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垃都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抬头低头,我是喜欢看看的。那天有事情走过建国西路襄阳南路口,抬头一看吓了一跳,非为别事,这条弄堂的名字实在惊悚:垃都邨。“邨”用的是颇有古意的邨,而不是常用字“村”,显然是有档次、有文化的地方。可这个“垃”,用的是“垃圾”的垃。这是什么名堂呢?


建国西路襄阳路口的垃都邨


根本不用查书,“垃都邨”一定是写错了,应该是“拉都邨”。很简单的道理,隔壁的襄阳南路在1943年以前的名字是“拉都路”(Route R.Tenant de la Tour),是法租界公董局于1918-1921年期间修筑的,“拉都”就是个法国人名,法语里是“塔”的意思。La Tour Eiffel,埃菲尔铁塔。还有品味人士喜欢喝的高档红酒拉图,Chateau Latour,如果翻译成“垃图酒庄”,恐怕没有人要喝了吧。可就在老拉都路也就是襄阳南路的隔壁,“垃都邨”堂而皇之地写在那里,看着实在有点怪。


建国西路街景


回家后上网查了点资料,更觉得怪了。原来关于“垃都邨”的“垃”字有争议,早就有记者注意到并采写过新闻了。采访了不少当地的居民,究竟是“拉”还是“垃”,各执一词。坚持说“垃”的,有“在这里开店二三十年的食品店老板娘”、有对面弄堂的“烟杂店老板”等。记者还走访了徐汇区天平街道,街道正在“通过档案局、房管局、徐房集团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看到这里我也只能苦笑了。其实“拉都邨”的名字来自拉都路,应该是常识性问题,不应该再去麻烦这个局那个局的。那条新闻发表至今也有几个月了,等我走过时,“垃”还在那里,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为了找证据,我查找了《老上海百业指南》,也就是1948年的上海市行路图,“拉都邨”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


1948年上海行路图

“拉都邨”


“拉都邨”的名字没有争议了,那么“拉”是怎么变成“垃”的呢?因为对这个地方不太熟悉,我不敢妄言。只能从常识作一点推测。我的好朋友蔡小犇老师曾告诉我:在某个特殊年代,上海破四旧立四新,弄堂里但凡有字有花的,大多逃不过毁坏的命运。现在看到弄堂里的字和花,多数是拨乱反正以后重新做的。据此,我的推测是:重新描颜色时,“拉”字提手旁下面那个勾子缺损了,于是就“垃呀垃”地垃到现在,以至于在弄堂口和弄堂对面开店二三十年的老板、老板娘,都见怪不怪,以为“一向如此”了。


“垃都邨”


“拉都”是法租界的印记,名字换掉是应该的,所以拉都路成了襄阳南路。但保留原来的名字“拉都邨”,让子孙后代知道曾有这样一段历史,未尝不可。但既然保留,就应该原汁原味地保留,否则就会贻笑大方。反正这样一个“垃都邨”放在那里,你们熟视无睹是你们的事,我一个路人甲乙丙丁,看着是“戳眼睛”的。


最近我还写了

偶尔看着同一片落霞

路过山西北路安庆路没有居民的废墟

石门二路的解忧杂货店

寻找“卡德新邨”

朗姆酒、牛蛙和古巴青年玛丽莎

去老南市的深处

东台路边上老酒香

周璇歌曲里的人间烟火


滑稽宣卷

我的名字叫解放军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