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西迁风雨行,再忆竺公情
编者按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而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是实现大学使命、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根本所在。为了继承和弘扬百年浙大始微入渐、蔚然可观的“求是创新”精神,同时向浙江大学建校123周年校庆献礼,浙江大学档案馆、图书馆、团委联合推出“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浙江大学‘教书育人’馆藏精品展”。为了深入挖掘展品的深层价值,更好地发挥展览的育人效果,我们将连续推出若干期文章介绍展品背后的相关故事。本期我们一起重温竺可桢老校长的言传身教所带给我们的无限启迪。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字藕舫,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宗师,1936-1949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公为浙大倾心尽力,尤以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予以浙大学子切实的人生指导为典范。抗战时期,他带领浙大西迁到黔,一路克服各种疾病险情,他勉励学子在国难中努力学业,培植自己科学的头脑、训练自己的思想,负起个人的责任。今年是竺可桢诞辰130周年的日子,在这疫情肆虐全球,防控战“疫”的紧要关头,重温历史往事,体会前贤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同时以竺公之思想指导我们体念时艰、丰润内心,努力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出而贡献个人的力量。
01
夏令已届,疫疠渐萌。关于卫生清洁事项,亟须及时注意,俾保健康。爰订自本日起,本大学举行大扫除及清洁运动。凡各生寝室内之卫生清洁事宜,务仰各自珍重整理。合行布告周知。此布。
竺可桢生于1890年,是美国庚子赔款第二期留美生,1910-1918年留学美国八年,对比当时欧美和中国的卫生、疫情消灭情况,他感触很深。在《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1930年)一文中,竺可桢写到:“只要科学昌明,卫生讲究,不但天花、虎疫[霍乱]可以消灭,就是伤寒、喉症[白喉]、猩红热也可以绝迹。从前一般人相信阎罗王能操纵人生寿命,现在我们晓得操纵生命,就是我们自己。H.M.Biggs说得好,‘在一定限度之下,一个城邑里的死亡率,可以用卫生工程的好坏来定的’。”对于当时中国“瘟疫流行,水旱灾荒,连年叠见”的情况竺可桢很痛心,更令他气愤的是中国人解决这些问题“仍旧还要靠拜忏求神扶乩种种迷信方法”的现象。“中国社会不科学的空气,实在太浓厚,要移风易俗,不是容易的事”。要令民众有科学的头脑,还得靠教育。
上任浙大校长之初,竺可桢在给学生的演讲《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中说:“我们国家到这步田地,完全靠头脑清醒的人才有救。凡是办一桩事或是研究一个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使复杂的变成简单;
第二,以公正的态度来计划;
第三,以果断的决心来执行。”
竺可桢认为“这三点,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中国历年来工商业的不振,科学的不进步,都是由于主持者没有清醒的头脑。”办教育者常将改变现状的希望寄于教育,“近世科学,好像一朵花,必得有良好的环境,才能繁殖出所谓良好环境”。所以,他期望学生们求学的目的,“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
02
三个月后,浙大迁到有“蛮烟瘴雨”之称的广西宜山,十余名学生染上疟疾。据竺可桢日记记载:当时浙大校方所带之药均已用罄,连浙大老师们带的药亦借用无余,而当时治疗疟疾的有效药为QuinoPlasmoquine扑疟母星和Atabrine阿的平,柳州、桂林均不备,或备而不多。疟疾是非常凶猛的传染病,竺可桢对此忧心忡忡,他一方面急电请人在上海购药,一方派人急赴梧州买药。此时,除了肆虐的瘟疫,浙大还面临敌机轰炸、物资奇缺、人心不宁,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1938年11月19日,竺可桢在校务会议上提议以“求是”为校训。
1939年1月24日竺可桢记述宜山疫情的日记(目前原件复制件正在展览中展出)
竺可桢在很多场合阐释和丰富了“求是”的内涵,扩展为“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的科学精神,是“不武断、不蛮横”的克己精神,是“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的奋斗精神等方面,并在事事中坚持其“是”。竺可桢“只问是非”坚持真理,“不计利害”毫不苟且。无论是瘟疫还是战乱,皆是横逆之境遇,但竺可桢坚持不屈不挠,也不听信谣言,定“求是”为校训,竺可桢战疫之道就在其中。
03
一次,十九位运送图书仪器等物资的学生,为了早到而不顾学校的警示走了一条很危险的路,在船航行时遇到各种混乱,有学生跳水,其余学生托船家照看物资弃船而走,幸有浙大职员赶到寻觅方才挽回了这批物资。竺可桢知晓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学生们“事先已知三水危急而贸然前往,是为不智;临危急又各鸟兽散,是为不勇;眼见同学落水而不视其至安全地点各自分跑,无恻隐之心,是为不仁。”他对全校师生说:“此十九人乃你们所公推,是全体学生之样本,十九个学生之不负责乃是全体学生之大辱,亦是全校教职〔员〕之奇耻,以后你们得常自省问,若是再逢这种机会,是否能见危授命,能不逃避而身当其冲?”在其位谋其事,“祛私欲而发良知,励志节而慎行检,明是非而负责任”,作为校长的竺可桢未曾懈怠。他曾在日记中引王阳明《答顾东樵书》文句明志:“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
竺可桢爱生如子,他捐薪捐物救济困难学生,他让出自己订下的客房给找不到旅社的女生住宿,他将托人从远处买来、本来是自己服用的鱼肝油慷慨送给生病的学生,浙大挖坑埋锅做灶蒸煮学生的床彻底杀灭臭虫,使学生能睡安稳觉……其心殷殷,一届届学生皆铭记在心,后誉竺校长为“浙大保姆”。
抗战中,许多人的生活、命运都发生着变化,西迁途中浙大亡故师生有64人之多,涉及学生、校警、校医、学校会计等,校长竺可桢把他们都记在了日记中,一个个普通的人因竺可桢的仁爱悲悯之心,终成为不被忘却的纪念。后来,竺可桢为实现亡妻张侠魂关爱浙大女生成长的心愿,捐资设立“侠魂女士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且学习成绩优秀的二、三、四年级女生。抗战中有许多普通人失去生命,有许多家庭破碎亲人永隔的悲剧,如何尊重每一个生命,如何让逝者的心愿落实,并用坚韧包容的心灵面对人类的灾难,竺可桢可谓典范。
04
以科学精神启蒙学生,以嘉言善行濡化学生,注力中国的文明进步,竺可桢的身影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远去,反而在时光的洗涤中更显伟岸。古人云“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竺可桢正是这样的“求是”君子。
*作者李兴韵,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
——浙江大学“教书育人”馆藏精品展时间 2020年5月20日—本学期放假前后 地点浙大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一楼大厅线上导览
点击上方视频,跟随主持人的脚步,一起线上“云”逛展!更多与本次展览展品相关的教书育人故事:
习坎示教 始见经纶|钱宝琮的教学风格马一浮与《泰和宜山会语》回忆解放前后的浙江大学数学系在首届“混合班”求学历程的回顾(上)在首届“混合班”求学历程的回顾(下)读书不再无用 青春有了期盼苏联专家罗曼诺夫在浙江大学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