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思写:非通用语种教师“思变论坛”学习反思

非通用语种教师 科研琅玡榜 2022-12-05

编者按:2021年5月13日-1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邀请徐锦芬教授和张文忠教授做客“名家有约”之”思变论坛“,外国语学院共有109位教师于讲座后撰写并提交了学习心得。我们将在近期连续推出五个系部的系列心得体会,敬请关注!

今天的分享内容来自俄语系教师(含七个非通用语种),总字数约8300字(略有修订)。欢迎全国广大师生在留言区互动留言,趣问秒答!

思维体操训练,逻辑批判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研共同体‘思变’论坛”评课环节之心得

俄语语言文学系  孟宏宏

一、五点收获

有了前面多次讲座的铺垫,目前对学院的讲座和论坛都充满了期待,因为每次都会引发很多启发和思考,带来很多收获。遗憾的是,本次因故请假未能参加,就在请假的那一刻内心都十分纠结,因为这一次的讲座真的是自己很有兴趣也很需要的,特别是对徐锦芬老师的讲座更是如此。

幸好有学院和同事保存的讲座资料,由于时间关系还没有完全消化,目前只听了毛院长分享的评课环节,现将初步的收获总结如下:

虽然没有去现场,但是仅听音频,就有亲临现场的感觉。多位老师参与评课,不仅氛围活跃,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敢于直言,直击要害,一语中的。

1. 情感沟通

教学环节还包含了一些看似不属于教学的细节,比如,教师的眼神、语气、微笑、手势甚至着装等。

在我自己的课堂中我会尽量用具有亲和力的方式来授课,但很多时候或许是源于教学环节一些节点的自然反应,并未在备课环节进行过预设。上课内容的预设还可以把这些似乎是隐形的因素融入进去,而且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其细微之处。听徐锦芬老师讲到为了“牛仔服”导入而穿上多年未穿的牛仔服,让人忍俊不禁,更足见其用心,非常值得学习。

思考:看似不值一提的小细节,其实里面包含了对教学和学生的用心,这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沟通,或者换言之,情感沟通不在于多么宏大的规划,而在于细节处之用心,唯有用心,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幸福感”。

2. 培养能力

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学环节设计中各项活动的安排,这既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培养能力的途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做好活动安排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对接,也就是要明确每一项活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思考:这里最受启发的一点是,可以把活动和能力分出类别来,依次对应,循序渐进。另外,特别注意教师的“代劳”问题,这确实是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很浅显的问题,就像养育孩子一样,放手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学会独立,教学亦然。只不过很多时候自己就莫名地“代劳”了,这一点要好好反思,真正改变。

3.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如何让学生提问,这也是需要方法的,比如教师的引导、同伴互评或者辩论,甚至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利用各个环节,只要能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就可以。

思考:关于提问,这其实是我早就发现的一个问题,感觉学生几乎没有问题,也不会提问,面对这个现象我甚至会有一点点挫败感,因为会觉得我讲的内容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但是我没有深究下去,没有想到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学生没问题”的问题,遇到问题想办法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4. 思政融入

关于课堂融入思政问题,这是个热点问题,但有时会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或者至少只是从教材或者教学内容本身来挖掘思政内容,但这样的方式仍然带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其实更好的方法还是从真实的生活切入,完全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甚至一些不太起眼的小细节即可融入思政。

思考:生活处处有思政,或者说我们不用把思政挂在嘴上,而是要自然融入生活,把生活自然融入课堂,真实、真诚——此中有真意。

5. 教研开展

教学和研究本是一个问题,这一点我们已有共识,但是如何做还是一个问题。其实教学科研本就源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沿着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的路线进行,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同时关注研究动态,这给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开展教学科研的方法。

思考: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能持续深入下去,持续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就会变成一项研究。

二、两点启发

1. 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总结一下听评课的感受,那应该是:教学环节,重在细节,备课环节有预设,活动安排有目的,思政融入须真实,教研开展有方法。而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再用心,就个人而言,我觉得可以从好好写教学反思开始。

2. 思维碰撞火花

除了评课的内容,对于这种评课的方式很有感触,把这种集体听课、评课的方式广泛深入地用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各种争鸣,在争鸣中碰撞思维的火花。非常希望在系部的教学活动中能采用这种形式来互促互进。


收获和困惑

俄语语言文学系 孙大满

一、张文忠教授《依托项目英语教学与创新训练》讲座及观摩课

三点收获:

1. 依托项目的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观摩课上张教授精心设计了项目内容,针对学生设计了评论员、发问员、主持人、报告人、时间监控员、观察员等相应的角色并针对不同的角色设置了相应的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中部分同学因不参与活动而懈怠的不足,受益匪浅。

2. 依托项目的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观摩课上学生的报告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学生对报告的点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老师点评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优点,也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3. 依托项目的教学可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项目教学,教师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报告并做好PPT,这可以帮助学生寻求完成任务的新方法,同时发现新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任务之中。

两点困惑:

1. 学生课前准备需要多少时间?如何保证学生准备课程时既能花费合理时间又能保持兴趣和积极性?

2. 如何将项目与授课内容有机衔接并客观合理地评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二、徐锦芬教授讲座《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教学联动的外语教育改革与实践》

三点收获:

1. 无论教学还是科研都首先要关注国家政策和需求。如教学论文的写作、一流课程的建设、教材编写等教学科研活动都应依托国家政策寻找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研联动的本质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这方面最直接的途径是教学日记、教学对话、听课与观察、问卷调查与访谈等,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思考,养成借鉴理论解决问题的习惯。

3. 要养成阅读文献、追踪学术前沿的习惯,提高查阅文献和文献综述的能力。努力掌握相关文献查阅方法及查阅工具、网址,时刻追踪学科前沿,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并勤奋努力,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两点困惑:

1. 徐教授是如何完美地协调家庭、教研工作和管理工作的?

2. 如何合理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工作并保证成效显著?


张文忠和徐锦芬教授讲座的X+2心得

俄语语言文学系  孙淼

1. 求新

“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组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外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及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组织模式都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围绕某一主题,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分角色展示和讨论,能够激励学生多思、多说、多做,既培养语言能力,又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 求变

外语教学中存在很多值得深耕的研究点,我们在外语教学改革中的思考和实践都是科研的挖掘点,从教学大纲的设置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组织,各个环节都值得研究。

外语教师的实证研究就是要立足于实际的教学需求,以教学工作的问题为导向,先聚焦到具体问题,再思考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按照研究设想(设计)—教学实施—数据收集—理论(方法)分析—反哺教学的思路,同步展开教学与科研,真正做到两者相辅相成。

3. 求实

基于教学实践数据写作实证论文时,要时刻谨记理据意识,研究中所有的重要信息与结论都要有理据的支撑,这种支撑可以是通过某种理论对数据的解释说明,也可以是对数据内容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反驳)。

理据意识的存在正是论文写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要让读者感觉清晰省力,能够带动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思考并认同作者。

两点困惑:

1. 针对零起点的外语学生,初级阶段如何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的外语教学?

2. 针对零起点的外语语法教学,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根据语言点选取有思政内容的例句(一般这种例句对初学者会偏难),还是穿插语言文化知识(往往与所学专题不相关,强行植入可能有生拉硬拽之嫌)?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冯鸿燕

收获:

1. 教学和科研是可以相互滋养的。我坚信在教学上长期深耕,在教研上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成果。

2. 有了利用项目驱动教学和教研的意识。学会如何设计项目,如何管理和指导项目,如何评估学生的进步。项目推动可以发挥老师和学生的无限潜力,这里确实大有可为。

3. 教学不能因循守旧,只要对教学有益的任何新尝试都可以去做。坚持写教学日记,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深刻的教学反思,凝练升华就是教学创新。

4. 深感积极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多做深入的课堂教学反思,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幸福感,应该是老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5. 教师本人应该做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对生活、教学、科研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有实干落地的踏实精神,这三个方面不是顾此失彼,而应该是相得益彰。

困惑:

1. 当教学和科研状态处于低谷时,如何能够尽快调整状态从而走出低谷期?

2. 当自己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时,如何为基础教研尽快找到最新的理论依据?


“名家有约”系列活动心得

俄语语言文学系  李小华

上周院里请来了张文忠与徐锦芬两位教授给教师做讲座,我虽非英语教师,但收获颇丰。

首先是“在场感”太重要了。以前听过两位教授的云端讲座,包括前段时间来讲学的王铭玉教授,通过网络听讲座,给人以“平平无奇”之感。但是现场一接触,才真切感受到教授们的无穷魅力。这让我对教育这件事重新审视起来,近年来网络信息化教学一直是大热的方向,加上疫情的影响,在线教学成为了新的趋势,这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一线教师不停下前行的脚步,我们的面对面线下教学依然不可取代。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师生之间能够互相感知是教育起作用的重要先决条件。

其次,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教授们分享的几点经验,很触动我。

1. 学者的定义是永远的学习者。我们的工作是教师育人,我们的行业是教育行业。所以首先应该是从自身做起,保持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

2. 科研是最好的教学。我们有时会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觉得教学占据了科研的时间,亦或相反。但是从教授们的经历来看,两者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热爱教学,但是科研基础薄弱,要进一步促进教学,就应该从科研入手,而不是将之视为障碍。

3. 写作让人精确,学术写作尤甚,它让人有逻辑。精确性和逻辑的培养其实不仅仅对于工作、科研、教学有益,对于梳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也很有帮助。教授们传授的一些写作要点,对于我们进行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最后,特别感谢院里花大力气组织这些活动,真的受益匪浅。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姜训禄

五点收获:

1. 俄语教学和英语有相通之处,但因为学生为零起点,一些方法并不适合俄语教学,我想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满足零起点需求;

2.张文忠老师第二次讲座中的一个词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词是“读者友善”,即写读者能看得懂的文章,所以,写文章过程中一直被我忽视的术语界定恰恰具备这个功能;

3. 徐锦芬老师讲座中提到的使“研究过程系统化”正是我们青年教师所缺乏的,大家往往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那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之间没有系统联系;

4. 张文忠老师说的学、研、秀三合一的学习方式中的秀是我个人目前教学工作中所缺乏的,以后应加强训练;

5. 视教学和科研为统一整体是保证教研联动的指导思想。这对于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是较难做到的,但又是必须要实现的。

两点困惑:

1. 俄语专业学生为零起点,本科阶段学的大多为基础语言课,前两年的大学体验与初中无异,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对大学的怀疑,尽管大三大四有人文课程、石油课程,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整体感觉改观不大,怎么破解这种情况?

2. 俄语专业基础课程学字母、语法的时候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赵小华

收获:

1. 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对学生存在掌握难度的知识点,要着重进行讲解和练习,及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教师要有亲和力,多与学生对话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3. 设置问题时,不仅要设置事实性、理解性问题,更要有开放性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困惑:

1. 如何将英语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如个性化项目学习,积极应用于俄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俄语专业学生大部分为零起点学生,即使到高年级阶段,其语言水平和能力还相对较弱。面对这种学情,如何来开展个性化项目学习?

2. 对于俄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班级,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兼顾全局,即能让学差生听懂,又能让学优生“吃饱”?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赵慧

通过聆听张文忠教授的报告及观摩其实际课堂,得到以下

收获:

1. 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做,对学生有充分的信心。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学生会分工合作、收集资料、阅读文献、撰写报告、进行演讲,从而实现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外语学习目标。

2. 做好学生的指导者

在项目式教学法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项目,既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要注重项目主题的应用性、时效性等,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做好点评者,既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点评,也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小组分工合作的情况。

困惑:

1.依托项目的语言学习方法,是否适合于零起点的公选课语言学习者?如果可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在语言学习和项目进行中达到平衡?

2.课堂上,当某一小组进行展示时,如何调动其他小组的积极性?在其他组进行项目展示的时候,已完成展示的一些小组同学存在开小差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是否应考虑加入小组互评或其他能让全员参与的方法?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范靓

收获:

1. 教学、科研、家庭兼顾不易,但要学会巧用方法,也可相互促进,达到平衡。

2. 学术需要量的积累,扎实的科研一定是建立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国家最新政策等各种信息收集、梳理、思考、创新之上的,学术不是空中楼阁,应满足国家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3. 教学需要用心,也需要信念,站稳讲台,既要有天赋,也要后天努力。多听、多看、多思考,并要不停打磨才可出成效。

困惑:

1. 课程性质不同,语言起点不同,因课而异的教学方法如何创新?项目教学法是否适用于零起点的、人数较多的公选课?有待进一步验证。

2. 后面能否邀请不同语种、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进行讲座?

 

徐锦芬及张文忠教授讲座感想

俄语语言文学系  孙锦

收获:

1. 通过听取张文忠教授的《依托项目英语教学与创新训练》这一讲座,对项目教学法产生了兴趣,不管是针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抑或是分析技能,项目教学法都带有比较强的指向性。而项目的设计和整合需要做好规划和组织,这正是老师所要扮演好的角色。

2. 徐锦芬教授关于高校学术英语的讲座针对性比较强,与本专业的关联性不大,但是徐教授的乐观、不抱怨的人生理念倒是让人心生欢喜,特别是她所倡导的为学问而学问的奋发向上的学术精神让人钦佩,也十分值得我学习。

困惑:

1. 在一个多人班级中,作为教师当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可能是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是方法上面的。但是在对张文忠教授的课堂进行观摩的过程中,会发觉每一个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付出和工作量差距极大,而且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会出现部分学生置身事外的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另外,对于项目完成的评分标准是否太过主观?

2. 徐教授的讲座当中有几个点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比如教材建设、教学反思。但目前来说,听了几场讲座之后,个人感觉是专家们基本上都是在做某个方面的宏观介绍,授人以鱼者多而渔者少,不知是否可以多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方面的介绍呢?比如教材建设的方式方法,教学反思的具体途径等等。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代霄彦

收获:

1. 要成事,得肯干。不可急功近利,不可贪吃求快。

2. 科研态度必须严谨,需要真实可信的数据。

3. 论文写作需要千锤百炼,但首先要大量阅读文献,从中提取精华,不可信手拈来。

4. 作为教师,教学是首要任务。思政与专业结合,不可刻意牵强。专业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内容和目的应该明确。涉及到教学设计这方面,如果同系列的教师能够联合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5. 教材深挖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内容。俄语教材目前特别缺乏,也特别受国家重视。各大出版社都在征集好的教材编写项目。其中包括“区域学”、“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塔吉克斯坦国家志”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编写课题。

困惑:

1. 俄语话语研究的领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在教学中积累数据,进行教学实验,但是大数据储存、管理和建数据库的设备及技术等工作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那么该如何推进?

2. 俄语教材研究是个很有必要的课题。但是没有项目经费,购买国内外教材的渠道和经济配备都是问题,该如何解决?

3. 俄语专业如果不改变和改善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不加强教师俄语专业技能和授课技术,不将俄语、英语和能源、法律等专业结合,推进学术俄语、专业俄语,或者推进区域研究,将无法改善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是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这些问题都是无法推进的。


守望初心,锲而不舍

俄语语言文学系  赵云

听徐锦芬老师和张文忠老师的讲座,学到了很多,比如,徐老师提供了很多可做科研的方向和参考书,张文忠老师从编辑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易错点,并给出正确的写作规范。

印象最深刻的是徐老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回忆起孩子小的时候,她说,她的女儿形容她就像一座雕像,永远坐在电脑前,有时忙起来,会忘记给孩子做饭。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了想法就会付之行动,全身心投入。亲人的劝阻、同事的妒忌、朋友的拖后腿,全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也这正是这种守望初心,锲而不舍,成就了她今天高水平论文累积150多篇的发文量。

反思自己,欠缺的正是这种行动力和执行力,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了。俄语中有句谚语:Лучше поздно, чем никогда(迟做总比不做好)。从现在开始,摆正心态,勤于笔耕,并养成求实严谨的学风,找回自我,回归初心,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目标走下去,这是我从徐老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听完讲座,需要消化、整理和实践。目前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软件技术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二是理论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写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最后,每天忙于各种事情,觉得时间不够用。

 


5月17日张文忠教授观摩课

俄语语言文学系  周瑞平 

收获:

1.  整堂课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角,老师是评价者,策划者。每个学生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反应能力等等。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既有意见,又有建议,让学生看到不足的同时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2. 张老师的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以老师讲解,学生听为主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通过课堂展示、答辩、评价等环节,锻炼了英语的表达能力。正如张老师的课堂口号:We do, we show, we grow。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自我成长,又可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实现生生相长。

3. 张老师的课堂是全英语课堂。所有环节都是英文表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反思:
我打算借鉴张老师的授课方式,在自己的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辨能力等。

 

徐锦芬、张文忠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俄语语言文学系  林超

收获:

1. 生活和工作相辅相成,二者完全可以兼顾。

2. 教学工作中的“以学生为主”不是一句空谈,需要师生共同协作,合作完成。教师引导并实施翻转,认真备课堂;学生实现有效翻转,认真备课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非重科研轻教学。应该从教学中积累科研素材,以科研促教学。

4. 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要系统化。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同时深入挖掘,从而形成研究体系。

5. 要有大局意识,看待问题(学术和科研)要有高度,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课程,不要局限于讲台,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以有效指导教学和科研。

困惑:

1.俄语专业学生均为零起点,同时俄语本身难度高,基础语法知识枯燥,加之学生面对诸多诱惑,似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专业学习,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厌学甚至放弃,是学生之错,教师之惰,俄语之过,还是学校繁杂的第二课堂之罪?

2. 俄语基础阶段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兼顾传授知识与实践应用,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

学贵心悟:学术英语系教师“思变论坛”学习反思

石大外院英语系教师“思变论坛”学习反思集锦

图文视频教你如何科学控糖:与33%的人有关!

必须熬夜又想保命?专家给你“熬夜补救方案”,不妨一试!

妙图趣解:想象版论文答辩和真实版论文答辩,要不要这么真实?

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揭示了影响学业成绩的9大要素

人物图像的视觉修辞:试一试您的学术眼力和凝炼功底

望闻问切,聚焦就业 | 石大外院“院长见面会”难题巧解妙答

毛浩然教授全校研究生开学典礼致辞:五加二,白加黑

2020年毛浩然院长新生致辞: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尝试欢乐答疑,怼死强词夺理:你能否一招制敌又不失得体


部分插图来源:小林漫画。如有收获,请点“”和“在看”,欢迎转发和申请转载,与更多人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