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交通大学郭保林教授课题组:抗菌导电自愈合超分子水凝胶用于耐药菌感染的运动伤口修复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2-10-22
位于人体关节部位的运动伤口面临着愈合能力差、修复周期长、常规敷料易脱落等问题,而且更易受细菌侵袭造成感染从而发展为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西安交通大学郭保林课题组设计了具有良好适应性、自愈合性和组织粘附性的多功能生物活性超分子水凝胶,实现了耐药菌感染的运动伤口的高效修复。

耐药菌感染的运动伤口对伤口敷料的设计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需求。首先,由于伤口位于不停运动的部位,因此需要伤口敷料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伤口进行拉伸、压缩、扭转等运动时进行相应的变形。其次,为了维持伤口处稳定的湿润环境,需要伤口敷料具有强的组织粘附性,防止在伤口运动过程中敷料从伤口处剥离。然而,具有强的组织粘附性的伤口敷料往往存在难以移除的问题,更换过程中容易造成伤口二次损伤。同时,考虑到运动伤口往往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还应该赋予敷料固有抗菌性能,不仅可以摆脱对抗生素的依赖,还能够实现长期高效抗菌。此外,针对运动伤口自身再生能力差的问题,还需要敷料具有促进组织修复的性能,包括止血、抗氧化和导电性。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郭保林课题组基于季铵化壳聚糖(QCS)、苯胺四聚体接枝明胶(GT-AT)和单醛基化β-环糊精(Ald-CD)制备了具有自适应性、自愈合性和组织粘附性的多功能超分子水凝胶(GT-AT/QCS/CD)用于耐药菌感染的运动伤口修复。该超分子水凝胶通过Ald-CD与QCS之间生成的动态席夫碱键及Ald-CD与GT-AT之间的主客体作用构筑了动态的交联网络,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图1)。同时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在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明胶上分别引入季铵盐基团和苯胺四聚体(AT),赋予水凝胶抗菌、抗氧化和导电性等多种生物学性能,用以提高超分子水凝胶促进运动伤口修复的性能。

1  超分子水凝胶敷料的制备及应用示意图

由于具有刚性结构的苯胺四聚体(AT)会对高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产生影响,因此作者合成了不同AT接枝度的GT-AT,用以探究AT接枝度对超分子水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作者分别通过流变学、对猪皮的搭接剪切试验测试了该系列超分子水凝胶的自愈合性(图2a, b)和组织粘附性(图2d, e)。其中,GT-AT10/QCS/CD和GT-AT15/QCS/CD具有高的组织粘附强度,分别为31.5 和30.9 kPa。作者进一步将水凝胶用于手指关节,以检验其用于运动伤口护理的可行性,结果显示GT-AT15/QCS/CD水凝胶表现出更加快速的自愈合性能,能够在30s内实现愈合(图2g),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潜能。此外,由于其具有的动态交联网络,该超分子水凝胶表现出良好的可注射性(图2c)和甘氨酸辅助的按需移除性能(图2f)。在使用甘氨酸溶液(100 mg/mL)处理后,GT-AT15/QCS/CD超分子水凝胶对猪皮的粘合强度从23.3 kPa下降至4.3 kPa。

2  超分子水凝胶敷料的力学性能及其用于护理运动伤口的可行性评估

最后,在小鼠颈部区域建立的MRSA感染的运动伤口模型证实,相对于商用敷料(TegadermTM)和不含有AT的超分子水凝胶(GT-AT0/QCS/CD),GT-AT15/QCS/CD超分子水凝胶能够高效杀死耐药菌,加速运动伤口闭合。进一步对术后14天内伤口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证实该超分子水凝胶能够通过降低炎症相关因子IL-6表达和促炎型巨噬细胞浸润,提高血管再生相关因子VEGF表达,降低伤口处的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和胶原蛋白沉积,进而实现促进运动伤口的高效修复(图3)。

3  GT-AT15/QCS/CD超分子水凝胶促进耐药菌感染的运动伤口修复

综上,该课题组制备的超分子水凝胶表现出良好的自愈合性、可注射性、组织粘附性、可移除性及多种生物学性能(抗菌、抗氧化、止血和导电性能),具有用于治疗严重感染的运动伤口的应用潜能。

详见: Rui Yu, Zhenlong Li, Guoying Pan, Baolin Guo*. Antibacterial conductive self-healabl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dressing for infected motional wound healing. Sci. China Chem., 2022, doi:10.1007/s11426-022-1322-5。本文将收录在2022 Emerging Investigator Issue中。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生物医用高分子前沿
南开大学张振杰课题组:熔融聚合制备高性能乙烯基共价有机框架多孔海绵
清华大学张希/徐江飞课题组:乳液界面聚合制备高载药率和抗癌活性的聚合物多肽纳米药物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团队:可闭环化学循环生物降解共聚物的可控合成

上海交大朱新远教授团队:从单一机理聚合迈向多元聚合

赵传壮课题组:互穿网络水凝胶中的氢键增强聚集诱导发光

北海道大学龚剑萍教授课题组:通过改变聚合物单体序列调控水凝胶的性能

韩英锋课题组通过分层自组装策略将冠醚基金属卡宾笼用于构建多重刺激响应的超分子凝胶

袁国辉课题组:零度下浓缩水凝胶电解质助力高比容量一体化超级电容器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丁建勋课题组:胱氨酸比例调控聚氨基酸纳米凝胶的体内药物递送效率

南开大学史林启教授/马如江副研究员:自组装纳米分子伴侣解聚胰岛素淀粉样纤维

仰大勇教授课题组综述:细胞内人工自组装结构的设计与应用

香港城市大学罗敬东课题组:电致调制光谱测试极化聚合物在近带边超大的非线性系数和双能级模型修正




通讯作者简介

郭保林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获得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学位,师从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Ann-Christine Albertsson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可降解导电高分子材料、多功能水凝胶、组织工程支架与再生医学、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皮肤敷料、止血材料、可穿戴器件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SCI引用13000余次,H指数59。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项,目前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项。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和中国生物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委员。任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副主编,Nanomaterials编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