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侯:吃遍中国之情怀篇3——世间再无独面筋

2017-11-19 老侯 老侯说事儿



我们的味蕾上留着过去的记忆。

通过味蕾,我们可以回到过去。


去天津逛超市,无意中看到面筋,立刻把小时候的事情都记起来了,赶紧买一大包带回北京。

姐姐奇怪,天津那么多好吃的,干嘛专买那么一大包面筋?

我告诉她,我买的不是面筋,是记忆。

大概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件小小的物体,承载了你过去的某段生命记忆。对于我来说,面筋就是。

天津面筋是天津独有的一种食品,它跟北京面筋不同。北京面筋是圆圆的、色泽浅黄的油炸面泡,天津面筋则是金黄色、油乎乎的一大坨。

天津面筋有多少种吃法,我不知道,我只记住一种——独面筋。

独,就是天津话“咕嘟”,就是微火炖煮,简化了,就叫“独”。独面筋,就是咕嘟面筋。

和我记忆相关的当然是妈妈做的独面筋。

记忆中的独面筋是切成小块,放入大料、葱、姜、蒜,糖,盐,微火咕嘟着,出锅时,勾芡,收汁,放入切成菱形的黄瓜片和黑木耳。

独面筋黄黄的,芡汁泛着亮光,热气蒸腾着,放进嘴里,绵软的,滑滑的,甜甜的,有嚼劲,透着大料的香气。

妈妈的独面筋,在家族里小有名气,有亲戚来家里,专门要吃独面筋。

那时候食品紧缺,面筋不是随时能买到,于是,有人就想办法自己做面筋。

有一年,一个邻居不知道从哪里学会了做面筋的方法,就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给邻居们示范做面筋。

只见他在一个和面的瓦盆里放上面粉,再放一碗水,然后搅和面,面成型后,继续加水,揉捏面团,水不断把面中的淀粉、麸子析出,倒掉,继续加水,慢慢地,大面团就变成粘粘的,胶质的一小坨,那就是面筋了。他特意解释,这叫洗面筋。

洗好面筋,揪一块,放油锅里炸,面团蓬松起来,外焦里嫩,那就是面筋了。

他特意说,我们自己做是用手洗,在工厂里可就是把面粉放到水缸里,用脚踩了。

他这一说,我立即想到了脚气。

不过,经历过那个时候的人都会想到,这么做面筋,平常人家也受不了,那时的面粉是定量供应的。那么一坨面筋,要好多面粉啊?

上大学以后,每年放假回家,妈妈会变着花样给我做各种菜,但她每次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说,独面筋。

记得,儿时吃的最多的独面筋就是素面筋,除了放点黄瓜片,木耳,偶尔也会放点肉。八十年代以后,独面筋里多了点肉片。

其实,要不要肉片,都很不错。不过,我还是更喜欢素面筋,喜欢那种含在嘴里,绵软、爽滑、香甜的感觉,那是童年的味蕾记忆。

母亲过世后,我很少回天津,也就很少吃到独面筋了。

物流的发达,市场一体化,天津的小吃在北京也随处可以买到,像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还有满大街的天津煎饼果子,虽然不是很正宗,总聊胜于无。于是,我开始在北京寻觅天津面筋,但是,去过很多地方,最终发现——没有。

也曾经吃过北京面筋,但总觉得那不过是油炸面泡,那怎么是面筋呢?也绝做不出天津的独面筋,只有天津面筋才是面筋!

有时和天津人谈起面筋,说起对天津面筋的向往,他们总会觉得奇怪,那么个普通的东西,值得讨论吗?的确,这个年代,都吃大餐了,谁还会对面筋这么个贫民化的食品有兴趣呢?

大概世纪之初的时候,去虎坊桥探访一个老同事,她说陕西巷口西侧路北,新开了一家天津风味,很不错,问我要不要去尝尝。我欣然答应。

店面不大,但看菜单,果然是各种津味菜式,古老肉,锅塌里脊,银鱼坨,炸铁雀(雀:天津话,敲,qiao,轻声),清炒虾仁,锅塌里脊,韭菜墨鱼,等等,我发现了独面筋,于是说,你点什么都可以,我只要独面筋。

同事不知道独面筋是什么? 我告诉她,独面筋对我来说,那就是记忆。

人的味蕾是有记忆的,那记忆不止与美味相关,还有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我要看看,这家餐馆的独面筋能否唤起我的记忆。

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说着一口天津话。知道我是天津人,说,一定让你尝到正宗的家乡味道。独面筋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就夹起一坨送进口中。

老板跑来问,味道怎么样?

我踟蹰着不知道怎么回答,咂么半天,也找不到以前那个味儿。

老板又问:您几年没吃独面筋了?

我想想说:十年了。

老板说:得,明白了,您这是朱元璋喝珍珠翡翠白玉汤,味儿没变,人变了。

老板的幽默逗笑了我。虽然找不到那个味道,但是,这久违的一次回味,也足够我铭记了。

我带着面筋回到北京。不过,从面筋到独面筋还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我自己动手了。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那么大一包面筋怎么储存?记忆里当年都是吃多少买多少,没有储存面筋的记忆。

姐姐说,面筋必须冷冻,按照每次吃的分量,分开小包,放冷冻室,需要吃的时候,拿出一小包。解冻。

制作方法呢?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下,照猫画虎,准备自己动手了。

姐姐告诉我要放虾仁。

我奇怪,为什么要放虾仁?记忆中的独面筋是没有虾仁的,有素面筋,有肉面筋,没有虾仁。

姐姐说,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吃肉啊?更别说素面筋了,现在的主流做法就是虾仁面筋。

原来天津人与时俱进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民俗进化学的命题,什么样的群体才能保留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那些移民他乡的群体。他们远离了故土,却永远固化了乡土的记忆。比如我去浙江温岭,那里有个民俗表演叫“大奏鼓”,即渔船出海和归来时,留守的人们欢送和迎接渔船的表演仪式,说是传承自福建,演奏者自称福建移民后人。但是,你走遍今天的福建沿海,也没有这种仪式,福建与时俱进了,所以,大奏鼓作为非遗项目,就被浙江人申请了。

我的味蕾记忆固化了,天津人的口味进化了。天津的味道,我记住了,天津人自己却改良了。

也是啊,菜式的变化随着食材的变化而变,而食材的改变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想当年,我们哪里去找虾仁?我也只有在电影院的《新闻简报》里看过《对虾》而已。

虾仁固然是好东西,但是,我吃的不是美味,是记忆,记忆里纯粹的独面筋就是加点黄瓜片、黑木耳的素面筋,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所以,还是初心不改,我行我素吧。

好了,现在来吃我的回忆。

第一步,面筋解冻,切块,淀粉勾芡,加入糖,盐,料酒,醋,切葱段,姜末,蒜片,黄瓜斜刀切菱形段,再竖切片。

第二步,热锅,放油,加大料,放入葱、姜、蒜,面筋块,小火咕嘟着,出味道了,放芡汁,出锅前加黄瓜片。

当一盘热气腾腾,泛着亮光,香气扑鼻的独面筋放在我面前,我眼前的呈现的却是久远的过去。

摆在我面前的不是独面筋,通过味蕾,我回到了过去。

但是,不管怎么寻觅,不管多么高级的餐馆,多么高级的厨师,妈妈的独面筋都再也不会有了!

 

2017年11月18日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号。

往期文章

老侯:吃遍中国之惊悚篇1——禾虫煎蛋

老侯:吃遍中国之惊悚篇2——沙虫

老侯:吃遍中国之惊悚篇3——老鼠

老侯:吃遍中国之惊悚篇4——水曱甴

老侯:吃遍中国之“涎水篇”1——蒸鱼嘴

老侯:吃遍中国之涎水篇2——甜水面

老侯:吃遍中国之情怀篇1——大救驾

老侯:吃遍中国之情怀篇2——客家酿豆腐

老侯:吃遍中国之美味篇1——果子狸

老侯:吃遍中国之美味篇2——九吐鱼

老侯:吃遍中国之美味篇3——雪蛤

老侯:吃遍中国之美味篇4——南丫岛的大龙虾

老侯:吃遍中国之番外篇1——到肯德基吃什么?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老侯说事儿」,搜索「jayhou2」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