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鸣:《南京条约》的签订,就是走个过场

张鸣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南京条约的悲喜两面

文:张鸣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全权大臣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


让后来的史学家恨恨不已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在中国方面而言,就是一个走过场。 


当初之所以禁烟,是因为鸦片贸易,已经损害了朝廷的货币体系,皇帝在意这个,要消除这个麻烦。但没想到,惹出更大的麻烦。碍于脸面,不得已调动大军,想要消灭挑衅者,结果却是脸丢得更多,而且兵折了,钱也没了。所以,只要对方肯罢兵回国,要求什么,就会给什么。免得丢更多的脸。


谈判的事儿做得足够机密,丢了的面子,也还有破布可以遮挡。其实,《南京条约》的签订,漫说天朝的百姓不知,就是众多的士绅也不知。除了被战争扰害的地方,整个天朝,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谈判过程过于顺利,主事的英国人超额完成使命,乐不可支,觉得有必要回礼。在南京条约的签订仪式上,中国大员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仪仗队、鸣礼炮,让清朝大员备受惊吓。不过英国人的甜樱桃酒和白兰地,对清朝官员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人喝了不少,醉醺醺的。



直接负有跟西方交涉之责的耆英和伊里布,对于西方是雾里看花,连收集资料了解西方的概况都没有做。当年的中国两广、福建一带,出国谋生的人很多,了解西方的商人和士人,也不是一个两个,但是,没有人想到找他们打探一下情报。


一个如此重大的条约签下来,小半个身子,已经被人拖进西方的世界,条约本身也是按照西方世界的规矩签的。但他们对于国际惯例、国际法、商务惯例,仍一无所知,对主权也完全没有概念。


眼前的交涉,对于皇帝和耆英们,无非是火烧眉毛顾眼前,先把眼前的瘟神送走,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尽管《南京条约》让中国开了大门,但清朝当局并没有履行条约义务的那份心思。他们不明白主权是什么意思,连条约在国际法上的意义,也同样不明了。只要有一天有这个能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让条约见鬼去。只是,他们不是为了捍卫中国主权,而是挽回皇帝的脸面。 



无疑,《南京条约》是个悲剧,一场战争,耗时两年,中国付出了成万的生命代价,老百姓的负担因此而加重。天朝上国,被打得体面无存。清政府上下,对洋人的嫉恨由此种下。然而,毕竟是这个条约,让封闭的中国开了一扇门。从此之后,中国被一点点拖入西方的世界,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用日本人的话来说,开国了。开国是个喜事,但在中国当时,却是以丧事的形式到来的。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与近代史,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无法绕开:


“成事,则皇帝英明;毁事,则大臣背锅”的叙述模式如何内化于著史者的自觉?“妥协→投降→卖国”的“奸臣模式”是如何成为一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们的基础命题?历史又是如何在这种命题中转化为宣传的?为什么真实的战况到开战一年多以后道光皇帝依然蒙在鼓里,胡乱发出前后矛盾的作战指令?翻译因素在鸦片战争的外交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为什么众多主权被轻易出让而侵略者和满清政府却各得其所欢庆成功?


真实的林则徐、琦善又是什么样子?琦善并非真的卖国,林则徐也并没有那么英勇神武,历史太过于丰富,不应该简单地用忠诚和奸臣来简单的区分。


简单疯狂的归因方式让天朝继续盲目自信无法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该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


前者从道德层面的出发,结论是肯定的,后者从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与政治家家的区别正在于此。


近代史中有太多太多的谜团与误解,有待揭开、澄清,如书友所言,读罢此书,“重塑史观”。


张鸣:茅海建刚写出《天朝的崩溃》,海内震动。据说,不仅某些学界元老大感不快,连有关单位也表示关注,众口一词,说他为汉奸翻案。其实呢,这本研究鸦片战争的著作,无非讲了几句大实话,而且句句都有档案的根据


易中天:我读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一书,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这场“鸦片的战争”中,谎言成了麻痹和麻醉清廷君臣的一剂鸦片


罗志田:《天朝的崩溃》具有在今日已很难见到的坚实的史实考订基础。在能够预见到的时间内,中外鸦片战争的研究者都不能绕过该书


一位书友的读后评价:



该书至今已重印近20次,本书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


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作者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 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


真正的守成应该是真正的去开阔创新,而不是遵照前面的东西。为此,诚荐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与近代史,好书难得,值得珍藏。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键选购唐德刚“晚清两部曲”,含独家书)。

本文选自《开国之惑》,张鸣/著,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2016年6月第1版,文章标题为编者所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一本“为汉奸翻案”的奇书,海内震动

许纪霖:王朝气数将尽,他能力挽狂澜吗?

古代王朝衰亡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土崩,一种是瓦解

为什么中国古代制度遭遇现代文明会“水土不服”?

杨奎松: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左右历史?

雷颐:天朝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

“叫魂”:乾隆盛世下的群体疯狂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茅海建:清末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茅海建:清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茅海建:“纯情”的归宿

张鸣:为什么总是有理的让着没理的?

张鸣:不会说话就别说

张鸣:文化,才是民族融合的决定性因素

张鸣:大师真没有,妄人多的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