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古汉语研究》2024年第1-2期
2024年第1-2期
《古汉语研究》(北大核心、CSSCI 来源期刊、AMI核心)2024年第1-2期共刊文20篇。其中,2024年第1期刊发11篇文章,主要包括《说文解字》、汉语词语阐释、汉文佛典、古代语文辞书、敦煌医药写本、草书考辨、疑难俗字考释、元音前高化、《中原音韵》、汉字注音、《玉篇》、印书特征、语气词“吗”、古籍版本校勘等。2024年第2期共刊文9篇,文章涉及藏缅语、闽南漳州方言、《集韵》研究、《广雅疏义》研究、语义演变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目 录
2024年第1期
2-14+126 汉语词语阐释探略 / 徐时仪
70-77 周德清生平及《中原音韵》刊行问题补说 / 尹瑀;张玉来78-932+127 汉字注音特点与字典辞书文献来源考察——以《新撰字镜》注音从邪混切为例 / 蔡欣然94-105+127-128 《玉篇》引书特征与《玉篇》佚文考证 / 吕浩106-115+128 也说语气词“吗”出现的时代 / 崔山佳116-125+128 计算机辅助古籍版本校勘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 周晓文 张健 卢宝聪
2024年第2期
2-15+126 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及管控力——兼反观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 / 戴庆厦 许怡 16-36+126-127 明末福建闽南漳州方言音系及其性质研究——《漳州话语法》(1620)个案研究 / 马重奇 王彩 37-56+127 论“文”“字”职用的异同 / 李运富 闫潇 57-66+127-128 谈甲骨文“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也谈提 要
汉语词语阐释探略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动力所在,人们交际或多或少所产生的语义变异可以由词汇语法层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掉枪花、耍花腔”“耳闻目见、耳闻目睹”“干名采誉、沽名钓誉”“巧新妇做不得无面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文生义、望文生义”等词语具有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与深层语义的相融性特征,构成词汇、语法层中词与语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一个连续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渐化俗入雅或融雅入俗,趋于归一于选用历史层次古老文化积淀丰厚和通用范围广泛的词语表达形式,从中可见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方俗口语←→南北通语←→书面语、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社会各阶层间趋雅←→从俗共存相融的时空演变,体现了语言←→人←→客观世界的错综复杂的关联及人们具体取舍的价值取向。阐释这些词语要紧扣汉语在字与词及词与语等方面的独特性,注重形音义三者的考辨。关键词: 汉语词语 形音义 习语俗谚《龙龛手镜》引《续高僧传》条目考
辛睿龙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摘 要:对《龙龛手镜》所引《续高僧传》的6则条目进行考证,认为《龙龛·人部》“关键词: 《龙龛手镜》 《续高僧传》 佛经音义 疑难俗字 写经文献
敦煌医药写本P.4038与羽043草书考辨五则
吴昌政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文学院
摘 要:法藏敦煌写本P.4038与日藏敦煌写本羽043的形制、内容、体例及字迹相类,原本当属同一件医药文书。目前学界对其校录注释已相对完善,但由于原卷多以行草书写就,部分字形简省难辨,加之敦煌医药文献语言成分复杂,诸家校释仍有可商可补之处。文章综合字形与文意文例,联系相关出土与传世文献,对其中关键词:敦煌写本 医药文献 P.4038 羽043 草书
黑水城汉文文献疑难俗字考释八则
刘 贺 宁夏大学文学院
邓章应 西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黑水城汉文文献保存有大量写本文献。文字书写过程中因俗化及讹变产生了大量疑难俗字,增加了文献释读、考校的工作难度。通过对疑难俗字校考,有助于分析疑难俗字的形成理据,纠正误识。本文对八则黑水城汉文文献中的九个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关键词: 黑水城 文献 俗字
汉语元音前高化链移引起的中古韵书异读
赵 庸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 要:前中古期,汉语发生元音前高化链移,上古歌1歌3部、支歌2部、脂2脂1部受音变规则作用,经分化、合并,变入中古歌麻佳皆支脂齐韵,在韵书中表现为异读。前高化链移不可能产生滞后层,由于麻二佳同韵、支脂混韵反映语音借入,而非元音高化,所以超前层缺失。异读主要由主体层读音构成。前后链于层次数量及主体层、超前层、滞后层的分层形态存在差异,深层次的原因是链阶数差异。关键词:异读 元音高化链移 层次 外借层 中古音系
周德清生平及《中原音韵》刊行问题补说
尹 瑀 张玉来
南京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一代杰出的曲家,周德清的生平却一直考之未详,并有多种错误的说法误导学界。根据《中原音韵》有关序文及周德清传世作品,本文厘清了周德清的诸多生活细节:长期流滞江南,可能曾在杭州一带长居;周游乐场,以曲作谋生,但事业发展不甚理想;其创作《中原音韵》时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誓要匡正当时曲作界(以杨朝英为典型)的流弊;《中原音韵》正式刊行于1341年,而非传统所说的1324年。关键词:周德清 《中原音韵》 元曲
汉字注音特点与字典辞书文献来源考察——以《新撰字镜》注音从邪混切为例
蔡欣然 厦门大学中文系
摘 要: 考察古代字典、辞书的文献来源,通常可以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对于形体与释义而言,注音更具稳定性,因此汉字注音特点的认定是考察字典辞书文献来源的有效途径。《新撰字镜》大量参考《玄应音义》《玉篇》《切韵》等中土文献,在字形、字音、字义以及词汇方面保存了大量已经散佚的文献资料,极具学术价值,而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首先必须确定各个条目的文献来源。顾野王《玉篇》注音上普遍存在从邪混切的现象,据此可以推测《新撰字镜》相关条目是否来自《玉篇》。关键词:字典辞书 注音 新撰字镜 从邪混切
《玉篇》引书特征与《玉篇》佚文考证
吕 浩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 《玉篇》成书后经萧恺删减行世,因而其引书存在义引、合并、回改、不协等特征,这给《玉篇》引书考证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为《玉篇》佚文考证提供了线索,进而为大量辑纂《玉篇》佚文创造了可能。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经传、诸子等皆转引自《玉篇》,后世递相转引不绝,因而文献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应高度重视《玉篇》引书特征。关键词:《玉篇》 文献 辑佚
也说语气词“吗”出现的时代
崔山佳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 要:王力(1958)、王力(1989)认为疑问语气词“吗”始见于清代的《红楼梦》,(日)太田辰夫(2003)也持同样看法。《汉语大词典》(第3卷)、《汉语大字典》(首版、第二版)“吗”的首个例句也是《红楼梦》。也有人认为最早出现“吗”字形的应该是1758年宏文阁版的《清话问答四十条》,共33条有“吗”,并认为“吗”是满汉语言接触的结果。语言有渐变性的特点,语法尤甚,“吗”也如此,所以1758年突然在40条问答中出现33个“吗”,似乎不大可能。据我们考察,明代戏曲中已有一些“吗”的用例,戏曲相比于白话小说,口语化程度更高,且语料是可靠的,证明明代末年确实已经有“吗”,有的虽然是清初刊本,也比《清话问答四十条》要早得多。因此,“吗”是汉语固有的,不是汉语与满语两种语言接触的结果。关键词:疑问语气词 吗 明代 戏曲 语体
计算机辅助古籍版本校勘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周晓文 张 健 卢宝聪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摘 要:同一部古代文献的不同版本,其字形和内容差异很大。古籍字料库、资料库的建立,为研制基于资料库的古籍计算机辅助版本校勘和编撰系统提供了可行性。计算机辅助版本校勘以计算机自动比对为基础,以大规模数据库、资源库建设为依托,极大地提高了校勘和编撰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了传统人文研究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对校勘学的发展和古籍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校勘 自动校勘 校对 古籍整理
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及管控力——兼反观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
戴庆厦 许 怡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藏缅语普遍存在双音节化,双音节化是藏缅语的共同基因。论文运用语言类型学的理论,特别是分析性眼光,以藏缅语族语言的大量语料为依据,描写、分析了藏缅语双音节化的特点。指出:藏缅语的双音节化具有普遍性和不平衡性,是在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其产生的途径有组合式、韵律式、重叠式、增减式、借入式等五种。双音节化对语音类型、构词方式、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句法特点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具有一定的管控力。还指出,汉语与藏缅语有亲缘关系,都有分析性基因,同样都存在双音节化趋势。但由于汉语和藏缅语的演变特点存在差异,其双音节化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表现在双音节化的形成途径、管控力的强度等方面。论文分析了汉语和藏缅语双音节化的共性和差异,认为其比较有助于汉藏语研究的深入。关键词:藏缅语 双音节化 反观 汉语明末福建闽南漳州方言音系及其性质研究——《漳州话语法》(1620)个案研究
马重奇 王 彩
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院摘 要:近年来,我们发现一部西班牙传教士编撰的明末漳州方言文献手稿本《漳州话语法》。本文首先对《漳州话语法》音系进行归纳,归纳出声母17个,韵母60个,声调7个,并对其音值进行拟测。其次,将《漳州话语法》音系与清代两种西文文献《福建方言字典》和《福建漳州方言词汇》进行历史比较。通过比较,《漳州话语法》比清代两种文献少了声母gn关键词:漳州话语法 漳州方言 声韵调系统 音系性质研究
论“文”“字”职用的异同
李运富 闫 潇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文”始见于甲骨文,形体来源于有文身之人形,本义为刻画线纹或刻画的线纹,先秦时已引申出文字符号义。“字”始见于金文,形体来源于双手助产妇分娩之形,与“娩”字同形分化,专门记录生育义,并引申指由“名”滋生的字号,约在西汉时,由名字称号义引申出文字符号义。许慎对“文”“字”的分别说明,意在阐释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及其理据,而不在辨明所指的结构类型差异,故“文”“字”指称文字符号时基本含义相同,常通用同用。但由于“文”“字”产生文字符号义的时代不同,音义来源不同,引申路向不同,存现语境不同,二者又各有使用特点,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互换。“文”“字”的使用区别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代与后代的区别;二是群体与个体的区别;三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关键词:文 字 文字 理据 职用 同异
谈甲骨文“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也谈
张玉金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殷墟甲骨文中存在“在+地名+官名+人名”结构,“犬”“田”“牧”“卫”等官名都可以出现在上述结构中,这是最繁复的结构,它还有一些省减形式。《合补》4923反和《缀汇》585反中的“在田”,不应解释为在某地的田地,而是指在某地的田官;关键词:甲骨文 “在+地名+官名+人名” 结构 同位短语
《集韵》释义失误辨正
熊加全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宋代丁度等编撰的《集韵》是一部大型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编纂失误与传抄失误等原因的影响,该书在释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选取了《集韵》释义失误的24个例字进行考辨,以期为《集韵》文本的校勘与整理以及后世大型辞书的修订与完善提供参考。关键词:集韵 释义 辨正
钱大昭《广雅疏义》训诂胜义举隅
周 媛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新学院
摘 要:钱大昭《广雅疏义》和王念孙《广雅疏证》同为清代乾嘉时期注疏《广雅》的重要著作,两书虽体例不尽相同,补正脱文讹字各有详略,但释训字义十同八九,其搜辑之博,疏解之精,皆难分轩轾。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界一直以来对《广雅疏义》的关注和研究不足,对其内容、学术价值和地位缺乏公允的评价和应有的肯定。有鉴于此,我们将两书的词义释训细加对比,列举一些《广雅疏义》中对词义的疏解和训释较《广雅疏证》更为精到透辟的例证,以期充分认识《广雅疏义》的成就与价值,对其历史地位给予准确恰当的评价,复原清代《广雅》注疏的真实样态和整体面貌,推动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键词:广雅 广雅疏义 训诂
“活VP”中“活”的语义演变及其机制与动因
董正存 李孟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摘 要: 汉语史“活VP”中的“活”具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用法。用于形容词时,“活”有两个意义,分别为“有生命的”和“生动;形象”;用于副词时,“活”有三个意义,分别为“在有生命的状态下”、“生硬地;强制地”和“简直;真正;纯粹”。“活”的五个意义沿着[+有生]和[+形象]两个语义演变维度形成了两条迥然有异的语义演变路径:1)“有生命的>在有生命的状态下>生硬地;强制的”;2)“有生命的>生动;形象>简直;真正;纯粹”。在“活”的语义演变过程中,“活”自身的语义、其所适用的语用模式、隐喻和转喻、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活”的意义和用法可知,现代汉语副词“活活”的三个意义之间不存在演变关系。关键词:“活VP” “活” 语义演变
时间副词“将”相对将来时用法的量化分析张 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陈前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对史传类语料中时间副词“将”相对将来时用法的量化分析显示,相对将来时也是情态义与时间参照义的复合,但不以预测为焦点语义。“将”在历时上呈现出从意向义向时间参照义发展、从近将来向远将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从属小句的用法但未发展到从属情态的用法,符合类型学中将来时语义演变的一般规律。从“将”的量化分析来看,相对将来时仍然可以归为比较概念意义上的将来时。关键词:时间副词 相对将来时 语法化 比较概念
互动视角下近代南北官话“给”表被动用法的演变
孟繁杰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李 焱 厦门大学中文系摘 要:近代官话中“给”的被动用法的产生并非一个单线演变的过程。表示给予义的“给”首先出现于北方官话中,受满语影响产生了少量的被动用法,并随着满语的衰退而萎缩。表示“给予”义的“给”传入南方后,对闽、吴等方言区表示“给予”义的同义方言词进行了替换,并在南方官话中形成了“给”表被动用法的普及,之后再由南方向北方转移,最终完成了在北方官话中的传播。因此,现代汉语“给”表被动用法的形成是受满语和汉语及南北方官话互动影响的结果。关键词:“给” 被动 官话 演变 互动
期刊简介
《古汉语研究》作为目前学术界惟一一家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学术刊物,1988年12月在古汉语研究的重镇湖南师范大学创刊。设有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及古籍整理等专栏,发表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核心期刊之一。 《古汉语研究》聘请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学者组成学术编辑委员会,形成阵容强大的学术核心。从创刊以来,本着继承传统、广采博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精神,本刊在进一步加深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同时,重视新的方法与理论的探讨,推出了一批有国学功底,颇具理论深度的佳作。作为学术界唯一的一家研究古代汉语(含近代汉语)的专业学术刊物,以其求实与创新的学风,赢得了学术界的称许,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 《古汉语研究》的读者对象为国内外语言学工作者、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人员、大专院校中文专业师生、中学语文教师、古汉语爱好者等。《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2024-09-13
2024-09-12
2024-09-11
2024-09-09
2024-09-07
2024-09-06
2024-09-05
2024-09-04
2024-09-03
“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的嘞着呢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