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CSSCI《长江学术》2023年刊文(语言学)
2023-12-18
《长江学术》
2023年第1-4期
《长江学术》(CSSCI扩展、AMI扩展)2023年刊发14篇语言学领域的文章。文章涉及方言史、语音史、构式、构词法、预期研究、词重音、华语研究、ChatGPT专题研究等。欢迎转发扩散!(2023已更完)
往期推荐:
目 录
第1期
海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73 西北方言史断代 / 柯蔚南;邓晓玲
汉语研究
109 中古汉语动词“放”构式及事件研究 / 张延成;孙婉
121 关于上古汉语词头的性质问题 / 谢元春;吴礼权
第2期
汉语研究
106 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 / 刘晓南
117 预期语篇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 / 陈振宇;姜毅宁
第3期
汉语研究
122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 齐晓燕
第4期
汉语研究
63 汉语的词重音:原理、结构与表征 / 冯胜利;林晓燕
78 华语融合研究回顾与前瞻 / 刁晏斌
95 徐锴反切研究 / 熊桂芬;屈玉玺
ChatGPT专题研究
104 ChatGPT现象凸显语言学十大议题——主持人语 / 杨旭
105 ChatGPT的虚假承诺 / 诺姆·乔姆斯基;伊恩·罗伯茨;杰弗里·瓦图穆尔;杨旭
109 人工智能要考虑到溯因推理 / 罗仁地;姚洲
114 ChatGPT对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 赵世举
119 大型语言模型展示了语言统计学习的潜力 / 帕布罗·孔特拉斯·卡伦斯;罗斯·迪恩斯·克里斯滕森-麦克拉克伦;莫滕·克里斯蒂安森;杨旭
提 要
西北方言史断代
柯蔚南 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邓晓玲 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摘 要:本文介绍西北方言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以此历史过程加以断代。所讨论的年代,由汉末三国开始,至现代为止。地域主要包括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以及甘肃走廊。断代系统基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现有文献资料,并着重讨论材料中最为明晰的那些历史时期。由于词汇和句法方面的材料较为缺乏,乃以声韵演变为断代之标准,划分出七个历史阶段:一、前古代西北话阶段(公元280年左右);二、古代西北话阶段(公元400年左右);三、隋唐长安阶段(公元580—650年);四、盛唐长安与盛唐沙洲阶段(公元700—800年);五、晚唐长安与沙洲阶段(公元800—1000年);六、后沙洲阶段(公元12世纪);七、现代方言阶段。关键词: 西北 汉语 方言史 断代中古汉语动词“放”构式及事件研究
张延成 孙 婉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对中古汉语标记语料库中553例动词“放”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根据其构式与语义的互动关系,可归纳出3个义项:“释放”“放纵”“放置”,分析其参与者类型(受释者、释放者、释放位置、释放来源)与事件框架可知,“放”的“放置”义的空间配置,起初来源于“释放”义的致使位移框架,又经空间状态的改变而逐步形成。而“释放”义框架作为构式系统的强势框架一直伴随并影响“放置”义框架到近代汉语的成熟表现与进一步发展,这是构式系统同步演化的鲜活事实。关键词: 中古汉语 “放”构式 事件链
关于上古汉语词头的性质问题
谢元春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吴礼权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摘 要:以往学术界有一种通行的说法,认为上古汉语的名词与动词有特定的词头,属于构词成分的性质。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从本质上说,上古汉语名词与动词的所谓词头并不是语法现象,而是修辞现象,属于“配字”修辞法的“前加式”。这种前加的成分不是构词的必要成分,在表义上并非必有不可,但在表达上则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具有一定的修辞功能:或是凑字足词,使音节和谐,使唇吻流利;或是凑字足句,使句式对称,使结构平衡。
关键词:上古汉语 构词成分 语法现象 修辞现象 配字
试论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
刘晓南 复旦大学古籍所
摘 要:形成于20世纪初的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框架,是一种以通语语音发展为主的单线模式的研究框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随着历史方音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原框架因忽略方音研究造成的对文献中复杂语音现象的描写与解释的困难逾益突出,一种兼顾时空维度的新的研究框架正在形成,以通语语音史为主、历史方音为辅的语音史研究框架的转型正在成为现实。关键词: 汉语语音史 时代音系 通语语音史 历史方音 研究框架
预期语篇的复杂性及分析方法
陈振宇 姜毅宁
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 要:预期范畴研究的核心是语篇,预期语篇的分析需要借助预期的认知模型。预期的认知模型包括四个部分:条件、预期、当前信息、预期性。预期的表达有两种视角:下行视角,语句表达的是条件,预期是语用涵义;上行视角,语句表达当前信息;预期由当前信息和条件推知。预期性触发语是加在条件或者预期句上使语篇产生正/反预期倾向的语言成分;复杂的多重预期语篇主要是双重预期语篇,包括解反预期语篇和言域转折语篇。解反预期语篇有两个相反的预期结构,先反预期,后正预期,整个语篇凸显的是正预期信息;言域转折语篇由两个对立的预期形成,凸显的是第二个预期。表示祈使的“(你)瞧”规约化程度不高,形成的是非典型的预期语篇。关键词:预期与预期性 预期性触发语 解反预期语篇 言域转折语篇 瞧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齐晓燕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
摘 要:上古音中存在几个“等类”,学界有“两类”和“四类”之别。既有研究中对“等类”的分析主要借助韵文和谐声两种材料。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方法和几遇数统计法对《古字通假会典》异文通假材料进行分析,并以上古元部为例进行考察,发现元部等类的分立趋势明显,说明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是可行的。关键词:上古等类 文献通假 几遇数统计法
汉语的词重音:原理、结构与表征
冯胜利 林晓燕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摘 要: 从汉语(词)重音的原理(亦即相对凸显映射规则Relative Prominence Projection Rule, RPPR)分析,重音具有“不是东西,而是关系”的本质属性。致使汉语词重音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的诸多原因中,对“重音是关系,关系是结构”的理解是重中之重。从汉语词重音的语音、形态和句法的表现特征看,“重化”与“轻化”都是汉语“(词)重音”原理性的自然与必然的表现;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轻读”(≠轻声)范畴的揭举与建立,以及汉语“四字格”重音模式的事实,都无可辩驳地说明汉语的词重音不仅存在,而且有自身结构及其语体语法上的不同功能。关键词:词重音 相对凸显映射规则 生理韵律 减重凸显 语体重音
华语融合研究回顾与前瞻
刁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华语融合问题从提出到开始研究,距今已有30年时间,应该适时作一回顾和前瞻。华语融合研究经历了从“部分融合”到“整体融合”发展的两阶段。在具体事实的调查分析方面,经历了“三步走”的过程,即对普通话单向“引进”情况的有限调查和举例说明;进行大陆与台湾、内地与香港之间“双向互动”的研究;以普通话向港台地区输出为内容的调查研究。在理论探讨方面,汤志祥、周清海、李宇明、刁晏斌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华语融合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有二:一是以事实发掘为主的研究,包括共时、历时以及“难融合”“不融合”现象;二是以理论探索为主的研究,包括进一步探索“融合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未来研究还需要提高对华语融合现象的认识和站位,做到五个“均衡”,即差异与融合、“输入”与“输出”、词汇融合跟其他方面融合、双边与多边、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索等研究的均衡。关键词:语言融合研究 全球华语学华语融合 现代汉语 普通话
徐锴反切研究
熊桂芬 屈玉玺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徐锴反切是《说文系传》徐锴解说中的反切注音,以“臣锴按”或“臣锴曰”为标识。《说文系传》以文字训诂见长,其中的徐锴反切是学术界以前不大注意的。徐锴反切注音的数量不多,一些注音用来别义,但也存在字头混淆、字形讹误的问题;前代经师音和字韵书是徐锴反切的主要来源,在延续旧音的同时,徐锴反切还体现出浊音清化,疑母和影母、庄母和章母合流,从母邪母不分以及韵部合流等语音现象。关键词:《说文系传》 徐锴 反切注音
ChatGPT的虚假承诺
诺姆·乔姆斯基 亚利桑那大学语言学系
伊恩·罗伯茨 剑桥大学唐宁学院
杰弗里·瓦图穆尔 奥西尼特公司
杨 旭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批评了目前流行的机器学习程序,如ChatGPT等,认为它们无法实现真正的人工智能,因为它们缺乏人类思维和语言的关键能力,如因果解释、道德判断和创造性批判。本文认为,人类思维是一种高效和优雅的系统,能够利用有限的信息生成复杂的句子和思想,并进行非事实和可能性的推测。本文警告,如果继续沉迷于机器学习这种有缺陷的人工智能,将会损害我们的科学和伦理,并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目标和方法。关键词: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语言 思维 因果 道德
人工智能要考虑到溯因推理
罗仁地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语言科学研究中心
姚 洲
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ChatGPT可以搜索大量数据,并根据可能组合搭配的统计概率,拼凑出看似人类生成的文本。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所使用的数据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文本。但是这些算法并不理解它们正在写什么,也没有超越狭义人工智能的范围。要实现通用人工智能,需要这些算法模仿人类的意义创造能力,这取决于对方对交际者交际意图的溯因推理。溯因推理本质上是对交际者为何做了他们所做之事(可能是语言行为或仅仅只是手势或面部表情,或三者兼具)的猜测。它是一种因果推理,提出某现象的所以然,这在创造一般性的知识以及推断他人执行某种行为时的动机时都有应用,包括在交际中的使用。这种因果推理是我们意识的核心。关键词:人工智能 ChatGPT 溯因推理 归纳推理 交际行为
ChatGPT对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赵世举
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ChatGPT面世,引爆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激烈赛跑。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与语言具有不解之缘。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走向应用,势必对人类语言生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在挑战人的语言能力。要应对智能机器对人的语言能力的挑战,需要在人的基本语言能力层面“挖潜提能”,同时培育拓展人的新的语言能力。随之,语言教育变革也势在必行,需要转变语言教育观念,重构语言教育体系,调整语言教育目标,更新语言教育内容,革新语言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关键词: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语言生活 语言能力 语言教育
大型语言模型展示了语言统计学习的潜力
帕布罗·孔特拉斯·卡伦斯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
罗斯·迪恩斯·克里斯滕森-麦克拉克伦
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
莫滕·克里斯蒂安森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 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
杨 旭
武汉大学文学院
摘 要: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仅通过语言输入来习得?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学者们几千年,仍然是语言认知科学中的一个主要争论焦点。人类语言的复杂性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语言研究,尤其是涉及计算建模的研究,只能处理人类语言技能的一小部分。我们认为,最新一代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可能最终提供了计算工具,以实证方式确定了人类可以从语言经验中获得多少语言能力。LLMs是基于大量自然语言数据进行训练的复杂深度学习架构,能够执行大量的语言任务。尽管在语义和语用方面存在限制,但我们认为LLMs已经表明,合乎语法的类人语言可以在不需要内置语法的情况下习得。因此,虽然关于人类如何习得和使用语言还有很多要研究的地方,但LLMs为认知科学家提供了成熟的计算模型,可用来以实证方式评估在解释人类语言的全部复杂性方面,统计学习可以带我们走多远。关键词:大型语言模型 人工智能 语言习得 统计学习 语法 先天论 语言经验
期刊简介
《长江学术》是由武汉大学主管主办、文学院承办的语言文学类专业性学术期刊。2002年创刊,重点刊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流成果。《长江学术》以“探索新世纪学术理想”为宗旨,秉承章黄学派学术传统,传统和现代、理论与实证并重,强调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经典栏目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古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文献•考据等;特色栏目有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访谈录、文学演讲录等。 《长江学术》编辑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2023-12-24
2023-12-23
2023-12-22
2023-12-21
2023-12-19
2023-12-18
2023-12-17
2023-12-16
2023-12-11
2023-12-10
2023-12-08
2023-12-07
今日小编:young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