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三洋 | 郭嘉比诸葛亮聪明?别闹了,他真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厉害

罗三洋 搜历史 2018-10-11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诸葛多智近妖”,这是罗贯中的塑造,而非史实,真实的诸葛亮行事谨小慎微,关于这一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不过诸葛亮腾出来的超级军师光环,却又被加到了另一个人的头上,便是早逝的郭嘉,甚至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好像郭嘉才是那个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三国第一谋士。然而,郭嘉真的有那么聪明吗?


陈寿《三国志》(含裴松之注)等正史对郭嘉的青少年时代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知道他是豫州颍川郡首府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士,年轻时没有名气,没什么人看得上他,在黄巾暴动、诸侯讨董卓时期,尽管包括郭嘉未来的主公曹操在内,多位诸侯将领都带兵路过颍川郡,却不见郭嘉有任何活动。到了公元191年左右,郭嘉突然渡河北上,来到冀州首府邺城,拜见新任冀州牧袁绍,但很快就在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面前批判了袁绍一顿,然后就离开了邺城,从此在历史上又消失了五六年。直到曹操的军师戏志才突然去世,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郭嘉才被任命为司空军祭酒,成为曹操的参谋。

特别值得注意,无论是辛评、郭图,还是荀彧、戏志才,他们全是郭嘉的颍川老乡!可见,年轻时的郭嘉完全生活在颍川老乡的小圈子里,离开了颍川老乡的举荐,他很难同袁绍、曹操这些豫州籍的大人物建立联系。

明白了郭嘉高度依赖颍川老乡的这个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郭嘉其人。

蒋恺版郭嘉

前面说了,郭嘉初涉政坛,是去邺城拜见袁绍。为什么之前袁绍等人在豫州各地招募英才讨董卓时,郭嘉不去见他们,非要等到袁绍离开前线去邺城,才跑去拜见?

原来,就在郭嘉北上去邺城的公元191年,冀州出了大事,直接导致了讨董卓联军的解体。

讨董卓联军的盟主名义上是袁绍,但是袁绍当时仅仅是冀州牧韩馥下属的渤海郡太守,韩馥的冀州牧又是董卓任命的,所以袁绍组织联军之初,韩馥就将袁绍软禁,双方关系不好;后来韩馥迫于形势,释放袁绍,自己也加入了讨董卓联军,但是他名义上尊袁绍为盟主,实际上自称大将军,也就是东汉最高军政首脑,袁绍则只是自称车骑将军,地位在韩馥之下,而且韩馥克扣袁绍军的补给,袁绍好不容易在河内拼凑起王匡、张杨、于夫罗等一支杂牌军,又很快因内讧而散伙。如果不是韩馥的大将麹义突然投靠袁绍,袁绍就要被韩馥彻底架空,沦为光杆司令了。这以后,袁绍在军事上依靠麹义,外交上借助刘岱、公孙瓒,不断打压韩馥。等到韩馥被公孙瓒击败,袁绍就派高干、荀谌、张超、郭图四大谋士去邺城,劝韩馥让位给自己,并保证其安全,韩馥被迫同意,袁绍于是成为冀州牧。

袁绍派去说服韩馥让权的四大谋士中,高干是袁绍的亲外甥,张超是刘岱的部下,在当时都比较知名;至于荀谌和郭图,此前则不见记载。袁绍为什么会派这二位初出茅庐的谋士,而不是跟随自己多年、名气也更大的谋士许攸、逢纪呢?

答案非常简单:韩馥是颍川人,而荀谌和郭图也都是颍川人,作为老乡,荀谌和郭图比南阳人许攸、逢纪更容易赢得韩馥的信任。

明白了这个道理,年轻的郭嘉去邺城拜见袁绍,就有了二种可能性:第一、郭嘉是被袁绍叫去的,本意是让他与荀谌和郭图二位颍川老乡一起去说服韩馥交权,但是郭嘉因故迟到了;第二、郭嘉北上冀州时,根本就没打算去投奔袁绍,他想要投奔的是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颍川老乡韩馥。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让郭嘉在袁绍面前十分尴尬。

94版《三国演义》中的袁绍

此外,韩馥在冀州留下了一个庞大的颍川老乡班子,袁绍接任冀州牧以后,也重用这个班子,其中包括淳于琼、辛评、辛毗等人,再加上劝韩馥让位有功的荀谌和郭图,袁绍的冀州政权内有了太多的颍川人。袁绍自己是汝南人,又要倚重麹义的西北军和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河北本地官员,为了保持政治平衡,邺城里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颍川籍官员了。更何况,作为前冀州牧韩馥的老乡,这些颍川籍官员对袁绍的忠诚是要打问号的。所以,在当时的邺城,郭嘉无论才华如何,都是找不到好工作的。

与郭嘉命运相似的,还有后来向曹操推荐他的颍川老乡荀彧。韩馥起兵讨董卓以后,特意将荀彧全家都接到冀州来,给予较高的待遇。在袁绍手下,荀彧远没有他的兄弟荀谌风光,最终转而为曹操效力。

荀彧离开了袁绍,但是荀谌还留在袁绍身边;同样,郭嘉离开了袁绍,但是郭图还留在袁绍身边。作为一开始就交往密切,以至于可以私下说袁绍坏话的颍川同姓老乡,郭嘉与郭图十有八九也是沾亲的。现代历史达人经常说,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同时下注,最后不管谁赢,诸葛家族都能成功;不过,荀家和郭家这两个颍川士族早就在这么干了。

总之,荀彧和郭嘉离开袁绍,最终投奔曹操,并不是像正史所说,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看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是时事所迫。袁绍阵营已经容不下更多的颍川籍官员。于是,荀彧和郭嘉这样既没有淳于琼资格老,又没有郭图功劳大的,自然就面临“边缘化”。

荀彧和郭嘉离开邺城的同年,原冀州牧韩馥也担心被袁绍迫害而离开邺城,投奔张邈,但后来又疑心张邈会在袁绍指使下干掉自己,就在厕所里自杀了。这几个人的离开,本质上都是袁绍将“邺城中央政府”里多余的颍川籍官员“外放”。如果不是这样,这些知识分子根本无法活着离开袁绍统治的邺城。当时,曾经为袁绍立下大功的虎牙校尉刘勋就因为试图离开袁绍回老家看望亲人,被袁绍视为叛徒,下令活活打死。就连武功盖世、兵力雄厚的吕布在后来试图离开袁绍的时候,都险些丧命,更不用说别人了。

郭嘉离开邺城以后,并没有和荀彧一起去投奔曹操,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五六年时光。这期间,袁绍、孙坚、公孙瓒、刘表等势力接连混战,豫州是主要战场之一,颍川郡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复蹂躏,最终以曹操将汉献帝迎到颍川郡许昌而告终。事实上,截至此时,曹操也还是袁绍的部下,也就是说,此前在颍川老家待业的郭嘉,一直都是生活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由于无法获得袁绍的欣赏,他自然没有机会出人头地,曹操也没有发掘、重用他,直到曹操的军师戏志才突然去世,郭嘉才终于有了机会。

戏志才死后,郭嘉在老乡荀彧的推荐下出任曹操参谋,第一仗是攻打宛城的张绣,结果惨败,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等全部牺牲,曹操、曹丕父子也几乎丧命,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曹操离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仗打成这样,新任军师郭嘉不能说毫无责任,曹操没把郭嘉革职问斩就很对得起他了。战后,袁绍给曹操写信,逼他交出汉献帝,曹操避开郭嘉等人,专门与荀彧一人商量,可见他此时并不信任郭嘉。

宛城之战,曹军大败

从宛城大败恢复过来之后,曹操又屡次与张绣、袁术、吕布、刘备等势力交战,互有胜负,未见郭嘉出过什么奇策。直到公元198年底,曹操讨伐吕布,一度因没有进展而打算撤退,郭嘉和荀攸劝他继续坚持,曹操于是继续围攻,俘虏了吕布。但是,吕布战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和老盟友袁术、刘备反目成仇,失去外援,自己军中又发生了郝萌兵变,陈宫涉嫌参与兵变,从此不再受吕布信任,大将张辽又在开战初期投降曹操,因此实力远不足以再与曹操抗衡。可以说,曹操灭吕布,郭嘉的贡献有限。

郭嘉真正大出风头,是在曹操与袁绍决裂之后。当袁绍南下官渡的时候,孙策北上夹击曹操。曹操部下都为腹背受敌而忧虑,但郭嘉却说“以吾观之,(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没过多久,孙策果然遇刺身亡。《三国志》的这一记载让郭嘉看上去料事如神,确实远远超过了其他谋士。但是,参考《三国志》和《后汉书》的其他篇章可知,孙策遇刺前夕,袁绍尚未南下,曹操也不在官渡,而恰恰是在郭嘉的支持下东征徐州,赶跑刘备之后继续向东南方进军淮河南岸;孙策当时派弟弟孙权为先锋,渡江围攻曹操部下广陵太守陈登,导致后者不断逃跑,最终病死(曹操还曾派自己的同乡名医华佗去给陈登看病)。也就是说,孙策遇刺时,曹操本人当时正在去徐州救陈登余部,马上就要和孙权军交战了。孙权得知孙策的死讯,为了夺权,才从徐州撤军回江东,使曹操得以从江淮脱身返回白马,斩颜良诛文丑。即便郭嘉确实向曹操预言了“(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曹操也没有相信,坐待孙策之死,而是正在积极地亲自指挥反击孙策。

看来,在官渡之战以前,郭嘉的建议很少被曹操采纳,更谈不上郭嘉为曹操作出过多大的独创性贡献了。

在决定性的官渡之战,以及袁绍死后曹操与袁谭、袁尚兄弟进行的黎阳之战期间,郭嘉都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当曹操进攻邺城时,郭嘉认为“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劝曹操撤兵,装作南征刘表的样子。曹军撤退以后,袁谭、袁尚兄弟果然因为郭图的原因打了起来,让曹操坐收渔利。

曹操击败袁谭、袁尚兄弟,杀死袁谭和郭图,袁尚逃奔乌丸时,曹营众将都要求撤军回中原,以防刘表、刘备入侵,只有郭嘉支持曹操继续北伐,认为袁绍在冀州的群众基础很好,要不趁热打铁收拾了袁家后人,他们必会卷土重来,还可能纠集乌桓等周边势力,让问题复杂化,因此必须追击,彻底征服冀州,至于刘表,光说不练,不足为虑。郭嘉还建议曹操“兵贵神速。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采纳了这些建议,果然大胜,而郭嘉却在凯旋路上病死了。

从郭嘉生前的各个建议看,郭嘉对曹操的主要贡献,集中于同袁绍集团的对抗中,此时他往往能够提出一些独创性的建议,而且异常精准。而对付其他势力,他就没了料事如神的本事,甚至可以说是碌碌无为。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郭嘉特别了解袁绍集团的主要成员,尤其是郭图、辛评、辛毗等颍川老乡,而郭图恰恰是袁绍打输官渡之战、袁谭和袁尚兄弟反目的关键人物,辛评、辛毗兄弟更是将袁家的河北基业出卖给了曹操。换言之,郭嘉真正的身份,是一个情报分析师,袁绍集团的颍川老乡是他的主要情报来源。基于这些情报,郭嘉能够作出极为精准的建议。当曹操消灭袁谭、袁尚兄弟,处死郭图以后,郭嘉就丧失了主要情报来源,价值大跌,所以,曹操征乌丸归来时,郭嘉死得恰逢其时,在历史上保全了声誉。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谋士,郭嘉有非常突出的优点,也有巨大的局限性。他的主要强项在于颖川集团的人脉,并能借此源源不绝地获得重要情报,帮助曹操在与袁绍父子的较量中取得胜利。也就是说,郭嘉作为颍川籍谋士的代表,是一位对付袁绍集团的专家。但是,在对付其他派系军阀的时候,郭嘉缺乏所需的情报来源,表现得就不那么杰出了,甚至连小小的张绣都赢不了。

在当时的中国,人脉比智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曹操用郭嘉,主要用的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的人脉。

同样,袁绍、曹操、刘备、孙权等军阀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谋士:也是因为谋士不光会给他们出主意,更会给他们带来人脉,帮助这些军阀结交盟友,获取准确的情报。

东汉三国时期,中国人的“老乡文化”非常严重,以至于东汉政府专门颁布了《三互法》,禁止本地人在本地做大官。既然郭嘉的成就主要是他的人脉带来的,那么作为一名谋士,高度依赖老乡人脉的他便很难获得最高的评价;既然郭嘉的特长明显侧重情报而非技战术,那么他当然会被同僚视为间谍头子,而遭到非议。

了解了郭嘉其人,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他与诸葛亮孰高孰低。从时间上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似乎是历史事实,但客观地讲,郭嘉活跃时期,诸葛亮尚未成年;郭嘉在袁曹对抗期间的料敌如神,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个人智谋超群,而是他所属的“颍川帮”集体智慧和信息、利益等因素的综合反映。而没有强大老乡人脉网的诸葛亮,后来的谋略成就起码不在郭嘉之下,政治成就更远远过之,可见把郭嘉的智谋置于诸葛亮之上,并不足以服人。


-  推荐阅读  -

罗三洋 | 河南版双城记——洛阳衰落与开封崛起之谜

罗三洋 | 曹公案 · 曹操的部下为什么集体反水跟了吕布?

罗三洋 | 曹公案 · 曹操全家遇害,幕后黑手又是谁?


封面图来源:光荣公司游戏《三国志13》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夏晴朗

这是第 187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