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女帅哥和爷叔 各唱各的上海腔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映,最近很多上海人在探讨一个问题:“哪吒”两个字,用上海话究竟应该怎么读?有说nuo zuo的,也有说na za 的,总之就在nuo,na,za,zuo这四个音里打转,各种解读都有,莫衷一是,连专家说出来都不一样。在我看来,“哪吒”这两个词的词源显然不是来自中土,属于外来语,查了查资料,哪吒系古印度佛教里的护法神,更老的来源是波斯拜火教,在波斯和印度分别叫“Nuzad”和“Nalakuvara”,唐朝传到中土,这才演绎出陈塘关总兵李靖和他的父子情,以及后来一系列故事。我想不管是上海话、普通话,还是哪里话,总之如果发音和“Nuzad”和“Nalakuvara”相似,就可以算对。至于中文字怎么写,倒在其次。如梵语“Namo Amitabha”,中文一向写成“南无阿弥陀佛”,但在念“南无”二字时,人们都念成类似“拿摩”的音,就是这个道理。


“哪吒”上海话怎么念?

这是个问题


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是个大问题,三天三夜说不完。普通话对吴语的影响已经是客观存在,上海只是覆巢之下无数蛋中的一颗,但却是很特殊的一颗。江南的语言源远流长,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上海话作为年龄最小的一种方言,因其五方杂处的特性而融合了江浙各地方言,再加上外来语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很多朋友担心上海话会消失,我倒并不担心。和江南其他地区相比,上海话受到的关注是最多的,上海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也是最强的。上海还有众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在整理、在做工作,要把上海的方言保护传承下去。别的暂且不说,用上海话唱歌就是很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歌手林宝的“上海谣”


歌手林宝是生于新疆的上海人,她的音乐风格多样,和上海这座城市一样“海纳百川”,从维吾尔哈萨克民歌到欧美流行金曲,从软绵绵的慢板情歌到慷慨激昂的黄钟大吕,她都能演唱自如。近两年“上海歌姬”用上海话唱了不少歌,其中有翻唱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歌,如“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也有原创作品,如她沪语唱片的点题之作:“上海谣”。


上海谣-林宝

作词:李振东
作曲:侯小声


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
十里洋场大舞台
中外名流寻梦来
多少老外和老板
工人 大亨 还有小贩
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
啊 我的大上海
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
黄浦江边谈恋爱
石库门里生小孩
西装旗袍多浪漫
大饼油条当早饭
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
啊 我的大上海

我家住上海 一代又一代
巨轮远航快扬帆
相融天下通四海
世界聚焦新上海
梦想成真看未来
哎 生活多精彩呀 精彩呀
啊 我的大上海
啊 我的大上海


林宝


林宝的“上海谣”无论从歌词歌曲还是演绎,都有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十里洋场、黄浦江、石库门、西装旗袍、大饼油条……这些典型的上海意象被一再提起,最后用“啊,我的大上海”作为收梢。曲调类似于江南小调,配器用到了琵琶等民族乐器,唱歌用的上海话,则是尖团音分得很清楚的老派上海话(即非口语上海话),听林宝的上海谣,仿佛有时光倒流之感,倒流到什么地方?可能是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


李圣龙


和林宝相比,上海上港队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李圣龙写歌唱歌,只是玩票而已,但他的沪语歌唱得也很有味道,是一种典型的90后上海年轻人的歌。李圣龙出生于足球世家,父亲李龙海是当年老上海队的名将。无论在足球还是歌唱方面,李圣龙都有上海小孩典型的“大器晚成”的共性,曾被寄予厚望,但因为前锋位置的关系,在和高水平外援的竞争中很难站稳主力的位子。小伙子并未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终于找到自己的一片天。这些人生感悟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也是非常真实,被李圣龙写在歌里演唱。


Never Give Up-李圣龙

作词:李圣龙

作曲:李圣龙


一转眼我已老大不小

球踢的算还好但还没变国脚

每天都在前进证明自己没老

只有训练得好才能临门一脚

君哥磊子老颜老蔡王队汪帝

你们的鼓励对我来说都是种动力

今天你来采访我记录了我的生活

明天的我就会是中国的C罗

我没有大树依靠 没有外力攀登

没有捷径找寻就变得更加努力

每天都在想着超越自己一点点

老了才有资本向人吹嘘那些年

我不敢休息 因为我没存款

我不敢说累 因为我没成就

我不敢偷懒 因为别的人都在努力

我能选择放弃 但我永远不会放弃

你看看我别放弃

像我这样的人都在努力

你看看我别放弃

嘿 没有关系

你看看我别放弃

失败的滋味我已尝到腻

你看看我别放弃 I'm Back

Are You Ready

我没有Freestyle 我只有Facetime

屌丝的我也想和你谈恋爱

不用太害怕 大胆去表达

女神也会拜倒在我脚下

我错过太多时间 珍惜现在的每一分钟

这句话实在太酷 表达了我的态度

世界旋转在漫步 我还在拼命追逐

一步一步去实现我设计的那条路

这个社会太吓人 每个人都想要你命

当面全称兄道弟 背后面全在算计人

你一定要自己拎拎清 谁才是真正的好兄弟

人生本就一场戏 不要把它太当一回事

谢谢喜欢我的人 我向你们敬礼

我不会让你们失望 我会好好做人

年轻勇于挑战不怕失败才是真理

想想看不起你的人 快起来别停

你看看我别放弃 I'm Back

Are you ready

你看看你 你看看我 你看看他

I Don't Care 别放弃

像我这样的人都让你着迷

坚持到底才会有奇迹


一个上海年轻人的挣扎和奋斗


严格意义上来说,Never Give Up并不能算是纯粹的沪语歌,主要是用普通话演唱的,但其中的亮点是歌中的上海话Rap。李圣龙是名球员,歌词主要写的是作为一名球员的感悟,但球员也是人,人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这首歌中所反映的,是90后上海“小囡”普通的。一转眼,他们其实已经“老大不小”,在家长、老师严格注视下的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愤怒和感慨:

“我没有大树依靠,没有外力攀登,没有捷径找寻,就变得更加努力……”,还有“这个社会太吓人,每个人都想要你命。当面全称兄道弟,背后面全在算计人。你一定要自己搞搞清,谁才是真正的好兄弟!”有这样的想法不稀奇,但能写进歌里,用上海话唱出来,那就不容易了。从语言特点上说,李圣龙的歌夹杂了普通话、英语以及被老派上海人嗤之以鼻的“新上海话”,“我”读成“无”,但那又如何?这是属于上海年轻人自己的语言,就像老一辈上海人用宁波话“阿拉”取代了传统上海话中的“我伲”一样,这为什么不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上海话呢?


诗人郑耀华


诗人郑耀华是六零后,出生于卢湾区的合肥路。五十多岁的人,在纽约生活了十几年。诗人的生活大抵相似,神神秘秘、天马行空。郑耀华在纽约的工作是在电视媒体做制作,工作以外的时间就是创作。他开了个公众号“上海派”,创作很多上海话演唱的歌曲。初听,不像歌,没有什么章法,也没有什么嗓子,更像是一个上海爷叔的自说自话。听多了,就能感觉到其中蓬勃的生命力和批判力。郑耀华的有些歌在音乐软件中搜不到,好在他自己的公众号里还有。分享一首“上海自言自语”。


上海自言自语-郑耀华

作词:郑耀华

作曲:郑耀华


仍旧是不适意喉咙口下头第一粒钮子

不敢关脱手机,一歇一亮随便伊去

学到一半上海言话乃歇一歇伐

红油小馆玻璃幕墙看外头

酸豆角,腊肉焖饭

对过霓虹全亮在排骨山药汤上

自言自语窸窸窣窣

全飘在天上,黏在落过雨个地上

一家头吃Caesar,慢悠悠在听三把椅子讲啥

一家头吃披萨,短头发女生个气场

两个礼拜飞趟纽约个噩梦到头

再也不肯每个号头痛到哭

乃下趟来Da Marco

就有胆子点马里兰呒没个蛤蜊海鲜汤

自言自语窸窸窣窣

全飘在天上,黏在落过雨个地上

自言自语窸窸窣窣

全飘在天上,黏在眼镜玻璃上

自言自语窸窸窣窣

在耳朵边上,多少年数一直在讲

伊在自言自语

所以生而不灭

不怪一潽潽拆几场

伊个风不比别地方冷

除脱一只只我个地方拨揩脱

拨揩来忒快,其他没啥

在上海要收干快个十一月份夜到快

我想写眼啥,又怕做作相伐



选秀出身的主流歌手、业余创作的足球队员、旅居海外的游吟诗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上海人,都唱上海歌。三首歌,三个人,三种活法,三类不一样的上海话。谁说上海话就要消亡了呢?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市曾有个上海县

1932年的今天,刘长春亮相洛杉矶奥运会时穿的什么运动鞋?

也谈甲鱼

沐恩堂的影子

大暑赏荷

死弄

沉香观音

老南市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沧浪抒怀

再见老西门

你也喜欢《虎口脱险》吗?

何日君再来:一首黄色歌曲的故事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