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融结合与金融科技】企业产融结合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国网能源院 中国电力 2023-07-06


编者按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科技,是当前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以如火如荼之势对传统金融的业态进行深刻改造,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围绕央企产融结合、金融科技等领域政策、趋势、技术、案例及解决方案开展研究。本专栏将围绕集团产融协同发展关键问题,从理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产融协同实践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实体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存在风险的集聚和放大问题,按照传递方向,产融结合风险的传导路径总体上分为三类,即产业单位风险向金融业的传递、金融业风险向产业单位的传递、风险的交叉相互传递,企业应加强对产融结合风险的认识,保障企业整体运营稳健、有序。


企业产融结合风险传导路径研究

执笔人:尚晓贺、邓欣晨

国网能源院

财会与审计研究所


      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多元化经营策略,通过设立、控股或参股金融机构的方式,布局银行、保险、证券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多种金融业务领域。这些非金融企业涉及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多种类型,产融结合的典型模式是设立金融控股平台、获取多种金融牌照。企业实施产融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协同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拓展盈利来源,同时也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帮助企业做强做大。金融业是高风险和高波动性行业,虽然产融结合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存在偏离主业产业、“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运营风险。因此,在推进产融结合过程中,企业应加强对产融结合风险的认识,保障主业产业和金融业稳健、有序地运行。

      企业产融结合中的主体包括产业单位、金融单位,因此,按照传递方向,产融结合风险的传导路径总体上分为三类,即产业单位风险向金融业的传递、金融业风险向产业单位的传递、风险的交叉相互传递。

图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风险传导总体路径

1

产业单位风险向金融业的传递

      企业集团通过布局产业和金融业务,在其集团内部形成一个内部资本市场体系,产业单位为金融单位提供了资金支持,产业单位也成为金融单位的主要客户资源。产业单位的经营效益和现金流状况会对内部金融单位形成制约,因此,产业单位的经营风险和现金流风险也会传导至金融单位。产业单位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过度投资、内部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行业及市场环境变化导致企业经营受损的风险,产业单位一旦在经营方面发生问题,就会影响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从而难以偿付内部金融单位的债务,金融单位的流动性风险就会上升。过度投资风险是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过程中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和业务布局,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导致投资风险上升和资金周转压力,并造成内部金融单位的流动性紧张和资金链断裂。内部控制风险主要是企业通过内部决策和管理手段强行将金融资源配给到产业单位,特别是在一些主业比较突出的集团,主业单位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不合理地占用金融资源和服务,影响金融单位独立经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加了金融单位自身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内部主要体现为产业单位的违约风险,如债务到期不偿付、资不抵债等,由于是内部交易,违约发生后通常不诉诸法律程序,而是依赖于内部协调,金融单位的损失往往并未得到完全弥补。抵押风险主要体现为产业单位以其自由资产进行过度抵押或担保,向内部金融单位套取资金,一旦抵押物价值减少,就可能引起资金链的断裂。合规风险主要是产业单位并未按照相关的监管政策、规章制度及合同承诺,出现违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而遭受行政监管部门处罚、接受刑事追究的风险,并波及到相关金融单位,造成金融单位出现一定的损失。

2

金融业风险向产业单位的传递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高风险的行业,在产融结合中,很多产业集团为了片面追求金融行业的高收益而忽略了金融行业的高风险,导致企业整体出现脱实向虚、经营风险上升的局面。金融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金融市场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管控风险及监管风险等。金融市场风险主要是指金融市场上基础资产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对金融单位造成资产或收益受损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债券和期货等资产价格指标的波动,极端条件下的金融危机通常也会造实体经济危机的发生。投资风险在产融型企业中主要体现为,金融单位利用产业单位内部资金进行金融投资,由于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高风险性,可能导致产业单位资金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客观的金融市场风险,也包括主观的投资策略失误或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流动性风险是金融单位难以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由于企业内部金融单位通常服务于单一的集团客户,在业务渠道、交易频率和交易能力上与外部市场化金融单位差距较大,容易出现风险的过分集中,短期内较难以合理的成本从金融市场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从而给产业单位造成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其实就是债务放大风险,企业在产融结合过程中容易利用金融单位的信用创造和融资功能放大能力,提高自身的负债水平,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杠杆,形成较大的财务风险。管控风险是企业集团对于金融单为难以进行有效的、科学的管控而产生的管理方面的风险。金融业是相对市场化、相对专业的行业领域,业集团在产融结合管控方面,往往由于主业产业的实力雄厚,可能将对产业的管理模式套用到金融单位上,导致金融单位的体制机制难以与金融行业接轨,人才和激励机制匮乏,金融单位的发展能力不足,经营风险上升,最终影响企业集团整体的投资效益。监管风险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难以实现对产融结合下的混业经营领域形成有效的、专业的、全方位的监管,容易形成监管真空,造成金融机构脱实向虚、金融产品层层嵌套的风险隐患。

3

风险的交叉相互传递

      产业单位与金融单位之间的风险往往并不是单向的、一层不变的,在严重的情况下,产业风险和金融风险会出现交叉传递甚至恶性循环。从关联交易角度,在企业集团内部,产业单位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资金往来、抵押担保、共同投资以及基于避税和逃避监管为目的的利润相互转移等行为,由于这些行为发生在企业内部,并未受到市场交易机制的约束,且属于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容易发生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甚至非法融资行为,产业单位和金融单位之间成为投机套利、相互的工具,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暴露,都有可能诱发整个业务链条的断裂,给企业集团造成较大的损失。从股权关系角度,产融结合型企业的股权关系通常较为复杂,集团、产业单位、金融单位之间相互持股、交叉持股、循环持股,导致企业资产虚增甚至形成资产价格泡沫,夸大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扭曲了公司的正常估值,极易受到外部冲击的挤压,造成资产的贬值和企业的连锁危机,使企业集团陷入金融业风险和实业风险交叉传递的恶性循环。另外,交叉持股还会增加各个单位公司治理的难度,容易滋生内幕交易或关联交易,加重企业的风险负担。



专家介绍


尚晓贺,金融学博士,国网能源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经济师,主要从事企业融资管理、产融结合、金融创新及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承担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和管理咨询项目10余项,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软科学奖、国网能源院科技进步奖等。

邓欣晨,金融学硕士,国网能源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师,主要从事集团资金管理、央企产融结合、金融创新及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和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和管理咨询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创新奖、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软科学奖、管理创新奖、国网能源院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并发表多篇期刊论文。

团队简介国网能源院财会与审计研究所(以下简称财审所)成立于2009年10月,主要负责能源电力价格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和监管研究、企业财务与会计管理研究、资本运营管理机制研究、金融发展研究等。财审所积极推动开放、共享的研究交流活动,先后与英国监管机构OFGEM、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英国巴斯大学、剑桥大学、国家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和专家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财审所下设财会与审计研究室、电力与能源价格研究室、金融研究室,现有员工29名,专业覆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经济、财务、金融、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平均年龄35岁,其中博士19人,具有高级职称16人,公司领军专家人才1人,专家人才2人,是一只新老结合、富有朝气、勇于创新的团队。财审所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其中,中国电力科学奖技术奖及电力创新奖10项、能源创新奖3项、薛暮桥价格研究奖5项、国网公司科技进步奖24项等;发表内参专报近百篇,获得公司领导肯定;研究团队曾获得“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先锋党支部”、“国网能源院先进党支部”、“课题攻关党员先锋团队”等称号。




 往期回顾 


【“管资本”下的混改与资本运营】企业资产证券化率的逻辑分析

【管制电价理论与实务】基于需求价格弹性的电价交叉补贴理论问题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前沿】国有集团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前沿】全面预算标准成本的应用研究——以输电企业为例

【企业财务管理前沿】构建以管资本为导向的新型国有资本监督考核体系

【电力市场价格】美国加州用户侧储能激励政策及启示

【管制电价理论与实务】自备电厂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及问题分析

【管制电价理论与实务】我国特高压电网的输电价调整及其特点

【电力市场价格】新加坡电力零售市场的开放及用户价格


编辑:杨彪

审核:许晓艳

声明

根据国家版权局最新规定,纸媒、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转载、摘编《中国电力》编辑部的作品,转载时要包含本微信号名称、二维码等关键信息,在文首注明《中国电力》原创。个人请按本微信原文转发、分享。欢迎大家转载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电话:   010-66603802(编辑)                      010-66603801(发行)                      010-66603587(传真)        邮    箱:  zgdl@sgeri.sgcc.com.cn        网    址:www.chinapower.org


     官方微信号:ELECTRIC-POWER

        主办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