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爸妈抗争的35计|《原生家庭木马快筛》读前感
《读前感》第 230828|029 期
1. 综评与建议
综评:★★★☆3星半
同类 图书至少有 23 本。
本书适合 心理学 爱好者阅读。
建议借阅,或购买电子书。
不过,这是本新书,恐怕借不到。
2. 作者与内容
作者:
虽学术背景不深,但广告人的从业经历,证明并进一步培养了她驾驭人心的能力,加上“华语文案天后”的加持,会不可避免地使本书冲上畅销榜。
内容:
介绍了从源头破解原生家庭“木马程序”的三个步骤。
够实用,够简单,够直接。
3. 吐槽与感悟
槽点1:
作者与人斗智斗勇的经验够丰富,但在心理学方面背景不深厚。
方法也许非常有效,但不保证不会引发其他心理问题,特别是如果书中的方法运用不当,反倒是容易因此引发家庭内部新的纷争。
原生家庭问题,既因涉及的人多而复杂,又因为时间久远而顽固,还因为父母的特殊身份和儒家文化背景而难于处理。
所以,此书只适合于一般家庭的一般问题,如遇到疑难杂症,最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
槽点2:
作者也在书中强调过,读者不要把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归咎于原生家庭。
但强调得还不够。
读者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原生家庭,而忽视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行为能力,则是更可怕的事。
那样就会陷入原生家庭的宿命,无法自拔。
槽点3:
书中对原生家庭的问题阐述得还不够全面,主要阐述的是三代人共同遗传下来的一些问题。
但这些问题,不一定就是读者身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虽然同时出现在三代人身上,但根源不一定是全在家庭,特别是同时出现在很多家庭的问题,往往也是时代、经济、阶层、文化等问题。
比如,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几乎家家户户都吵吵闹闹,后来为什么好了?因为生活好了,没什么可吵,又都分家了,想吵够不着了,各家也就消停了。
感悟:
一定要警惕原生家庭决定论。
如果,一个人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原生家庭,
那么,他的成功是不是也要归功于原生家庭,
他自己的作用在哪里,
他父母的问题是不是也要归咎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一个人触犯法律,是不是要把祖孙三代都抓起来,连祖宗十八代也要从棺材里挖出来?
再提几个问题。
关于原生家庭,
在其他国家有什么问题,
世界各国的共性问题是什么?
原生家庭还有没有什么正面作用?
除了原生家庭,有其他更好的途径来养育孩子吗?
比如,集体养育???
西方有句新流行语:都是当妈的错!
这是句反话。
它并不是说妈妈没有正面作用,否定母亲的功劳,更不是说父亲没有养育的责任,或做得挺好。
这话是因为西方心理咨询,往往要从诉主的幼年经历查起。
幼年经历当然离不开妈妈,结果就是洗碗越多,打破的越多,最后,全都成了妈妈的错。
中国有句老话,不养 儿,不知父母恩。
我也曾经是一个孩子,埋怨过父母、试图远离原生家庭。
现在,我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特别是看到许多原生家庭的故事后,我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他们当年养育我们,有太多不容易。
现在我经常和父母在一起,我很享受,也很珍惜这样的时光。
我们的父母,大多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有钱人。
他们往往为了赚钱养活我们已拼尽全力,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更好地照顾我们。
我们的父母,大多没有很高的文化,也没现在这么丰富的媒体来获取先进的知识和观念,他们的父辈也没有更先进的理念传承给他们。
他们从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往往是在懵懵懂懂中走过来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我们的父母,大多都爱我们,只是他们也是人,他们也很累,他们也要爱自己,也会有自私的想法和行为。
像文艺作品里全心全意,甚至把一生都搭在孩子身上的父母,近乎圣人,现实中那样的父母不是没有,但是很少。
你所看到的别人家的父母,往往只是表面,在华丽的袍子下面,也都爬满虱子。
父母能供养我们,并完成应有的教育,他们就尽到了基本的义务。
剩下的事,不论做了多少,都是恩情。
当我们的要求不太高时,许多过往自然就放下了。
生而为人,都不容易。
我不想说,有的人仇视父母,其另一面,可能有一些其他成分。
比如,推卸责任,掩盖自己的无能。
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因为那样做,只是掩盖了问题,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
要解决问题,迟早都要直面问题。
我只想说,我们应该多理解,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尽管许多年轻人大多没有为人父母,不能完全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至少要保持冷静和清醒,至少不要盲目仇视。
现在,网上充斥着年轻人对父母的控诉,更有许多媒体为了流量,煽风点火,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亲者痛,仇者快。
中国和其他儒家社会的国家一样,是啃老族最多的社会。
这同时说明两件事。
一方面,我们的大多数父母,算得上是世上的好父母。
如果我们的父母不好,会让我们啃老吗?
总比西方那些对儿女18岁后就不闻不问的父母强多了。
另一方面,我们的家庭教育确实有问题。
虽然西方的家庭教育问题也不少,但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很奇葩,那就是费力不讨好。
我们许多时候培养出的孩子是,要中式的依赖宠溺,但不要中式的懂事听话,要西式的自由民主,但不要西式的独立自强。
于是,奇葩的事出现了,我们的孩子一边啃着老,一边恨着老。
其实,不是我们的父母不爱我们,只是他们的爱不得法。
心理学的作用,是抚慰人心、医治痛苦,不是挑起仇恨,撕裂社会。
千万不要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乃至生而为人的善良。
学心理学和接触自媒体的人,要保持最基本的清醒和常识,不要被痛苦的经历和情绪所左右,不要走极端。
否则,若干年后你会发现,也许现在的你正在重复父母的老路。
以上,
希望我们自称懂心理学的,和想从心理学这里得到帮助的人,都闻者足戒。
古语说,36计走为上策。
但是,与父母斗智斗勇只有35计,没有“走为上策”。
可以一时走,不能一直走。
一走了之,断绝联系,其实是一种逃避。
如果你恨他,或她,那你应该多了解他,或她,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然,如果你去了解他,或她,也会有风险。
风险在于,因为了解他们,你的恨可能会消散。
都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了解,相当于经历了一半,懂得了一半。
到底是消灭敌人,还是消灭敌意。
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祝你好运,晚安。
附1. 参考信息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笔记】:周末赠书|只有醒来的人,才知道自己不在梦里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访谈音频、视频】:樊登对话“华语文案天后”李欣频
附2. 解读与评论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1】:《原生家庭木马快筛》即将上市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2】:当原生家庭遭遇“木马程序”,如何有效破解?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解读3】:人到中年方懂:所有的家庭关系,都是有因果的
附3. 延伸与扩展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10万+文章】:永远不要疗愈你的原生家庭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10万+ 文章】:《原生家庭》① | 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父母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2-10】: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10万+ 文章】: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13张图让你明白原生家庭的一切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7万+文章】: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点击本句蓝色文字,打开【漫画】:1——17页漫画笔记《原生家庭木马快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