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店老味四如春冷面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冷”和“凉”都是两点水,应该是同义字,但用法却南北有别。在北京喝啤酒,人家问你要凉的还是常温的,要是按照上海的说法,回答“冷的”或“冰的”,北京人会莫名其妙。上海人很少说“凉”,一般都说“冷”,凉白开,我们叫冷开水。夏天到了,北方人吃凉面,上海人吃冷面。其实是差不多的,但什么东西到了上海滩,难免讲究起来。冷面是什么?面条放冷了再吃?朋友帮帮忙,花头筋透了。号称“电风扇冷面”,面要用小阔面,先蒸后煮再用电风扇吹,用麻油淋过,吃的时候浇上花生酱芝麻酱米醋和辣油。冷面的浇头当然也是冷的,三丝是标配,几乎人人都会点的,还有辣肉或辣酱。当然也有鳝丝猪肝大排肉圆,但大鱼大肉吃冷的总归有点怪,即使非要掼派头,也一定要由青椒茭白绿豆芽来打底,这算是吃冷面的“潜规则”。


天热了,吃冷面的季节又到了


现在吃什么都要追根溯源,冷面的发明者据说是四如春。我想冷面这样的食物,一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发明”这样的词是用不上的。但在上海冷面界,四如春的江湖地位确实是泰斗级的。根据我的猜测,冷面应该早就有了,但以前都是放在井水里浸,吃了难保不会拉肚子。四如春推出电风扇冷面是五十年代,那个时候大概只有国营点心店能用上“奢侈品”电风扇,因此成为始作俑者。制作工艺拆穿西洋镜,其实没有什么花头,四如春的技术含量很快被人家破解,上海遍地的点心店都做起冷面来,夏天一到,用玻璃在店堂里隔出一小间,电风扇呼呼地一吹,上海人的夏天到了。


1948年的四如春小吃

(中正南一路,今瑞金一路15号)


四如春在什么地方?有不同的说法。老卢湾和静安的朋友坚持:四如春点心店开在瑞金一路延安中路(按照老一代的说法:圣母院路。圣母院路的名字1943年就改掉了,见过这个路牌的人起码八十岁朝上),还有个故事:当年瑞金一路延安中路口有一家瑞金剧场(解放前叫金都大剧院),是专门演越剧的,据说著名越剧大师毕春芳戚雅仙散场出来吃汤团,大批戏迷尾随追星,闹出治安事件,史称“越剧迷大闹四如春”。也有普陀的朋友不买账:四如春明明开在长寿路大自鸣钟那里。其实都没有错。老的四如春点心店1929年在圣母院路开张,老板是无锡人,但大师傅来自安徽,做的是苏锡帮的面条和安徽特色的汤团。冷面是1952年开始做的,首创先蒸后煮、电风扇吹的制作工艺,长寿路的四如春,是瑞金一路老店开的分店。随着城市的变迁,两家老店都消失了,石泉路这家“四如春食府”是新开的。面条、汤团这些苏锡帮和安徽帮的老点心,都已成为过去,只有这款被上海通志记载下来的电风扇冷面,从1952年一直吹到现在,和“四如春”这个名字绑定在一起,在普陀区老工人新村的弄堂口继续着它的故事。


石泉路上的四如春食府


到石泉路“拔草”,纯属偶然。四如春虽然名声在外,但我却未曾尝试过。笔者有几位球友,每次锻炼后总是相约吃点东西,这天不知怎的,一来二去就来到这里。听上去离市中心有点远,其实交通还蛮方便的,驾车过苏州河上的常德路桥,拐个弯就到了。如假包换的老字号,一百年,是夸张的,足足九十年,从当年的圣母院路搬到这里的冷面鼻祖四如春。


因为过了饭点,店堂里人不算多


三个人的饭量

这样一桌93元


来之前已经做过攻略,所以点单轻车熟路。每人二两冷面,我要加辣油,另两位老师告免。三丝、猪肝、面筋、双菇……每人再加一块素鸡。听上去似乎很多,其实浇头的分量是人性化的,少少许胜多多许,真要是性价比很高,倒未必能吃得完。听说四如春的锅贴有名气,叫了一两尝尝鲜,因为在炉子上烘的时间太长,所以底有点硬,馅心倒是不错,没有太多调味,是新鲜的肉香。招牌的冷面味道怎么样?我想它就是上海冷面的味道,王家沙、德兴馆……众多老字号新字号都已经掌握了冷面的制作工艺,一共就那么几样调料,还能做出什么花样吗?来这里吃,只是为了看一看“四如春”这块招牌,尝一口从1952年传承至今的手艺。当然它没有让人失望,调味是正的,吃得出小时候的味道。环境是对的,九十年代点心店的感觉。也许知道我们怀旧,店里的支付宝二维码也来凑热闹,手机扫啊扫,就是无法读取数据。好在我们都是老派人,兜里总有一沓现金,收银阿姨打招呼:“勿好意思哦”——重音在“意”上,诚恳的上海口音。


四如春食府的招牌


中华老字号


冷面操作间


冷面标准量一份二两


锅贴味道也不错


吃完冷面,忽然想起如果有一客刨冰就更完美了。可惜四如春没有刨冰,只有塑料杯装的绿豆汤,用加粗的塑料管吸食。可能因为没加什么添加剂,所以吃上去有点寡淡,连照片都忘了拍。匆匆告别,又要回去各忙各的事了。四如春是上海冷面的鼻祖,至今保留着老上海冷面的口味。听说每到饭点,哪怕是40度的高温天,这里也是排长队的。当年上海的街头小巷,类似的点心店数不胜数,四如春独创冷面工艺,被写进上海的历史,至今仍能保留,很不容易。很多时候吃的不是味道,而是一份情怀,一种记忆。每次打开电视机看美食节目,主持人和那些店里请来的“托儿”总是夸张地说:“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味道”,每次看到这些,我总感到很好笑。所谓小时候的味道,恐怕就是匮乏的味道,一点电风扇吹过的清冷面,加一勺青椒茭白绿豆芽,已经足够让人满足了。即便如此,也不是时常能吃得到呢!


百年传承中华老字号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市曾有个上海县

沧浪抒怀

再见老西门

上海和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用手机把上海人勾成马蒂斯

几张旧照中的五爱中学历史

一铭惊人

黄梅

宁波音乐家567(嗦拉西)

建国西路上消失了的原五十五中学

你也喜欢《虎口脱险》吗?

何日君再来:一首黄色歌曲的故事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