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机所张卡卡团队:利用电荷转移跃迁技术构建具有近红外光可激发特性的高效长寿命TADF型有机余辉
具体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CT特征的苯甲醚基BF2bdk化合物(图2)。
将苯甲醚基BF2bdk(化合物1至4)掺杂到苯甲酸苯酯(PhB)中可以得到磷光寿命长达600-1200 ms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进一步,通过将第二个苯甲醚基团连接到苯甲醚基BF2bdk上(化合物5和6),得到的5-PhB-0.01%掺杂材料在延迟光谱中表现出TADF和RTP双发射的性质,其485 nm处的TADF发射可以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稳态光谱和延迟光谱、发光照片得到很好的印证。同时,对其它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排除。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可视化T1到S1的反向系间窜越RISC过程,将余辉材料从液氮中迅速转移到50℃的热水中,借助余辉颜色的变化,使得热激活的RISC过程和TADF发射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
为了深层次地理解化合物5的激发态性质,对其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化合物5的S1具有较小的fosc=0.0276;其第二个苯甲醚基团与二氟化硼二酮基团呈现近正交的排列,可以降低ΔEST值(0.35 eV);同时,多个苯甲醚基团可以丰富Sn和Tn激发态,一些Tn激发态与S1具有不同的对称性,具有较大的SOCME(高于0.3 cm-1),可以介导S1与T1,促进ISC和RISC。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说明,通过CT分子设计,可以使其同时具有较小的fosc、中等大小的ΔEST值和相对较大的SOCME,从而产生较强的ISC和中等RISC,这与该体系中TADF型有机余辉的观察结果相符。
然而,由于化合物5的S1具有较小的fosc=0.0276,5-PhB-0.01%掺杂材料的发光量子产率只有6%。为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发光量子产率,在化合物5的结构基础上增加一个二氟化硼二酮基团,改性成化合物6,其fosc提高至0.1197,6-PhB-0.01%掺杂材料的发光量子产率也提高至83.7%。同时,6-PhB-0.01%掺杂材料在延迟光谱中也表现出TADF和RTP双发射的性质,其466 nm处的TADF发射可以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稳态光谱和延迟光谱、发光照片得到很好的印证。再者,由于该类余辉材料在环境条件下具有与除氧后相当的高效余辉,这是因为双组分掺杂设计策略不仅通过有机基体与掺杂剂的S1态之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增强ISC和RISC,还可以借助有机基体的刚性抑制环境条件下掺杂剂T1态的非辐射失活和氧气猝灭,促进TADF型有机室温余辉的产生。
随后,鉴于不同余辉材料具有多元化的余辉颜色和寿命,展示了该类有机室温余辉材料在高级防伪和信息加密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将计算机加密技术与发光材料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时间分辨光信息加密技术。
除了高级防伪和信息加密,利用材料的特性,进一步将余辉材料制备成水中分散液,得到的水中分散液仍具有蓝色余辉,且可以避开荧光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将上转换材料加入到余辉材料中,利用能量转移,成功赋予了该类TADF余辉材料可被近红外光(980 nm)激发的特性,使其具有可忽略的组织损伤、深度渗透能力,并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图8. 掺杂材料制备成水中分散液和近红外光激发余辉材料的应用演示
综上所述,通过将CT技术引入有机室温余辉体系,成功构建了余辉量子效率高达83.0%的TADF型有机室温余辉体系。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相结合指出,通过分子设计实现中等的kRISC值和双组分掺杂构建策略是提高余辉效率同时保持余辉寿命>100 ms的关键。此外,该类余辉材料具有高级防伪和信息加密功能,结合稀土上转换材料,该余辉体系还可以被980 nm近红外激光激发,表现出可忽略的组织损伤、深穿透,并展现出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
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博士研究生王光明和硕士研究生陈雪风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张卡卡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详细内容见:Guangming Wang, Xuefeng Chen, Jiahui Liu, Shuhui Ding and Kaka Zhang*, Advanced charge transfer technology for highly efficient and long-lived TADF-type organic afterglow with near infrared light excitable property. Sci. China Chem. 2023, 10.1007/s11426-022-1432-y.
【扩展阅读】
湘潭大学谢鹤楼/王平团队:一种通过双交联网络得到超长寿命聚合物室温磷光的普适性策略
武汉大学杨楚罗/龚少龙团队:砜基桥连杂螺烯结构同时实现窄峰宽紫外热活化延迟荧光、圆偏振发光和有机室温磷光
南京大学成义祥课题组:光-电双刺激调控四元胆甾相液晶中非手性染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质
南京大学郑佑轩课题组:手性螺芴TADF材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能与构效关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朱成周课题组:轴向配体诱导的自适应构象单原子纳米酶在碱性介质中增强化学发光
唐本忠院士和赵征教授综述:聚集诱导发光天然产物——从发现到其多功能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罗亮教授团队:基于聚二炔的聚离子复合物用于针对致病菌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和按需光动力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