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提琴的音色刚强、温暖而富有力度丨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海顿两首大提琴协奏曲

2017-10-24 感受美好音乐的 古典音乐放映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153vmf4uj&width=500&height=375&auto=0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海顿《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室内乐专题:1、贝多芬说:“这是一首无愧于我名字的作品”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一);2、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二);3、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代表作欣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三);4、聆听肖邦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四)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五)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创作简介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六)不可错过的莫扎特七首钢琴三重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七)世界最优秀独奏家不会忽视室内乐训练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八)美艺三重奏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九)聆听海顿《临终七言四重奏》丨室内乐欣赏专题(十)EMI百代唱片出版(1976年01月01日)





在罗斯特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这一代,大提琴演奏界的名家如纳瓦拉、托泰里耶和史塔克众人之中,几乎没有人像他一样活跃、才华多样、影响力深刻且技巧卓越的。他既是当代最杰出的大提琴家、又拥有最长的演奏年限,同时也跨足指挥,为近代的唱片界、歌剧圈和音乐厅增加了许多道地的俄国和东欧曲目;另外,罗斯特罗波维奇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钢琴家、经常与女高音的妻子同台、为她伴奏。罗斯托波维奇出生於1927年3月27日,按照解体后的地理来看算是亚塞拜然人。就像大部份当时的俄国演奏家,他虽然没有显赫的神童生涯,却也很早就公开演奏并获得认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63ct3tg8&width=500&height=375&auto=0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海顿《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五零年代开始到西方演出后,很快就被公认是当代的大师,当时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刚绽露头角,为了习得各国不同的大提琴技,她所选定的三位代表人物就是西班牙的卡萨尔斯、法国的托特里耶和俄国的罗斯特罗波维奇,由此可见其代表性。而他出色且独特的技巧,也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他创作,像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就都是为他所写,而浦罗高菲夫的交响协奏曲也一样是题赠给他。而这些作品至今更已然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也是所有大提琴家都要拉奏的必备曲目,罗斯托波维奇的拉奏则成为必然的参考版本。而同样是以他为对象写成的作品还有布列顿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首曲子和布氏的大提琴奏鸣曲都是为了纪念布氏和罗氏两人深厚的情谊而创作的。



罗斯特罗波维奇无疑是如今最为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在他专心沉醉于大提琴演奏的艺术生涯黄金时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唱片,录制了几乎所有著名作曲大师的大提琴独奏曲、奏鸣曲以及协奏曲。而这张于1976年录制的《海顿第一、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则是经典中的经典。2000年,EMI再次将它收录到“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世纪伟大录音)”系列当中,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海顿的这两首协奏曲无疑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受欢迎的协奏曲之一,而罗斯特罗波维奇在这里的演奏则显得无懈可击,大提琴的音色刚强、温暖而富有力度,技巧是出类拔萃的,更可贵的是罗氏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也极其精准而贴切。担任协奏的圣马丁室内乐团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的最佳演绎组合,乐团的音色柔美,很好地衬托起独奏大提琴的辉煌。唱片的录音十分优秀,大提琴的音色尤为厚重、空气感非常强,经过EMI独家的art技术处理后,音质更上一层楼。著名的企鹅评价也予以三颗星的高度评价。



  • 1979年A.V.霍伯肯编辑的《海顿作品目录》中,注明海顿有5首大提琴协奏曲,另还有一首尚未确定真伪的Hob Vlllb—g。然而这5首中,第三号乐谱情况不明,第四、第五和Vll/b-g3曲无足够资料证明确实是海顿作品。1805年海顿委托的抄谱家埃尔斯勒编的《海顿作品目录》中也无这几首作品记载,所以真正可以确认的还只有第一、第二号。

海顿的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Hob Vll—1,约作于1765—1767年间,在贵族文库与图书馆中曾埋没了近200年,1961年才由捷克音乐学者从布拉格国立图书馆中发现。共3个乐章:

  1. 中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以呈示愉快的第一主题始,穿插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化的第二主题。在弦乐伴奏下,主奏大提琴的呈示部,相当于复奏形式中的主奏。发展部自两个主题与小结尾以属调再现而开始,主奏大提琴将呈示素材予以发展。再现部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进行,经华彩部分而进入总奏以第一主题开始的结尾部终结;

  2. 慢板,F大调。3段体。为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的抒情乐章。主部由弦乐合奏呈示两个妩媚的主题,第二主题以主奏大提琴为中心,予以变化扩大。中心主题以属调再现而开始的中间部。充分发挥了主奏大提琴的技巧,一面形成小调,一面形成淡淡的阴影,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主奏大提琴以主调再现中心主题而回到主部,插入短小的华彩,以副主题静静结束;

  3. 很快的快板,C大调,协奏型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为动机,第二主题前半与第一主题有关联,后半呈旋律化。两个主题呈示后,是主奏大提琴与弦乐为中心的主奏呈示部,由第二主题前半动机开始的发展部,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前半部分,由合奏呈示后半部分。再现部同样由主奏大提琴与弦乐呈示,由合奏的短结尾部结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73644h2u&width=500&height=375&auto=0Heinrich Schiff演奏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D大调,Hob.Vllb-2,据说是为艾斯持哈吉乐团著名大提琴家安东·克拉夫持(Anton Kraft,1752—1820)而作,约作于1783年。共3个乐章:

  1. 中庸的快板,D大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形式。先由弦乐呈示的第一主题旋律很美,经过华丽的经过句,双簧管与小提琴再呈示优雅的第二主题。由主奏大提琴再现和加以装饰的第一主题主奏呈示部,大提琴发挥高度的演奏技巧,乐队以属调再现第一主题来开始发展部,主要是大提琴的发展。再现部仍以大提琴为主体,安插华彩;

  2. 慢板,A大调,3段体或小回旋曲式。在双簧管与弦乐伴奏下,以主要主题为中心,主奏大提琴奏出非常美的旋律。并将它发展;

  3. 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以回旋主题为中心,发挥大提琴的高度演奏技巧。在弦乐伴奏下,大提琴先生动地奏出回旋主题,乐队反复;穿插大提琴经过性旋律,回旋主题再由主奏大提琴与乐队演奏。这以后,回旋主题与大提琴的技巧表达、经过性插句一直交叉,最后以大提琴短小的快速音群,形成快活的结尾部。

第一号的C大调和第二号的D大调,都是大提琴历史上很出色的曲目。不过这次先不提第二号。其实给大提琴的作品并不是很多,《想乐》中提到说不像小提琴,对于大提琴好像在练习了巴赫无伴奏之后就没什么很合适进阶的曲目了。因为莫扎特没有什么大提琴作品。幸而还有这两首海顿的作品。海顿的曲风和莫扎特是极为类似的,因为时代本身就是一样的,那个时代曲目也是很单调的曲风,最多的就是快乐,偶尔有一些温柔的曲目,就像之前的巴洛克时期近乎于千篇一律的华丽。这个风格的曲子和巴洛克的曲子是我最不会评价的类型,我对于曲子听的时候难以抓住什么细节的感受,只能说整体感觉舒服。第一号第一乐章节奏稍快,比较清新,第二乐章很舒缓,感觉这倒是这个时代少见的风格。这也和海顿的交响曲风格差别明显。第三乐章回归快节奏,这还是这个时代协奏曲惯用的快慢快编排。海顿还是个太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作家。



对于这张CD我最喜欢的就是大提琴那个无与伦比的音色,尤其在第一号第一乐章,大提琴琴弦那么丰富的泛音,我甚至能看到那一根一根琴弦就在我眼前。都说大提琴是最能触动灵魂的乐器,我觉得说的就是这种低沉浑厚的音色。因为频率低,穿透力强,并且回音丰富,让人感觉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虽然苏轼的原句是说悲伤的旋律)”。对于这种摸着灵魂的旋律我是完全沦陷了。这张CD无愧于世纪经典系列的名号。另外就是我对于我这套系统在大提琴泛音上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感到非常惊讶,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耳机优异的特性。听音乐其实就是为了心情舒畅,何必在乎那么多。只不过是这种音乐形式需要你听的时候很认真,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包含了可能感动你的元素。说到这个是因为确实感觉有的朋友把听古典音乐这件事看的重于泰山,如果这样我这个随便写评论的人也就承载了太多负担,我还受不了。可能是因为年龄我还不太敬畏所有事情,所以暂时还是比较放松的心态在听音乐。另外这张CD让我对于EMI整个改变了看法,EMI的录音在效果上处理的也是出奇的好。尤其还是前期的作品,不得不说旧CD中EMI的经典出奇的多。




一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很自由地快乐的感觉,而这个二号比起一号要柔和不少,要说的话,幸福比起快乐更合适。一号里面的大提琴也比二号的更有力道。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开头就是标准的古典主义时期旋律,好听,简单,清新。这段旋律也在接下来一段中不断的重复。小提琴柔和的旋律和大提琴娓娓道来的伴奏,使旋律能让人有种触摸着幸福的感觉。小提琴突然奏出一段高昂的旋律过后乐曲进入一段新的旋律,但是整个的氛围还是一点没变。乐队一起演奏结束,大提琴开始独自演奏这一段旋律,但是表现力确更胜整个乐队。之后乐曲慢慢开始展开,不再是只有简单好听的旋律,反而是在不断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大提琴的独奏时不时出现,虽然不像小提琴那么灵动,但是确力量十足。过不久,旋律再次回到开始的主题,其中第二句大提琴抖得那一下别有一番风味。之后展开的旋律节奏有所加快,乐曲的氛围也稍稍添了一份紧张在里面。尤其是大提琴进入自己的高音区域,声音变得纤细,让人也有种捏了一把汗的感觉。紧接着攥紧的拳头就可以放开了,因为乐队接着的旋律把这种气氛一下子放松下来了。后面也确实直接回到了第一主题乐曲又浸泡在一种幸福的感觉里。随后的乐曲也就不再让人紧张,旋律的展开类似第一次。乐曲的最后大提琴通过一系列揉弦把乐曲带回我们熟悉的旋律上,然后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上结束。之后的柔板比起刚才幸福的第一主题还要柔情许多。这次的大提琴独奏的桥段更让人感叹,大提琴原来是一个如此温文尔雅的乐曲,海顿的内心原来还有这么细腻的一面。大提琴独奏之后乐队的一小段过渡的旋律让人眼前一亮,少带点紧张感,但是更多的还是一种很优雅的感觉,引出了之后更纤细柔美的一段大提琴。最后,大提琴再次拉出了最具有大提琴特色的低沉声音,先上行到高音,再下行回来,乐章稳稳地结束。最后的回旋曲快板在大提琴回旋的旋律中开始,乐队跟随大提琴奏出一样的旋律。随后大提琴尽情的释放自己的个性,演奏了一段快节奏的抒情旋律。乐曲再回到开始,引出大提琴下一段更加热情的旋律,若非那有些笨拙的声音提醒我,真是难以想到这段旋律是给大提琴演奏的。之后乐曲又回到开始,但这次开始的旋律出现了明显的变奏,旋律变得低沉,之后带出的大提琴独奏也是以低沉的音为主。但尽管如此,乐曲还是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快乐。这个乐章的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开始,在大提琴快节奏的旋律配合下,这段旋律欢乐的感觉得到了更多的释放。




听完这首曲子,可以反过来看看海顿这位大师。他的柔情虽然不时常表现,但是这次可以说是很彻底的很展现了出来。但我觉得这首曲子最耐人寻味的是第三乐章的结束。乐曲在快乐刚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悄然结束,也在暗示我们海顿本人内敛的特点。正是由于这样带来了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更愿意去琢磨这首特别的作品。 

往期海顿:1、演奏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触键原则;2、严锋谈海顿丨他给人“一种超越快乐与忧伤的不可思议的优美”,他以后音乐发展一泻千里,但“健康、天然、质朴和自我放松”却再难以寻觅;3、杂家阿城谈音乐丨音乐很主观,主观的东西不要吵丨可以忽略莫扎特,我不太喜欢,我喜欢海顿,海顿是纯音乐,没有功利性,莫扎特有功利性;4、作曲家瞿小松丨作曲不是法律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 5、海顿,海顿,我们该拿海顿怎么办?6、杨燕迪丨海顿二百年祭丨“不知世上有什么东西能够不断成长从不衰老,海顿的音乐风格发展,却是精神领域中这类罕见物种的恰当范例。”7、朱晓玫谈海顿丨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把音乐写成一个源泉,让忧苦或为工作事业辛劳的人,得以从中汲取片刻的休息并重新振作起来。” 8、这个音乐题材,海顿从18岁到77岁写不停歇…… 9、演奏海顿、莫扎特钢琴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触键原则;10、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掌握的几个要点丨以《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49)为例;11、这部钢琴协奏曲体现了海顿音乐的独特美感丨聆听《D大调第十一钢琴协奏曲》;12、演奏海顿钢琴奏鸣曲应掌握的几个要点丨以《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49)为例;13、作曲家瞿小松丨作曲不是法律丨“音乐纯净,但音乐界是名利场”丨“海顿以来音乐家一直迷失在激情里,自我太大,上帝只对寂静之声言说。” 14、纪念海顿丨简述其钢琴奏鸣曲早期与晚期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15、“海顿爸爸”说:“别害怕,孩子们;有海顿在,谁也伤害不了你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