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张旧照中的五爱中学历史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前几天走过建国西路陕西南路的五十五中学旧址,拍了几张照片写了一些文字,因为我的母校五爱中学有部分班级曾于八十年代末在那里寄居。此文发布后不少五爱和五十五中学的校友与笔者进行互动,凑巧我手头翻拍保存了几张五爱中学(及其前身惠中书院、惠中中学)的旧照,可以和五爱中学的新老校友以及卢湾的朋友们分享。虽然只是一鳞半爪,但从中可以看出一所百年老校的发展历程。


图一:1890年惠中书院学生乐队合影


五爱中学原校址在肇周路420号,历史记载创办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身是惠中学塾,后改惠中书院,分男女两校,男校有高小、初中和高中,女校只有高小和初中,由美国安息浸礼会牧师台物史夫妇分任校长。台物史夫妇英文名字怎么写我没有查到,原想根据谐音望文生义,会不会是Thames(泰晤士),后发现“台物史”还有一个译法叫“台佛史”,那就应该有V或F的音在里头,或许是Dreyfus之类,亦未可知。总之靠猜是猜不出了。这张1890年的照片,十二名学员清一色中国人,瓜皮帽长马褂,乐队演奏的乐器完全是民族的,三弦、琵琶、二胡、笛、箫、竽、磬,一应俱全。前排左一是位女学生,说明130年前的惠中书院已有女生,有图有真相。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是创办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申江书院(后改名敬业书院,现敬业中学的前身),最早的类似于现在全日制班级授课制的中学堂是1850年创办的徐汇公学(又名圣依纳爵公学),卢湾南市一带的鼻祖则是西门外白云观的裨文女塾。五爱中学的历史和这些学校相比有差距,但在上海的历史可以排进前十五名,到今年正好130周年。


图二:1950年的惠中中学篮球队


图一是音乐,图二谈谈体育。五爱中学的篮球厉害,尤其高中男篮,几乎每届上海市高中联赛都能获得好成绩,打进前四属于最低消费,打得好可以进前二,曾经夺得过冠军。对于一支区内招生的区重点学校来说,这样的成绩是可敬的。从这种1950年的照片来看,五爱中学的前身惠中中学(Grace School)已经有相当的传统。不过吸引我的,除了篮球以外,还有队员们胸前GRACE校名下的“1860”几个字。1860何意呢?难道是学校创办于1860年吗?果真如此,五爱中学的历史在全上海可以排进前十了。但翻阅相关资料,和惠中中学相关的基督教惠中堂不过是光绪六年(1880年)创建,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才建成。Grace School的历史无论如何到不了1860年。如果一定要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许和惠中学塾的创办人美国人贾本德(Solomon Carpenter,所罗门·卡朋特)有关,此人来华较早,笔者在和太平天国相关的资料中看到贾本德曾与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罗孝全(Jacob Roberts)有过关系,那应该是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时间对得上。或许在惠中学塾之前的1860年,贾本德已经开始了相关的教育实践,而且惠中中学曾经的历史也是这么写的。后来怎么变成了1889年创办?那就不得而知了。


图三:惠中中学校友卢燕


都说五爱中学的校友重感情,比如惠中中学的校友、1927年出生的美籍华裔演员卢燕即是一例。卢燕1927年出生于北平,五六岁来到上海。熟悉肇周路的朋友都知道,五爱中学以北过了永年路,肇周路上有两条著名的弄堂:梨园坊和同仁坊,这是上海京剧艺人的聚居地。卢燕家和京剧颇有渊源,和梅兰芳家是世交,所以学过戏。卢燕在惠中中学就读期间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剧社,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戏梦人生》中,卢燕如此回忆:“在惠中中学读书,翁璇庆(帝师翁同龢玄孙侄女)特别喜欢我,她让我课余加入惠中剧社,排演了她自己编写的《三难新郎》和《唐伯虎点秋香》,也排演过曹禺先生的新戏《正在想》,我在演里面的‘小秃子’时,有大段的独白很吃工夫,可能是因为我国语纯正才获得了这个难得的角色……”某年卢燕来上海参加上海电影节,工作之余邀请惠中中学(今五爱中学)的语文老师、班主任与课余演剧艺术指导的翁璇庆到华亭宾馆,与吴克良、刘启观等数十位惠中校友欢聚一堂,她对母校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图四:惠中中学校友张友慧烈士

(1934-1951)


1947年,卢燕一家移居美国,次年,14岁的浦东蔡路乡人张友慧进入惠中中学学习。在这里,她参加了由地下党领导的旭光生活社,并协助地下党做宣传工作。1949年9月张友慧参加人民解放军,旋即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前沿阵地抢救伤员,1951年6月5日在朝鲜遭遇敌机扫射,中弹牺牲,年仅17岁。惠中中学是教会学校,但参加革命并献身的学生不乏其人,张友慧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图五:1948年上海行路图中

五爱中学外操场的位置


老五爱都知道,肇周路校部有篮球场、排球场,但体育课是在徐家汇路对面的“外操场”上的。一片泥地,一圈煤渣跑道,两个球门、几个篮筐,非常简陋。进外操场的门,需要穿过一条弄堂,沿街还是有店铺和居民的。笔者读书的年代,每天花大量时间玩耍嬉戏,最开心的莫过于打篮球和踢足球,有很多时间消耗在“外操场”。关于外操场的传说不少,有的说是乱坟岗,有的说是公墓,总之徐家汇路以南这一带,是老上海殡葬行业的聚集地,在那里踢球,踢到太阳下山的时候总感觉有点阴森森的,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什么。查了1948年出版的上海行路图,这才恍然大悟。这里确实是墓地,但不是什么乱坟岗,而是对面教堂惠中堂的信徒公墓。当然后来信徒公墓就不存在了,成了五爱中学的外操场,到九十年代又变成外销商品房。这里埋葬过多少信徒?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了,大家都以讹传讹地以为那是一片乱坟岗。


图六:1951年五爱中学师生欢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


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惠中中学,学校与教会脱离,改名为公立五爱中学。“五爱”的含义是源于《共同纲领》中的“五爱”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1982年根据《宪法》第二十四条“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


图七:五爱中学老校长李象伟的著作

《教育测验与统计》

(中华书局1948年出版)


李象伟1914年出生,浙江鄞县人,1949年8月起担任洋泾中学和五爱中学校长,后担任嵩山区、邑庙区、南市区副区长,还曾担任南市区体委主任。老南市教育系统对李象伟的口碑是:始终是“民”,是老校长、教育家。1956年离开五爱中学前,被推举为市优秀校长。李象伟在“文革”期间靠边站,1972年因肝腹水去世,时年58岁。


图八:五爱中学校友“棋王”胡荣华


五爱中学校友中名人不少,其中名气最大的可能要算“胡司令”胡荣华。胡荣华1945年出生于吉安路的志成坊,1959年14岁就到衡山路吴兴路的上海棋社报到,开始了专业棋手的生涯。1960年,15岁的胡荣华荣获全国冠军,开启一段传奇历史。他在五爱中学求学的时光相当短暂,但在离开五爱中学的那个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是满分的。在一本胡荣华的传记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离家的那天胡荣华的父亲对他说“到棋社后,要尊重领导,尊敬老棋手,虚心学习……手脚要勤快些,扫地擦桌、打开水这些杂物,自己要主动去做,懂吗?”,我猜是这是卢湾人踏上社会时的“标配”了,不知有多少五爱中学的毕业生是带着类似的嘱托走向未知的人生的。时光变迁,肇周路的老校已经变成了比乐中学的校园,五爱中学的校友们,也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图九:八十年代的五爱中学校园


最近我还写了

一铭惊人

黄梅

宁波音乐家567(嗦拉西)

建国西路上消失了的原五十五中学

路过宁波路“纸片楼”

百年老店剃只头

说说普拉蒂尼这个人

你也喜欢《虎口脱险》吗?

俗不可耐三虾面

你家准备再吃几顿粽子?

何日君再来:一首黄色歌曲的故事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