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顺昌路612弄信陵邨|和一条卢湾弄堂有关的小历史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上午看“上海发布”,下午等新闻发布会,已经是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难怪新闻发布会换了个讲话的人,大家都不习惯起来。今天一早看到“上海发布”例行公布信息,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顺昌路612弄,没有仔细数,感染的人不少,年龄最小的六十出头,最大的八九十岁。顺昌路是我从小玩耍的地方,顺昌路612弄靠近徐家汇路,是老卢湾所存不多还有一点市井感觉的地方,当然也已经纳入征收行列。这条弄堂的南面原来是泰康食品厂,现在归社科院使用,原来的样子已经看不到了。弄堂以北的老房子还在,和大名鼎鼎的上海美专旧址相邻。这一段顺昌路还有文具店、五金店、足浴店、情趣用品店等,对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疫情已不是第一次光顾,去年年初,一家名为“轻松”的足浴店就发生过。今天“上海发布”中还看到一个地址:顺昌路580号,那里是一家小五金店。其他地方不谈了,今天就来谈一谈顺昌路612弄,信陵邨。


顺昌路612弄

原名信陵邨

图片摄于2020年10月


顺昌路原名菜市路(Rue de Marche),至今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但路是从南向北慢慢延伸的。建国东路以南到徐家汇路之间虽然也是租界,但开发较晚,至今大约九十多年不到一百年历史。现在黄浦区的街道划分,淮海中路街道和打浦桥街道是以建国(东、中、西)路为界,而不是以传统法租界的徐家汇路为界,多少能说明点问题。顺昌路612弄一直属于徐二居委会,建于1929年,到今年是93年。信陵邨虽然是砖木结构的旧式里弄,但其得名和投资人说起来,倒是“提起此马来头大”。信陵邨的“信陵”两个字,是以战国时期魏国“窃符救赵”的信陵君。有人好奇在法租界境内为什么有“信陵”这样没头没脑的名字,知道了它的投资人是谁,恐怕就不难解释了。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养了食客三千。而信陵邨房子的投资人不是别人,正是二十年代炙手可热的“海上闻人”魏廷荣。这一块投资起这个名字,我猜多少有魏廷荣“夫子自道”的含义。


魏廷荣

1890-1974


魏廷荣字庭蓉,别号停云阁主,籍贯浙江慈溪。早年毕业于中法学校(今光明中学),又留学法国,老丈人是做过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朱葆三,自然在法租界“路路通”。因精通法文,曾任中法银公司经理、中法协会董事、法工部局华董等。他还担任法租界中华义勇队队长(华人商团司令),法国政府曾授予其荣光宝章。魏廷荣经营地产生意,传说徐家汇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他。当时法租界另一位“大佬”黄金荣曾和他争夺美丽牌香烟的广告模特吕美玉,但当时“金荣阿哥”的势力远不是魏廷荣的对手,不得不向其让步。魏廷荣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魏廷荣戎装照

图片刊载于

1927年第269期《上海画报》


两年后的1929年7月,魏廷荣和三个幼年子女乘自备汽车从以他岳父朱葆三名字命名的朱葆三路(今溪口路)中法银公司出发,沿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西行,忽然遭到持枪绑匪拦截,绑匪放过司机和孩子,就把魏廷荣一人“请”到了南汇六灶。后经一番曲折魏廷荣获救,法租界警方查办多时最终没有头绪,案情牵涉到魏廷荣的连襟赵慰先,最终上海帮会界首领徐朗西摆了句话,叫魏廷荣“烧点锡箔灰退鬼了祸”,意思是让他不要再追究,于是案子不了了之。种种迹象分析,绑架案的幕后指使是杜月笙,当然就是和黄金荣有关了。从此魏廷荣心灰意冷退出江湖,“才39岁就辞去一切职务,蛰伏在家里,深居简出,偶然出门,总是提心吊胆,瞻前顾后……”关于魏廷荣和黄金荣、杜月笙的这段公案,吴迪君、赵丽芳的弹词《上海三大亨》所述甚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网上资源了解。


魏廷荣绑架案插画

作者:罗急

图片来自《民国春秋》1994年第1期


魏廷荣绑架案发生于1929年,也就是和信陵邨建成时同一年。当时他和爱妾吕美玉居住于贝勒路(今黄陂南路)的天祥花园,后来天祥花园改建为天祥里(恒庆里)。魏廷荣后来主要居住在高恩路(今高安路),一直活到1974年,从1929年以后漫长的四五十年时间里,他在上海滩销声匿迹,以至于今日人们说起民国上海的江湖,总是联想起三大亨,而很少有人提及魏廷荣。1948年《新园林》报上有一则消息:《魏廷荣养子不肖》,说他“具寡人之疾……平章风月,走马章台,殆不胜风流自赏……”他两个儿子都没有理财能力,家境有每况愈下的趋势。魏廷荣从小喝的是洋墨水,但他深得中国书画金石要旨,以收藏为名。1958年他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20余件,1959年捐赠书画176件。


张大千《山水图轴》1933年

魏廷荣1959年捐赠

图片来自“澎湃”


当年魏廷荣和吕美玉筑过爱巢、又投资建造了弄堂的顺昌路、黄陂南路一带,经过九十年的风雨,已经是老城区。在这里居住的多是本地老人和租房居住的外地来沪人员。天祥里曾住过很多名人,因有丁悚、丁聪父子的旧居而引人关注,也是民国时期“漫画会”旧址,未来能否成为文化新地标,颇为引人关注。而信陵邨不可避免地破旧了,当年这里曾有诊所、学校、书店、成衣店、街道工厂……后来就慢慢旧了下去。当它再次出现在媒体上时,是很多感染病毒的老人的居所。


法租界时代的徐家汇路顺昌路口


四十年代末的信陵邨


信陵邨入口

图片摄于2020年10月


信陵邨建筑细节


疫情前的信陵邨

图片摄于2020年10月


疫情前的信陵邨

图片摄于2020年10月


一点小小的历史闲话,祝愿感染的人们早日康复,也祝福顺昌路的居民以及所有煎熬和等待中的人们平安康健。(感谢好友王莫之、祝淳翔提供历史素材)


最近我还写了

99岁“上海小姐”走了,再听一次1948年的“繁华上海不夜城”

1978年的上海,还记得那年的国歌吗?

说说大肠面

“三届通才”朱瘦竹先生的多面人生

杨绛曾是女篮队员,市三女中老校长是队友兼同乡

“斜杠家族”严氏父子和百年《小朋友》杂志

Make Food,Not War!1985,上海 图片来自@老壶嚼早

台上沪剧明星,台下足球健将

在人民广场踢足球的“弄堂模子”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不应被遗忘的体育历史

图九已拆

空荡荡的寿宁路,当年红地毯铺满小龙虾

上海诡异路名之“松下路”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