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朗姆酒、牛蛙和古巴青年玛丽莎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昨天有朋友给我发信息,问我有没有兴趣到古巴旅游一趟。花了不少时间盘算假期,可能今年难以成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的小朋友对热带风情的文字化想象多出于动画片《麦兜》对马尔代夫的描述:“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而我们这代人难免向往古巴。古巴有传奇的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同志,有甘蔗林、椰子树,喷着雪茄的白胡子老头和身材火辣的黑珍珠,空气中弥漫着摇摆音乐的声音……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


美丽的哈瓦那

词:安波 木青

曲:劫夫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
明媚的阳光照新屋,门前开红花。
爸爸爱我像宝贝,邻居夸我好娃娃,
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亲爱的妈妈。
忘不了那一天,我坐在棕树下,
爸爸他拉着我的手,叫一声玛丽娅:
孩子你已长大,仇恨该发新芽。
你日夜想念的妈妈呀,她再不能回家。
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是牛马,
万恶的美国庄园主,逼死了你的妈。
妈妈她刚死后,爸爸又遭毒打,
沉重的苦难逼着我,远走天涯。
爸爸去闹革命,拿枪去打天下,
跟着那英雄的卡斯特罗,打回了哈瓦那。
赶走了庄园主,建立了新古巴,
工人和农民做了主人,再不会受欺压。
祖国像太阳,生活像彩霞,
可惜你亲爱的妈妈,没看到幸福的家。
听爸爸一席话,气得我直咬牙,
我决心当一个小民兵,保卫新古巴。
假如那美国强盗它再敢来,
一定要消灭他!



很多年以后才知道这首充满加勒比风情的歌曲《美丽的哈瓦那》根本不是古巴歌,而是首沈阳歌,纯dei。词作者劫夫、曲作者安波和木青都是沈阳人,从来没去过古巴,大半辈子都在创作红歌。这首歌是他们为声援古巴人民,通过学习古巴歌曲创作的。但“古巴”和“哈瓦那”两个词在脑海中留下的影响依然是深刻的,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有丛林中的游击队,轻而易举就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多么浪漫的情怀。前两天我写了一篇东台路边上老酒香,发朋友圈时加了一句话:你最喜欢喝的酒是什么?有朋友留言:朗姆酒。我回以哈哈一笑:和卡斯特罗同志品味一致。据说卡斯特罗访问上海,有关方面请他到豫园参观,中午吃饭时老卡吃的是中餐,鸡鸭鱼肉全不爱,独独喜欢烤麸、马兰头这些素菜。但卡斯特罗对中国酒兴趣不大,全程喝的是自己从古巴带来的朗姆酒。


“来,兄弟,走一杯!”

1976年的卡斯特罗和安哥拉总统内托


朗姆酒是古巴特产,气味芬芳浓郁。我这位朋友是酒仙级别的,经常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堆酒瓶子,中国酒外国酒都有。他说最喜欢喝朗姆酒,想必有其道理。朗姆酒有几个举世闻名的大牌子,如“百加得”、“哈瓦那俱乐部”等,纯的朗姆酒我尝过,浅尝辄止可以,要说喜欢谈不上。如果加上可乐和柠檬汁调成著名的“自由古巴”,倒还不错。只是朗姆酒本身只有40度,再兑上可乐,酒味难免不足,就像上好的苏格兰威士忌兑上柠檬苏打水,成了日本式的软酒精饮料“highball”,多少显得不伦不类,唐突了好酒,也辜负了“自由古巴”这个刚烈的名字。


“自由古巴”

名字很刚烈

酒性很温柔


古巴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让人神往,却若即若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和古巴是同志加兄弟,后来几十年风云变幻,古巴充当了某种文化象征,又成为旅游胜地。在我看来古巴的魅力更多来自于“昂贵”,古巴的雪茄贵,酒贵,旅游机票住宿也贵。贵的原因多少因为封闭,计划经济提供的出口产品,怎么能不贵。只有一样东西不是很贵,那就是牛蛙。话说卡斯特罗来中国很多次,推广古巴文化不遗余力。中国人喝惯了白酒红酒,朗姆酒喝不惯。抽惯了中华红双喜,雪茄也没有很普及,古巴的烟酒瞄准的是高端市场。但古巴有一样土产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群众,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美食,那就是牛蛙了。


风靡上海滩的牛蛙面



据说是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的营养还很不足,卡斯特罗同志访问中国时,带来了古巴的特产牛蛙。之前中国也有牛蛙,但养来养去,成本很高而且肉不多。古巴牛蛙来到中国以后,生根发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蛋白质含量高,而且价格也不贵。我不知道古巴人是怎么吃牛蛙的,估计无非是水煮和火烤,不会有那么多花样。中国人就不一样了,爆炒、口水、火锅、油炸……


古巴特产牛蛙被中国人做成这个排场

一定出乎卡斯特罗的意料吧


天南海北聊了那么多古巴,最后说说评弹好了。当年声援古巴人民的反美斗争,中国人是认真的。评弹是江南明珠,传统题材不是帝王将相就是公子佳人,民族得不能再民族。但评弹也创作演出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其中不乏“洋味”,弹词开篇《玛丽莎》就是其中之一。


玛丽莎

作词:彭本乐

演唱:江文兰


古巴青年玛丽莎

她是年方十八的女儿家
为了反抗美帝国

她参加了民兵队伍保卫家
有一晚一轮明月当空照

她是风卷青丝露湿鞋
一支长枪手中拿

迎着西风守山崖


当时间,夜静深宵深寂寂

只有那,风吹树叶响沙沙

忽闻叮当一声响


她紧握枪杆到四处查
忽见那,隐隐林中有人两个

微微蠕动在地上爬
她大喝一声休要动,快把证件出示咱
哪知晓,狠心匪徒下毒手

一枪击伤了玛丽莎
玛丽莎,怒气加

想人民仇敌如毒蛇
他们是,杀我的爹,害我的妈

如今又要杀害咱
真是旧仇未报新恨加
她是忍住痛,紧咬牙

三点一线瞄准了他
枪机扣动一声“呯”

匪徒的脑袋开了花
这一个是身已死

那一个却没处查
因此急坏了玛丽莎
纵虎归山危害重

人民敌人我决不放过他
哪怕我是身中弹

体力差,痛难忍,步履歪
哪怕是,道路崎岖山坡斜

不怕你逃往海角与天涯
上天入地我也要抓

哪怕停一停来爬一爬
停停爬爬我还要细搜查

抓不到匪徒我决不转回家
她一会儿上山坡,一会儿走低洼
一会儿穿树林,一会儿过悬崖
粉身舍命把特务抓
同志们,闻得枪声忙追赶

熊熊火把在手中拿
沿着留下的血迹来找寻玛丽莎

终于在天明之时找到了她
只见她抓住了匪徒正要转回家
乡亲个个无限喜,人人拍手笑哈哈
有的是么慰问她,有的是么关心她
有的是么钦佩她,有的是么表扬她
从此后,只要有人提及她

都要翘起大拇指来称赞她
英雄事迹传四处

传到了古巴的首都哈瓦那
政府颁奖她,领袖接见她
人人都要学习她
古巴人民大无畏

人人都是玛丽莎
美帝倘然来侵犯

打得他是身葬鱼腹血染黄沙
听,加勒比海的吼声震天涯


江文兰(右)和蒋月泉合作演出《玉蜻蜓》

据说《玛丽莎》是由蒋月泉伴奏的


江文兰是弹唱《玉蜻蜓》的大家,长期和苏似荫合作,一度是蒋月泉大师的下手。她的唱功了得,尤其声音辨识度非常高,女声唱蒋调的不少,江文兰的声音独特,一听就知道是她的演绎。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演唱弘扬革命斗志的《玛丽莎》,却没有任何违和之感。创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不少民族元素,如描写景物的“夜静深宵深寂寂,风吹树叶响沙沙”,完全是传统的写法。江文兰的演唱张弛有度,情绪和唱腔跟随唱词而变化,有“砰”一声的震撼,也有“有的是么慰问她,有的是么关心她,有的是么钦佩她,有的是么表扬她,从此后,只要有人提及她,都要翘起大拇指来称赞她……”的抒情,所以至今听来都是韵味十足。同样是颂扬古巴人民的作品,《玛丽莎》和《美丽的哈瓦那》一出自江南,一出自东北,相似的题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魅力。


如今的古巴街头风情


Hasta Siempre(直到永远)

Carlos Puebla演唱


卡洛斯·普埃布拉

(Carlos Puebla,1917-1989)


说了那么多和古巴有关的音乐,最后一道听一首原汁原味的古巴歌曲:“Hasta Siempre”,意思是“直到永远”。1967年10月8日,切·格瓦拉被捕,审讯者问他:“你现在还有什么说的?”切·格瓦拉说了一句话:“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直到永远的胜利。这首歌的名字就来自切·格瓦拉最后的遗言。


最近我还写了

去老南市的深处

东台路边上老酒香

周璇歌曲里的人间烟火

滑稽宣卷

上海滩码头奇遇记

潮流滑稽刘春山口中的庙堂与江湖

百年中国女性形象变迁

我的名字叫解放军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