人格完善的人
任何年代的孩子,都有学业压力。但是要注意,不要把成绩与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行简单挂钩。无法学好数学的孩子,也许是个擅长语言的学生;语数英普通的孩子,也可能是个有音体美天赋的孩子;学校成绩落后的孩子,也可能是个尊老爱幼,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学校需要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作业量、考试成绩公布、辅导班等,而是需要教育从业者把学生的存在价值从单一的学业成绩中解放出来,孩子内心得到释放,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社 会
尊重人的多样性
允许不同特点的人在合适的岗位
发挥其才能 并得到尊重
根据马斯洛的研究理论,人生而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社会有能力通过集体的力量脱贫攻坚,有能力帮助遭受灾害、疫情、疾病等打击的人群渡过难关,这中间,少不了政府、社会组织的力量,归根结底,少不了人民大众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的磅礴伟力。在这个社会系统里,互助系统是个助人也自助的良性循环系统。尤其对于自杀自伤人群,更需要我们消除歧视,去标签,在危机时帮助他们寻找心理救助,同时帮助他们接受教育、提高能力、获得交往机会和就业发展的机会。
作者/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 肖燕
来源/江西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 转发请务必注明来源)编辑/叶正园 姚秀秀
统筹/戴岳华 王乃清
审核/许乐为
终审/万德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