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2024-02-02




难忘第一口油鸡枞


作者:崔玉宝

   国庆假期,云南中医学院老同学刘志勤夫妇携小外孙来上海玩迪士尼,千里迢迢带了鲜鸡枞和干巴菌送我们。鲜鸡枞和干巴菌都是乘飞机来上海前当天买的,近闻,特殊的菌香混和着红土地的泥香扑鼻而来。


   云南多菌类山珍,除了鸡枞菌、干巴菌,各种食用菌数不胜数,诸如大红菌、奶浆菌、牛肝菌、松茸菌等等,很多在云南当知青时都品尝过。由此,现在每每回云南,只要是出菌的季节,同学、战友、朋友都会用各种菌子来招待。

当然,于我而言,在各种菌子中,最钟情的是鸡枞菌,常常勾起第一次吃油鸡枞的美好回忆。


   74年3、4月份,学校组织学生毕业实践,我和几位同学去了一平浪盐矿职工医院期间,有一段时间让我去镇上的一个诊所,跟一位名叫高和的老中医抄方学习。

   高和50多岁高高的个子,身子也很壮实,医术在当地颇有些影响。我除了抄方学习,还和他共进午餐。


   正处文革期间,物资匮乏,食物也一样,鸡鸭鱼肉都很稀罕。老高和作为名老中医,时有病人为了感激送些好吃的。老高和不分彼此,让我一起共享,打打牙祭。所以,跟着老高和也吃过一些好东西。但是,印象最深的,至今难忘的,却是吃老高和的油鸡枞。



   那时只有22、3岁,在农场的两年多时间里,吃老职工的豆豉多,读书期间,作为穷学生,在昆明又无亲无眷,此前不知油鸡枞为何物。所以,午餐时,当老高和拿出装在瓶子里的油鸡枞让我佐餐,就感到很新鲜,吃在嘴里,则又讶异于世上能有如此美味佳肴。油鸡枞嚼起来既有韧性,又满嘴留香,其味之鲜美,胜过鸡鸭鱼肉,难于详表。以后午餐时顿顿都有油鸡枞,渐渐的竟吃上了瘾。

   鸡枞,真菌类植物,又叫鸡枞蕈、鸡菌、鸡堫、鸡宗、鸡肉丝菇、伞把菌、鸡枞菌、鸡脚麟菇、蚁枞、伞把菇等,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古人有文:"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枞。"所以,7、8月份,雨季时节,每遇下雨,鸡枞就会从土里钻出来。鸡枞大多为窝鸡枞,亦即一发现就是一大窝的那种,运气好时一窝可拾得上百斤。


 

   鸡枞煮汤,鲜甜无与伦比,赛过鸡汤。古人亦曾赞誉:“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之所以味美,自然与其含有成份有关。鸡枞不仅含有钙、镁、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灰分、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仅氨基酸含量就多达16种。

食用鲜鸡枞有季节性,所谓“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要吃须等来年。而油鸡枞则可常常享用。故而,云南人多会在当季买了鲜鸡枞,自制油鸡枞。


   油鸡枞的做法也简单,用鲜鸡枞1公斤,干辣椒50克、花椒10克、八角30克、菜油500克,先将鸡枞削去泥土,清洗干净,顺杆斜刀切片,晾干水分;干辣椒切为小段备用。将炒锅用旺火烧热,注入菜油,烧至起青烟,放入葱头两个炝锅,去菜油味;然后放入花椒、干辣椒、八角微炸;再放入鸡枞,在小火上炸至鸡枞水分收干,黄而不脆起锅,放入瓷坛内贮藏。若需要,花椒、干辣椒、八角炸后可捞出,再放鸡枞炸干。


  油鸡枞不但可以作为佐酒下面过饭的菜点,其味甜、香、麻、辣具备,又是很好的调料,被称为滇中珍品。


   我68年去版纳橄榄坝农场当知青,79年返城,以后也常回云南,数十年间,吃过的鸡枞菌很多。昆明的朋友也时会带油鸡枞过来。不知是现在好吃的东西太多,嘴刁了,亦或环境有变,品质异化,一直觉得,在老高和那里平生第一次吃的油鸡枞是最好吃的,至今念念不忘。



(来源:cuiyubao美篇)


作者简介


崔玉宝,1968年12月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长期在农场医院工作。1979年3月返城回沪,先后在黄浦区团委、黄浦区卫生局、黄浦区中心医院、黄浦区委党校,以及市委组织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任职,直至2012年退休。知青一场,与云南、版纳、橄榄坝结下了毕生的情怀,念之、系之、忆之、记之,不负曾经的付出,充实如今的韶华。

作品荐读



知青时代的大塘往事(崔玉宝)
解析知青大返城的若干动因(崔玉宝)
粉色的浪漫记忆 (崔玉宝)
美丽的西双版纳,曾经有我一个家(崔玉宝)
打火机的旧时情结(崔玉宝)
悼知青战友(崔玉宝)
也说“知青精神”(崔玉宝)
留守知青"颜木头"回沪记(崔玉宝)




本文 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难忘第一口油鸡枞(崔玉宝)

作者:崔玉宝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