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读名家 | 叶永烈:问遍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去了

吴梅影 开明视点 2023-05-25

0.46元,也就是四毛六,在1976年,这大约可以买到五至六个鸡蛋吧?就在这一年,父亲给随同他一起生活在小山乡的女儿梅影,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当然,那时,还不知道它的作者之一,即是后来如雷贯耳的叶永烈先生。



后来的四十多年岁月里,这本书陪梅影走出大山,迈向长江,直到后来奔向大海、定居东海边。历经多次搬迁,从单身到成家,该书一直陪伴在身旁,从未稍离。

是它,见证了梅影从一个懵懂少女,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天也新地也新,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的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是它,给了梅影最初的不可或缺的科学营养;是它,将深奥的知识和道理,化作娓娓动听的语言,讲述给如同梅影一样的千百万孩子听;是它,影响了共和国的几代人,为他们的人生,插上了金色的翅膀;是它,像一座七色的彩虹桥,搭建理想,摒除愚昧,拥抱文明……《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终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儿孙后辈,妆点他们的书桌,丰富他们的生活,启迪他们的心智。

得到这本书之前,父亲曾教给梅影公历闰年的算法,但由于那时年纪尚小,好长时间都没有听明白。《十万个为什么》第一册里的一篇文章,梅影才看一遍就学会了,而且比父亲理解得还透彻,从此就迷上了它,先后收藏了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直至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儿子曾将20世纪80年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几乎翻烂。可见,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讲解,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 

《十万个为什么》算是叶永烈的第一部大作,全套书900多个题目,他便撰写了300个。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井水为什么冬暖夏凉”……后来梅影的《诗经沉香》和《说书:翰墨流传知几许》等作品写作时,得到叶永烈先生最大的启发便是,如何将深奥的知识,化为最通俗易懂的话语讲出来:“要像’变电站’一样,把科学家输出的,转变为公众能接收的。”而这一点,是写作者最难做到的事情,由此可见叶先生的非凡功力。

1978年初秋,放暑假时到县城新华书店闲逛——那时,书店是初中生小梅影的必到打卡地,每天都要去一两趟,见到了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有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两只大耳朵,长着逗人喜爱的小圆脸”,买回,看了十遍八遍,记忆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心中暗暗发誓,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作贡献。故事中提到的气垫船、机器人、粮食工厂,以及会飞的汽车等,而今都渐渐实现了,可见先生的远见卓识。而那美妙的故事,有趣的物品,在“科学的春天”里大放异彩,它生动地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四个现代化”,也复苏了僵化已久的科学人文思维。随之而来的,1979年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向科学进军”,更在少女心中,燃起了理想的火花,要做一个社会的有用之人。

今日,缅怀先生,让我们记住他所说过的话:“科普兴,科学兴;科学兴,中国兴。”

大学毕业之后,读叶永烈的《江青传》、“红色三部曲”系列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以及《邓小平改变中国》等,亦是手不释卷。现在,好多的书中细节虽然记不清了,但由先生作品的立论正确、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史实客观,即是“观点要正确,事实要准确”,仍可以读到一个北大理工科高材生的缜密与知识底气。

“无论写什么,都是自己用心的结果。”

2020年5月15日上午,叶永烈先生在上海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正如先生所说:“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之中。”是的,科普作品1000万字,纪实文学1500万字,行走文学500万字,50多年总共写了3000万字的作品,这将是前无古人,亦是后来者难以企及的了。

“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寂寞的工作”,个中滋味,或许真的只有写作者最为感同身受;而对于读者而言,四毛六的阅读,得到的却是受益终身的无法估量的财富。先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愿先生安息。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民进会员。1940年8月30日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从11岁起即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推荐阅读每周读名家 | 屠格涅夫:木木
每周读名家 | 李泽厚: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每周读名家 |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每周读名家 | 姜夔:旧时月色
每周读名家 |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每周读名家 | 钱钟书: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
每周读名家 | 苏东坡:寒食帖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九龄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