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七章:可持续发展——关于油菜的农业生态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存

左靖工作室 离村
2024-09-07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今,环境的可持续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菜籽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在保障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油菜作为一种根系大、高反照率的大田作物,具有保护耕作水土、固碳减排的作用,而它作为一种虫媒和蜜源植物,也为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随着掌握传统知识的老一辈人的逐渐逝去、遗产地劳动力的流失,农业传统文化、农业生产知识和经验面临失传。遗产地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正受到旅游业的影响与冲击,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景观相继消失,这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有害无益。只有拥有良好且长久的耕作环境,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保护,油菜的生产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才能拥有真正可持续的未来。


While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es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since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 number of issues have emerged, including overexploit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xcessive use of agricultural inputs,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and the overlapping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lution in agriculture. Today,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s more imperative than ever. Rapeseed is China's largest oil crop, accounting for half of the domestic edible vegetable oil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national edible oil supply. In addition, rapeseed, as a field crop with an extensive root system and high albedo, protects soil and water, sequesters carbon, reduces emissions, provides habitat for numerous creatures, and serves as an insect vector and nectar source plant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production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s are under threat due to the gradual aging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who acquired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he loss of the labor force on heritage sit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ourism sector harms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heritage sites.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nd landscapes with a long history are disappearing one by one, threatening agriculture's long-term development. Only a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farming environment and adequat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can ensure that rapeseed production and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a sustainable future.




耕作水土的保护

Tillage and Soil Conservation


传统的农业播种技术重视和强调耕作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翻耕土地可以使土壤松软,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耕作极大的提高了翻耕的效率和深度,但是随着土地的频繁翻耕,土地土力遭到退化和侵蚀,其生产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作业成本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

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插画:冯芷茵


1.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以机械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深松等技术为支撑,被视为重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受到国际普遍重视,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大平原黑风暴》

9分00秒

2010年

影像来源:《美国:我们的故事》


“黑风暴”事件 

黑色风暴事件(Dust Bowl),或称肮脏的三零年代(Dirty Thirties),是 1930—1936 年(个别地区持续至1940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由于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对北美大平原原始表土的深度开垦破坏了原本固定土壤、贮存水分的天然草场,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再加上1930年代的干旱期,导致风暴来临时卷起沙尘,美国和加拿大大草原上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上百万英亩土地荒芜,成百上千人背井离乡。该事件迫使美国开始了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以秸秆、残茬覆盖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逐步发展为美国的主流耕作制度。此后,保护性耕作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土壤:地球生命的基础》

2分12秒

2022年

影像来源:大自然保护协会


土壤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作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土壤守护着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更支撑着人类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根。目前,全球土壤资源已有约三分之一处于中度到重度退化的状况,但我们仍有机会做出改变——通过保护性耕作等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措施来逐步改善土壤的状态,恢复土壤健康。


2.油菜对水土的保护作用

油菜是养田作物,农谚有云:“油(菜)肥田,麦吃谷”,清初《补农书》有:“农人不劳而菜茂,来年禾复易长。”清末《齐民四术》中则记载:“其植麦者,耗费工太甚一分种菜子,可榨油八十斤,肥田三亩,力庇两熟。可济麦田之耗,至要。”


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机酸,可以溶解土壤中难以溶解的磷素,提高磷的有效性。根、茎、叶、花、果壳等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后期阶段大量落花落叶,收获后残根和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油菜具有更大体积更粗壮的根系,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后茬土壤的紧实度,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在土壤生物特性方面,种植油菜有助于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饲料油菜在盐碱地的种植更是有利于盐碱地改良,具有极高的生态环保效益。


油菜根系与小麦根系对比图,插画:冯芷茵


油菜—水稻轮作     小麦—水稻轮作


注:

与小麦—水稻轮作相比,油菜—水稻轮作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




固碳减排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2014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由1988年的338ppm上升到399ppm,超过工业革命前40%。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仅造成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发生,还导致作物锌、铁营养元素减少,威胁人类营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2030年确保全球变暖幅度不超过2°C,因此控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任务之一。


1. 碳汇、碳储量与固碳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储量即碳的储备量。增加碳汇主要采用的是固碳技术,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将无机碳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


《什么是碳市场》

2分41秒

2021年

影像来源:大自然保护协会


大概在下个世纪,全球气温将上升灾难性的3°C,而我们能承受的上升极限是1.5°C,碳排放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碳市场的基本原理即付钱给植树的人,来交换一些公司目前不可避免地造成的一些碳污染,这类公司则付钱给土地所有者等其他人,来保护原本计划要砍伐的树木,以确保碳排放能够在未来不断的减少,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000—2019年间中国各省份的碳汇地图 

2000年:

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处于碳中和(增加的温室气体量与减少的量相等)  状态,新疆、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六地区属于低碳汇地区,无高碳汇地区。 

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碳汇情况空间分布图,图表:黄莹


新疆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进免耕播种技术,九十年代在北疆天山一带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2000年免耕面积近30khm²,秸秆还田面积超过875khm²。 


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河北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机局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1992年开始合作在山西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逐步形成了以中小型农机具为实施手段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


吉林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1998年开始推广具有吉林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010年:

山东和河南成为高碳汇区,安徽、江西由碳中和区升为低碳汇区,吉林则由低碳汇区变为碳中和区。 

2010年中国各省份的碳汇情况空间分布图,图表:黄莹


山东和河南 

两个省份成为高碳汇区的原因:

(1)产粮大省和种植作物的优势。中国的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旱作农业,小麦、玉米的保护性耕作农机具比水稻更为先进,这两省均属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区,因而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速度更快,作业水平更高。 


(2)适宜机械化的地形优势。保护性耕作的作业手段是机械化,平原地形更有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山东、河南省域内的地形平原占比分别为65.56%和55.70%。

 

安徽 

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了“两深一精”机械化技术试验区,其核心示范区面积达4.11khm² ,其中保护性耕作是其核心技术之一。 


江西 

2004—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研究专项“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双季稻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示范”的资助下,示范推广水稻的直播、免耕、秸秆还田技术,直接推广面积达20khm²。


吉林 

在保护性耕作全面推广的态势下,吉林“独树一帜”,其免耕和秸秆还田的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98.55khm²、1655.46khm²下降到2010年75.00khm²、332.50khm²,故降为碳中和区。


2019年:

高碳汇地区明显增加,且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地域辽阔的新疆和内蒙古,二是黄淮海地区平原占比较高的产粮大省, 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北。 

2019年中国各省份的碳汇情况空间分布图,图表:黄莹


湖北 

湖北从2015年开始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2016年对秸秆粉碎还田机、免耕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敞开补贴, 由此带动湖北免耕、秸秆还田面积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101.03khm²、2209.16khm²,使其从碳中和区升为高碳汇区。 


吉林 

由碳中和区升为低碳汇区。这是由于该省实施以秸秆还田和免耕播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对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模式补贴450元/hm²,高留根茬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补贴300元/hm²,2010—2019年免耕面积增加了12.59倍,秸秆还田面积增加6.64倍。


3.油菜如何参与碳减排与固碳

与其他常规作物相比较,油菜适应性广、产量高、根系大,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更具优势。研究表明,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含量和固存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出7.2%—15.4%,土壤有机碳库、固碳量分别提高了7.7%—14.3%和28.7%—83.9%;土壤有机氮含量高出4.0%—9.1%,土壤有机氮库、固氮量分别提高了3.4%—10.1%和12.6%—82.7%。除此之外,油菜轮作还可以增加土壤中碳和氮的输入量,进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提升土壤的固碳速率。


新西兰研究者用开路呼吸室对甲烷排放量进行测量,发现饲喂饲料油菜的羊只比饲喂黑麦草的羊只甲烷排放量减少了22%—30%,这表明用饲料油菜饲喂可以减少甲烷的排放,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油菜的固碳过程图,插画:冯芷茵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油菜田为各种各样的有益昆虫提供了栖息地,如蜜蜂、蝴蝶、蜘蛛、黄蜂和甲虫等,为维护农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不同的昆虫群体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抑制害虫种群。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3分02秒

2021年

影像来源:大自然保护协会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有数以亿计的物种繁衍生息,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微妙而密切,人类的出现,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起自然速度加快了一百倍。那么,如果一个物种消失了,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


1.蜜蜂如何帮助油菜

(1)生产杂交种子 

授粉是生产优质杂交种子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传粉者的存在可以将种子的萌发率从83%提高到96%。 


(2)油菜籽成熟度高,产量好 

蜜蜂授粉可以提高油菜籽产量和质量的部分原因是蜜蜂比自花授粉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花粉。


2.油菜种植户能够为蜜蜂做些什么

除非必须,请不要在油菜开花时喷洒农药,若要喷洒需等到油菜不再开花时。如果必须在油菜开花时喷洒农药,请特别注意要避开蜜蜂觅食高峰期。可以在晚上9点后喷洒,这时大多数蜜蜂已经返回蜂巢。


3.阿根廷中部油菜田的主要传粉者及访花概率

阿根廷蜂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产值却位于世界第一,研究表明,来自生态系统的传粉服务与阿根廷中部的油菜生产息息相关。Mariana Paola Mazzei等研究者评估了位于阿根廷中部的三个油菜田中传粉者对繁殖参数的影响,发现传粉者增加了柱头上的花粉沉积量和所有测量的繁殖参数(坐果率、每荚粒数、种子重量等)。当油菜田接近半自然生境和有传粉者时,每个果序的种子产量分别增加了34%和35%。因此,制定鼓励发展多样化的耕作系统,保护自然植被和传粉者的相关政策,对于油菜的生产非常重要。 

阿根廷中部油菜田的主要传粉者及访花率,插画:冯芷茵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现代常规农业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产生了食物安全问题以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效应,这让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保持生产功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传统农业。为了保护传统农业系统及其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体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GIAHS认定的重要标准是“全球重要性”,涵盖农业景观及其环境,同时包含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古遗迹等,以及知识、习俗、歌舞等传统文化,是一个活态的复合系统


2022年7月17—19日,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大会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面向未来的遗产》

4分24秒

2022年

影像来源: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2022年7月17—19日,首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青田县召开,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大会邀请有关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学界等,探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粮食系统韧性、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生计改善等重要议题。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19个项目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日本综合农协

日本综合农协(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简称JA)是一个遍布城乡,由农民志愿联合、自成体系的庞大经济合作组织,业务涉及对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的指导,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购置,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销售,乃至储蓄、信贷、保险、医疗、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农民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农协使得农民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受益,农业文化遗产因而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秋田县苗种交换大会》

15分02秒

2020年

影像来源:https://youtu.be/NePtMtkW5GQ


秋田种苗交换会创立于明治11年,创办初期目的在于交换农产品的同时,以最传统的座谈会方式促进行业发展。交换会内容包括农产品的评选、展销以及围绕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课题等交流活动。


菜籽油,日本大分县产,“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菜籽油蜡烛,日本石川县产,“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油菜糖果,日本福井县产,“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2.中国十九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鱼类为水稻提供肥料,调节田间小气候,疏松土壤,活化水体,还可以消除害虫和杂草;稻田则为鱼类提供庇荫和食物。


这一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为当地居民和周边环境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生态服务。优质的鱼和稻米有助于维持农民的营养和生活水平,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减少了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有助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环境。稻鱼共生系统展示了一种通过激发基本生态功能来促成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独创性方法。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2)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万年是中国水稻种植发源地之一,有大约一万两千年的水稻种植历史。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的原始品种目前在荷桥一带仍然种植着,其原名为“坞源早”,现在称为“万年贡谷”。


万年贡谷需要常年用山泉水灌溉,而周围的树木环境对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稻田这一复合系统因此得以形成,并保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系统对水稻抗病虫和耐贫瘠起着重要作用,当地农民不需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从而形成了可持续的生产体系和丰富的稻作文化。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3)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哈尼稻作梯田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农业和自然奇观,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构成的复合农业系统和生态景观,是山地生态农业的典型范例,凝聚了当地农民的智慧。该系统通过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简单、经济、高效的水资源利用及管理体系保障了梯田水资源的供给与分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其传统农耕技术、村寨选址及环保习俗都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4)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丘陵山地为主,居住着侗、苗、瑶、壮和水等少数民族。当地稻—鱼—鸭复合系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侗族人民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的一套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该系统有助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多样化农产品和生态服务,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还包含有香禾等传统作物品种,侗族大歌等民俗文化,鼓楼与风雨桥等传统民族建筑,留存了独特的乡村文化与生态景观。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5)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云南省被认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茶文化传播的中心地带。普洱茶农业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和古茶园,有上千年的历史。该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由野生古茶树群落、过渡性古茶园和人工栽培茶园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演化链,乔木、茶树、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


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6)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旗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具有八千年的旱作农业发展历史,是旱作农业的起源地。粟、黍、糜子等是其主要作物品种,对于当地人的生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当地人还发展了品种选育、节水保墒、应对灾害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牧有机结合的复合生产系统,以及形式多样的旱作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此外,敖汉旗于200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7)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会稽山古香榧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中国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应用的“活标本”。古香榧树与传统村落、山脉、溪流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景观。


会稽山古香榧群是一个复合型农林系统,既提供了以香榧为代表的“高价值”农林产品,还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空气净化,以及重要的历史与美学价值。


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8)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其漏斗架栽培方式是中国传统庭院农业的典型代表,具有水土保持、防风和抗寒等特点。其传统品种牛奶葡萄,具有粒大、皮薄、肉厚、酸糖比适中等突出特点,被誉为“水果明珠”,享誉国内外。


分布于城市中的传统葡萄园,不仅维系保护了传统品种资源、技术优势,为当地居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已经成为“水泥丛林”的城市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和重要的旅游资源, 并为都市农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价值。


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9)陕西佳县古枣园

枣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独特果品。佳县位于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枣树种植历史悠久。其千年枣树群,保存着“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栽培枣”的完整演化链。


枣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在经常遭到干旱影响的佳县就成为当地百姓的“救命粮”。枣树强大的根系和抗逆性、耐贫瘠的特点,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上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价值。此外,这一系统还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陕西佳县古枣园


(10)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为了抵御洪涝灾害,兴化先民在低洼沼泽地上通过挖沟、堆垛成田,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将原本不可耕种的低洼沼泽地逐步改变成可利用的高质量垛田。


这一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农—林—渔复合生态模式,保存着龙香芋等特色农业物种和传统的浇灌、施肥和选种等技术,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水乡景观。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11)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茉莉花原产于波斯湾,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气候适宜,福州成为著名的茉莉花种植地。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发明了茶叶窨制技艺,并创制出茉莉花茶这一独特类型。


高山上的茶园和江边湿地茉莉花树的种植,构成了立体式复合型生态景观,也使福州成为一座“茶城”和“花城”。带有浓郁香味、具有保健作用的茉莉花茶,堪称中外文化的完美结合。


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12)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桑树栽培、桑蚕与鱼类养殖为一体的复合生产系统,还是桑树、鱼塘、村落有机结合的乡村景观,体现了集约高效、生态循环的农耕智慧。


塘基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完整结构,不仅保护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使之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湖州也因此成为桑蚕业与淡水养殖业的重要发源地。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13)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中国中南部亚热带湿润气候、华北暖温带气候和青藏高原边缘湿润带气候的交汇处,同时也是汉地农耕文化与藏区游牧文化的过渡区。扎尕那农林牧业复合系统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地理单元和相对封闭、完整、集约和自给自足的复合农业生产系统。


农业、林业、畜牧业既构成了空间上的复合结构,也形成了物质上的循环。当地藏民积累了土地、森林、草地和物种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经验,生产出多样化的农林牧产品,并创造出地域特征鲜明的民俗文化。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14)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夏津位于黄河故道地区,历史上饱受沙害。先民们在沙地植桑,不仅有效控制了沙害,还改善了水土与气候,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当地现存百年以上古桑树超过两万棵。


古桑树群是艰苦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它展示了桑树种植、农林业复合和古树复兴的经验,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15)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南方山地稻作梯田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沿山建造的梯田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农业条件,而且增加了谷物的产量,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和福建尤溪联合梯田四个各自独立的子系统,但都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优美的梯田景观、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和多样的民俗文化。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


(16)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铁观音的发源地,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是以传统铁观音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和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该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孕育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生态系统功能,呈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该系统还拥有生态系统功能,如保护水土、保留水源、加速养分循环和调整小气候等。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17)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阿鲁科尔沁草原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这里的牧民传承祖训、敬天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今恪守着古老而传统的游牧习俗。该系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复合生产体系,为牧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和生产生活用品来源。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富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包含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歌舞音乐、民间工艺等各类传统文化。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18)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涉县位于中国北部的河北省邯郸市,该地的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始建于元代,总面积21万亩,石堰长度近万里,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数百年来该系统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环境友好的耕作技术,确保了在山区恶劣条件下农业的生产发展,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景观。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19)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庆元林—菇共育系统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历史可追溯至十三世纪,数百年来,庆元当地菇农通过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和发展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的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建立了最完整香菇栽培技术演化链,同时也形成了森林、梯田、村落和河流相互协同且结构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景观。


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与油菜生产相关的传统农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油菜生产相关的传统农具》(部分作品),版画,刘庆元,2023年


《与油菜生产相关的传统农具》,“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注:

(上排)水车操手 提篮 禾场拉板 油锅铲 水桶

(中排)水瓢 木掀 蓑衣 撮箕 吊炒耙

(下排)扯沟耙 木斗 杆秤 簸箕 牛轭头和犁扣



油菜花田沉浸式体验装置


电子显微镜下的油菜花瓣,图片来源:摄影周刊


油菜花随风晃动的场景,影像提供:王俊


沙洋油菜花地里的声音,录音:张鑫


油菜花田沉浸式体验装置(影像、声音、气味)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第七章展览现场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第七章展览现场,摄影:张鑫,2023年






—————————————

项目信息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

地点:沙洋油菜博物馆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8日

策展人:左靖

执行策展人:张韵雪

策展小组:冯节 王娜 王彦之 杨希

展览统筹:蒲佳

空间设计:罗宇杰  曹玉涛  王蓓蕾 卢焯健 梁嘉惠

视觉设计:林溪 王宇扬 黄梓哲 苏国人

木刻:刘庆元

插画:冯芷茵 黄莹

声音:张鑫

摄影:李朝晖

配音:赵铭

动画:陈学刚

文字:张韵雪 王彦之 罗宇杰 林溪


影像提供:沙洋县农业农村局 大自然保护协会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农业大学 武汉中油康尼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顾问/油菜博物馆名誉馆长:傅廷栋


专家顾问:官春云 王汉中 李培武

黄凤洪 张椿雨 鲁剑巍 吴江生 周广生 王新发 官梅 顿小玲 李慧 肖钢 熊秋芳


主办: 沙洋县人民政府 湖北农谷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 左靖工作室 振村声(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南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 武汉中油康尼科技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


鸣谢:陈磊 陈小娜 付斌 付东辉 湖南广播电视台 胡文娟 李光佐 刘文扬 李雨航 马仕睿 汪涵 王俊 闫楚 知了青年 周永明 张海江




—————————————

往期回顾

《沙洋油菜博物馆:文化科普与地方设计》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一章:关于油菜》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二章:透过油菜看历史》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三章:朴实而丰产,油菜的一生》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四章:油菜科学研究》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五章:油菜星球》


《“油菜:从全球到地方”展览|第六章: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沙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离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