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研究文章槽点及思考——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十)

李彬 工商管理学者之家 2021-05-29

《管理世界》3.25倡议中,提出了“倡导研究范式规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然而,众所周知,管理学期刊中的文章仍然是以定量研究占绝对主流。不过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已经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管理世界》等具有引领性的国内顶级期刊,早在十几年前就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合作举办“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与质性研究论坛”,并刊发案例研究方法的文章,正在推动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虽然本文作者既不是案例研究方法的“大咖”,更没有特别多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深深感到能力和底气不足,然而,俗话说“久病成医”,在投稿和审稿案例研究方法文章方面是有些心得的。所以,不揣冒昧,野人献曝,谈一谈自己在评审与投稿案例研究文章过程中感悟出的“金刚护体”原则和遇到的“槽点”及思考。



案例研究文章的“金刚护体”原则

首先,作为投稿案例研究文章的作者,需要至少把握如下三点原则来“金刚护体”,应对那些“槽点”。


第一,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目标是理论构建(区别于理论验证)。理论构建体现在提出新概念、新命题和其背后的因果机制、发生机制等。理解和把握这一原则对文章的写作、回复审稿人都有帮助,如后续的文献综述、理论抽样、数据分析、理论对话等部分的写作都和这一目标有关。如理解不到位则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定量研究的套路中,虽然表面上说是用案例研究方法,但却在研究开展和行文过程中走向了验证理论假设的套路上,甚至在文中出现了“本文验证了XX命题或假设”等字眼。可参考Eisenhardt(1989)这篇引用率超高的论文以及毛基业和陈诚(2017)的论述来进一步理解。


第二,案例研究方法文章非常看重“理论对话”。案例研究的目标是理论构建,但构建出的理论不能是“自说自话”、“独孤求败”,需要有对话的“靶子”,这个靶子可以是以往研究中理论的核心假设,可以是以往研究中尚存在的理论缺口,也可以是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论解释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可以在文中进行对话,但这个对话一定是在理论层面,而不是实证结果层面。理论对话部分可以看出案例研究者的“功底”以及文章的理论贡献大小。可参考毛基业和苏芳(2016)的阐述。


第三,案例研究的写作需要把握“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指导案例研究的展开与文章的写作。例如写作时,就要把握结论是逐步归纳提炼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文献“演绎”出来再用案例数据进行“验证”的。经常看到类似后者的写作思路,这显然不符合归纳逻辑的总体原则。另外,文献综述、数据结构、证据链展示等部分的写作也都要在归纳逻辑的指导下展开。



十个“槽点”及思考

下面简单谈谈案例研究文章常见的10个“槽点”及思考。


槽点1:“文章题目没有体现出案例研究的特色”。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从题目上看出文章使用的是案例研究方法,更是要看出案例研究方法所对应的特色。比如题目是否能够体现出新概念或旧概念的新表述,是否能够体现出新机制、新过程,是否能够体现出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深层逻辑和复杂关系机理的表述。如果题目的特色与定量研究的题目相类似,则失去了案例研究文章的特色,也可能会被质疑使用该方法的合理性。


槽点2:“文献综述部分写法不符合案例研究文章的风格与规范。”这个槽点是从与定量研究方法文章的文献综述相比较而言的。案例研究文章的文献综述是把针对研究问题的主要理论流派、观点进行梳理,进而提出存在的理论缺口或矛盾之处,有时也会综述下文章引入的新理论视角,阐述该视角对解释研究问题或填补缺口可能做出的贡献。


对文章引入的新理论视角不能综述得过“细”,有大量的命题或假设演绎推导,甚至提出一些被作者称为的“待检验”的命题和假设(这显然不符合归纳逻辑原则),或者把后文所要构建的理论命题在这儿提前“暴露”(显然也不符合案例研究论文的理论构建原则);也不能综述得过“粗”,针对问题梳理的理论和文献过于宽泛,没有找到精准的核心文献(毛基业,2020)。事实上,这些文献恰恰需要在文章后面的讨论部分进行对话。


槽点3:“为什么选择案例研究方法而不是其他研究方法?”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在方法论层面深入理解案例研究方法与其他方法(特别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区别(如上面提出的三个原则)。当然,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有一些小的应对方法。例如很多文章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表述,“本文的研究问题属于how和why的问题,因此适合用案例研究方法(Eisenhardt,1989)”。这样的写法虽然看上去没有问题,但过于“大路货”,应当再具体和深入论述。


例如,文章解决的是process(过程机制)还是variance(因素)(Langley,1999),如果是process,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从哪些方面研究可以充分研究这个process,可以引用几个在process研究方面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权威文献。之后,可以再引用一些该研究问题领域中的以往研究(特别是文献综述型文章与理论型文章)曾提出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文献,或者与该主题相类似的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文献。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通过自己的话(越有逻辑性、越细致越好)和引用别人的话(越权威、越有针对越好)来说出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槽点4:“为什么是单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双案例研究?”这就要深入理解三种类型研究各自的特点、适合的主题以及各自的优劣势。例如,单案例研究更适合探讨依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发生机制、演化机制等话题,更能够通过“深描”来揭示出这种演化过程中的各因素及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内在机理);多案例研究则更适合探讨变量间的因果机制,特别是采用类似实验方法中的复制逻辑来提出因果关系命题;双案例研究则一般通过对两个具有“极端”差异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来提出命题。解决槽点4的思路与槽点3类似。


槽点5:“为什么没有采用多种来源的数据?”“三角印证”是案例研究方法中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文章确实也在文中写了“本文从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档与其他二手资料等多个方面搜集了数据”。然而仍然被吐槽,是因为在文中的编码介绍、数据分析、证据链展示等部分,并没有体现出多种数据来源(例如只是证据链中只引用了访谈者的话)。建议参考Eisenhardt的文章在这方面的写作特点。


槽点6:“单个访谈时长和访谈字数的匹配有问题,调研过程存疑”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性,虽然不常见,但也经常被忽视。当文章报告了针对每个被访谈者的时长和访谈字数后,如果被访谈者在单位时间内说话的字数(字数除时长)和普通人正常说话时的字数相差巨大,特别是文中很多被访谈人都有这个问题,就会被质疑访谈过程存在问题。尽管可能不是大问题(例如字数统计错了?),但会使得评审人的心理开始“怀疑”这篇文章的信效度问题。


槽点7:“建议增加数据结构的展示”。尽管不是必须要有数据结构的展示,即数据提炼出的概念间层次关系结构。但如果能加上,将有助于评审人更直观的理解。从当前发表文章的趋势上看,无论是多案例研究(如Smith,2014)还是单案例研究(如Gioia等,2013),也都开始出现这样的做法。


槽点8:“证据链的展示不规范、不完善”案例研究方法所归纳出的每个命题、推论、推断,都要有相应的证据链来展示。“证据”可以是访谈者的原话、二手资料中的原话、甚至可以是一些定量的数字(例如可以使用问卷)以及通过一些方法将文字转化成的数字和可以进行比较的符号等。而“证据链”则是要把上述的证据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进行“连接”,从而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因果关系链条。


例如单案例研究中,证据链体现在对某个组织或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案例故事”的“深描”中;多案例研究中,证据链体现在通过复制逻辑进行组内和组间的比较分析过程中。在Eisenhardt的文章里,一般还会用“表格”的形式来辅助展示证据链,其实也是数据分析过程更加直观的表达。


槽点9:“文章的结论与案例数据不匹配,甚至被过度包装。”有时候,案例研究的结论可能看上去很有“亮点”(例如最后的模型图画的很“炫”),但再仔细阅读该文章的数据编码分析、证据链展示部分并与这些结论相对照,则会发现并没有很好地匹配。


事实上,因为有些推论和命题是作者“诠释”出来的,主观性相对较强,甚至有时候是作者先入为主,先“想”出了一些概念和命题,但却没有很好地从案例的经验事实中归纳出这些命题;有的研究则把一些概念和模型过度包装,“简单的道理被包装得晦涩难懂”(毛基业,2020)。这是审稿人在评阅案例研究文章时经常关注的一点。


槽点10:“文章的理论对话不足,理论贡献不够。”案例研究文章的终极目标就是指向理论构建,评审人最终看的也是理论贡献。一篇案例研究文章中体现理论对话的部分,一般有三处:


第一处是文献综述(理论基础)部分,此处会将理论缺口或矛盾之处提出来,理论贡献的可能性已初步点出。


第二处是文章的研究发现部分。虽然此部分也是数据分析过程的部分,但案例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一个较大差异在于其数据分析过程与理论构建过程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部分也要体现理论的对话。事实上很多案例研究文章在这个部分经常会引用相关的文献,类似于“夹叙夹议”,通过与这些文献进行理论对话,进而推出命题。此处,理论贡献已经蕴含在归纳出的命题或结论中,但“说到而不说破”。


第三处就是讨论部分,前面已经论述其重要性。例如在Eisenhardt的系列文章中,此部分的篇幅量大约占全文的20%(我们将Eisenhardt不同时期的代表作的各个章节部分的篇幅量、模式特征等做了总结归纳,此处不再详述),这与定量研究的文章讨论部分有较大区别——案例研究的讨论部分要着重与文献综述和研究发现部分提到的理论进行“对话”。


所谓对话就是要基于研究问题和文献综述中提出的理论缺口或理论矛盾之处,论述本文的发现与原有文献中理论的关系,如深化、拓展(繁衍)、完善、修正、整合原有理论命题等(参考陈昭全、张志学和Whetten,2012)。


当然,如果能够进一步和所“瞄准”的文献对应的理论视角(中层理论)的核心假设进行对话,甚至是与“元理论”(也可能涉及到本体论和认识论)或“宏大理论”进行对话,则理论贡献将会更大。

总之,以上三个原则和10个槽点及思考只是一些随想,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希望能与更多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共同探讨,并能对初学案例研究的学者和硕博学生有一些启发和参考。最后做一个小广告,由毛基业、魏江、许晖三位老师担任顾问,李亮、刘洋、冯永春主编的《管理案例研究:方法与应用》(本文作者也参与其中章节撰写)即将出版,希望这本实用的参考书能够给更多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学研究的朋友们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2]Gioia, D. A., et al. (2013). 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 Notes on the Gioia methodology.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16(1): 15-31.


[3]Smith, W. K. (2014). Dynamic decision making: A model of senior leaders managing strategic paradox.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7(6): 1592-1623.


[4]陈昭全, 张志学, Whetten. (2012). 管理研究中的理论建构,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版.


[5]毛基业, 苏芳. (2016). 案例研究的理论贡献.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5综述. 管理世界, (2): 128-132.


[6]毛基业, 陈诚. (2017). 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 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 管理世界, (2): 35-141.


[7]毛基业. (2020). 运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严谨的质性研究. 管理世界, (3): 220-225.

作者简介

李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往期推荐




● 将思想种子发展成理论之树——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九)

● 阴阳平衡与跨界研究——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八)

● 管理本土研究的基准点与范式——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七)

● 做实践者看得懂的管理研究 ——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六)

● 坚定中国企业实践研究的学术自信——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五)

● 在实践中检验管理理论的真理性——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四)

● 把研究的根扎在实践中——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三)

● 模型与思想的博弈与互补——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二)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响应《管理世界》3.25倡议(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