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呆梨从来都如花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最近有个意大利牌子的衣服有点大麻烦,网上声讨之声不绝,据说是视频涉及辱华,经网友指出后还不知悔改,设计师更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进一步言论,终于招致全民声讨。大致情形如此,不知有否出入,因为这个牌子的价格对我来说实在高不可攀,他们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貌似和我没什么关系,我有心想要“杯葛”(boycott),也无从杯葛起。要么省吃俭用去买双袜子买条内裤剪剪商标过过瘾?还是算了吧。说起这个牌子衣服的祖国意大利,也被人们称为“呆梨”,要较起真来,他们“辱华”的历史说来话长。


2015年的成龙电影《天将雄师》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他们就有一支被安息国打败的罗马败兵流窜到中国河西走廊,和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激战一场,虽然呆梨的老祖宗善用“夹门鱼鳞阵”,但终究做了我大汉军队的俘虏。承蒙我大汉天子慈悲为怀,并没有把他们“决不待时”,而是在现在甘肃设置“骊靬县”,许其安居乐业,这些都是《汉书》中有记载的。千年以后这支军队的后人已全部汉化,只留下少许深目高鼻的基因残留。前两年成龙曾将这段故事拍成电影《天将雄师》,请来好莱坞影星约翰·库萨克、阿德里安·布罗迪等共同主演。问我电影好不好看?我在电视上看过几分钟,看到老外很狼狈,汉军很威武,想来没有大问题,就放心地换台了。


马可·波罗

(Marco Polo,1254-1324)


中国被蒙古人统治的年代,又有一个“呆梨”来中国冒险,其实是个威尼斯的商人,打了败仗关在监牢里闲来无事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很多他在中国的见闻,尤其对他和“大汗”忽必烈的交情,着墨尤多。后来有人考证马可波罗游记中荒诞不经的描写颇多,进而怀疑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要知道意人爱吹牛世人皆知,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因为说到了中国,事情当然就比较严肃了。比如马可波罗把杭州称作“Quinsay”,把泉州称为“Zaiton”,用的都是殖民者对中国的称呼,这样的用词很不规范很不严谨,放到今时今日,肯定会遭致口诛笔伐。当然现在用马可波罗瓷砖者多,读过《马可波罗游记》者少,也就让他蒙混过关了。


前两年播出的美剧《马可波罗》

很黄很暴力


中国北方人爱吃面食,呆梨不知从哪里学到面粉加工工艺,也弄出一整套面食文化,什么Spaghetti、Lasagna、Macaroni……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也就罢了,还要对中国北方人民视若珍宝的饺子身上打主意,造出个什么意大利饺子“Ravioli”,有什么花样呢?无非是把中国人民喜爱的酸菜、韭菜、茴香改成他们喜欢的洋葱、奶酪、菌菇,竟也沐猴而冠,以“意大利饺子”命名了。更可笑的是,他们视中国博大精深的筷子文化如无物,吃起来还是用刀叉,更不懂如何掰两头蒜,倒二两绿豆烧,“饺子就酒,天下我有”的豪情,他们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意大利饺子Ravioli


意人爱足球,意甲一度是欧洲第一联赛,被称为“小世界杯”,一时间将世界一流球星统统收入账下。不知什么心理,他们把眼光投向中国,从四川引进了川将马明宇。人买去也就罢了,你倒是让人家上场啊,可怜在中国甲A联赛中叱咤风云的猛将“马儿”,到了意大利佩鲁贾队后,天天训练上不了场,活生生一场意甲都没有踢过。在马明宇灰心失落的当口,呆梨毫无同情心,因为马明宇的面相长得好,他们给他起了个外号“爷爷”。好在中外文化有差异,他们自己要当孙子,也怪不得我们。他们还用马明宇的姓氏“Ma”开玩笑,说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是“但是”的意思,寓意很不好,从开始就注定不会成功。这不是“如花”又是什么呢?巴西球星卡卡的名字“Kaka”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大便,人家不是很成功吗?


MA


刚才说到意大利人抢我们的饺子,感觉和韩国人很像了。好在后来意大利足球队到韩国踢世界杯,被韩国人坑得欲哭无泪,最终送他们回家的除了那个厄瓜多尔裁判,还有马明宇在佩鲁贾队的队友韩国前锋安贞焕。自从2006年世界杯夺冠以后,意大利队实力下降,到今年世界杯已经和中国队一样,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此所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也。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


呆梨除了吃和足球,电影也玩得不错。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好心好意请来他们的大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纪录片《中国》,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了大量当年中国的镜头,而安排他拍摄的内容却是一带而过。《中国》在欧洲放映以后,中国人民怒了,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批判运动”。其实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看到过这部电影,但只要一提“安东尼奥尼”这个名字,人人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这位导演的名字成了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代名词。


人民体育出版社1974年的出版物


意人善诈,踢足球讲究“防守反击”,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式防守,让无数天才球星望而生叹。手上拽,脚下黑,天下球星闻意大利后卫而色变。耿直如齐达内、苏亚雷斯,均被意大利人坑过。轻则输球,重则禁赛。凡去意大利旅游,导游莫不千叮咛万嘱咐:小心小偷。英语中有一个俚语:the Italian Job,“意大利工作”,何意?小偷小摸也。前几年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就以the Italian Job命名,讲几个飞天大盗的故事,中文名“偷天换日”,意大利人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己也看得乐哈哈。试想如果好莱坞用中国的名字编个类似的故事会是什么后果……


好莱坞电影the Italian Job


而这些如花的呆梨们在欧洲的外号却是:欧洲的中国人……


最近我还写了

台北桥头乱糟糟

大同中学足球队和刘光标教练

歧途·涅槃·巅峰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双十一”漫谈王老五及蓝苹

虹口沈家湾救火会谈往

祝枝山说大话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戴眼镜说书的石一凤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江北夫妻相骂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