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十四、小葱炒鸡蛋​(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2024-02-02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



作者:吕其龙


前言


         前段时间,参加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上海知青49周年聚会。


        大家聊了很多当年在大南溪十营的生活经历,由此打开了我尘封在心底,渐已淡忘了的记忆大门。


        回首往事,各种艰辛与快乐的生活情景,就仿佛是发生在昨天。如同影片一样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说来真是感慨万千。由于本人故事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


        下面我把我所经历过的,其中一些生活小事和小片断,以口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下来,与各位知青朋友们分享回忆。



                                 十四、小葱炒鸡蛋


      对于人间美好事物及美味佳肴的追求与向往,是人类的本能之一。离开云南边疆四十多年。其间,由于人体味蕾与身俱来的强大记忆功能,使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小事的触动。不经意间,往往会将深藏在内心深处,过去所经历过的一些人与事,自然而然地跳进了脑海里,浮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如每每看到餐桌上一盘很寻常的小葱炒鸡蛋,我的眼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张张云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父老乡亲,淳朴憨厚的脸庞。满面笑容地对我述说着昨日的故事。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星期六中午,我同本连的重庆知青,连队文书袁靖平及肖班长。(由于肖班长离开本连时间较早,所以具体叫什么名字给忘了。)穿着背心带着草帽,每人牵了一匹备有马鞍,两边各挂着一个背篓的俊马。 从连队出发,过河爬上了连队对面的大山,到一个从未去过,路途非常遥远的山寨作客。


       此行的起因,是前段时间,大山深处有个老乡家的水牛得了一种怪病,当地无法医治。打听到下面兵团里有兽医,就牵了牛找上门来。当时肖班长已调到营部对面的养猪场学兽医,同他的老师一起,热情的接待了他。免费提供吃住,并用一种特殊中草药的治疗方法,没用多长时间,大概也就半个月吧,很快就把牛病治好了。老乡出于感激,便邀请他和他的老师去他家作客,因老师要回昆明探親,没有时间去。于是肖班长就请我和袁靖平俩人 代替老师,陪同他一起去山寨作客。


       当时我俩听说有这等好事非常高兴,欣然接受。各自带了点很受山寨欢迎的日用小礼品,如肥皂、灯泡、灭跳蚤用的特效药(六六六粉),以及少量给小孩吃的上海产大白兔奶糖等等。老乡告知上面的气候非常冷,定要多带些衣物。我就把现有最厚的衣服,军便服、球衣、球裤都带上,很快就上了路。


       在原始密林里,爬了几个小时非常陡峭难走的山路,很多地方几乎没有路,完全凭直觉摸着走。眼看天就要黑了,看到前方正巧有一个苗族寨子,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了寨子,打算在此找一户人家住下,顺便问问路,过一晚明天早上再走。一进寨子,一位上了年纪的苗族老乡便迎了上来,问了几句常规的问题,无非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他知道我们的情况后,立即热情地表示,欢迎我们到他家去住宿,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便跟随他进了他的家里。他让我们将马鞍卸下坐到家里休息,随后便将马匹牵到马棚给马喂料。我们看了看他家里的竹水筒,(苗族老乡盛水的容器都是很粗近两米高的竹筒)一看有几根是空的,于是我们就像自家人一样,一人抱着一根竹筒,去水源处将水注满,抱了回来。他的家人赶紧烧火做饭,我们就跟老乡坐在门口,吸着水烟筒聊天,摆龙门阵。其间老乡告诉我们,他们寨子从来没有城市里的知青到访过他们苗寨,我们的到来,是与他们寨子有缘分,所以非常的高兴。对我们所谈有关城市里的情况,感到非常的新鲜与好奇,并表示今后如有机会定去城市里看看等等,大家互相交流得其乐融融。


        很快,一桌苗家特有的家常饭菜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桌上除了苞谷、大米、荞麦三合一混合蒸饭。加上一盘咸菜、蘸水和一大脸盆,盛有块状南瓜与南瓜藤、南瓜花煮在一起的南瓜汤。老乡还特地开了一听猪肉罐头烧茄子,并很客气地说:“今天时间太晚了,所以没有杀鸡招待你们,请你们谅解!希望你们以后有时间再来我家做客”。看着眼前的饭菜,听着老乡发自内心的热情话语,我们的心里一阵阵地激动。多么纯朴的老乡啊……想想一小时前,我们还是素不相识的过路客,仅仅通过初步的相互交流,这么快就巳将我们当做親人相待,热情款待我们,这也就是缘分吧。饭后,老乡按排我们叁人睡在存放粮食的楼上木地板上,安稳地休息了一晩上。

        清晨,我们将昨天的晚饭,按照兵团规定的外出就餐,毎人半斤粮票叁毛钱的指标,结给了苗族老,乡,但他死活也不肯收取。无奈之下只能搬出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的约束,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得违反条令,如有违反必将按照违纪处理,回去要受到处罚。听我们这么一说,老乡这才把钱、粮票收了下去。随后我们与老乡挥手告别,继续向着目的地进发。


        一路上,山势险峻陡峭,海拔越来越高。我们所在的连队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现在的海拔已达到了一千多米高度,温度巳经有了明显的下降,我们的身上纷纷添加了衣服。象征着热带雨林的阔叶混交林,以及芭蕉树、香蕉树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针叶林木。


        途经一个小寨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景像,寨子的边上有一处竹瓦引流的下方坡地,当地老乡在竹瓦漏水的地方,用泥土拦起一条不大的小水坝。最深处估计也只有近50厘米左右,整个水面积大约只有100平米左右,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水池吧。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菜叶,估计当地人在里面洗菜留下的。我们从水池边上经过,只见十几条很粗大的青鱼,毎条约有十几斤重,头部沉浸在水中,但尾巴和背脊搁在斜坡上,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我们的到来惊动了它们,纷纷向略微深的水底游去,将整个小水池水瞬间给搅混了。当时我们觉得此景甚是怪异,按理说水深才能养得了大魚,在这么小又浅的水池里怎么能生活着这么多,又这么大的青鱼,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行走的山间小道也开始越来越难走,有些小路就是一条下雨时冲出来一条小山沟,沟里都是些水流冲刷下来的碎石块。坡度还非常的陡峭,此时我们只得一人在前拉着缰绳,拼命将马往上拉,后面的人用手顶着马屁股用力往上推。马蹄用力踩着花岗岩石板,打滑时冒出了许多的火花。有时马用力过猛,会有马屁夹杂着马粪掉在后面人的头上,真是哭笑不得。下山时又不得不拼命拉住马尾,防止它滚下山去。一路上真是战战兢兢,行走得艰难而又危险。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中午,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目的地途中,唯一的一个小镇,名曰“古林箐”。此镇只有一条街道,我们原打算找个地方好好休息一下,吃了午饭再继续赶路,顺便再问一下,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我们正在街道中心慢慢走时,一眼看到前面靠街边有一户人家,门口两边有两排直径约40厘米很粗的圆木,可以坐下来休息,就牵着马走过去。没想到刚到门口,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从衣着外貌上看,像是壮族,年纪约大我二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手里端着一个很大的圆形竹扁,里面装满了通红的辣椒。见到我们很和气地与我们打招呼说:“小伙子!你们好啊,过来家门口坐坐。”于是我就用半生不熟的云南当地话说:“你好!我们正想来你们家门口坐坐的捏,谢谢你噶!”这时见他将竹扁放在门口地上,过来把我们的三匹马带到屋后的马廊里喂起了马料 。当时我们感到非常地惊奇,我们遇到的这些老乡,原来都是素不相识,见面几句话就会把马牵去喂马料,如同家人一般,真是令人感动。

  


和战友合影的老照片


   当壮族老乡牵着三匹马走后,我们三人反正坐着没事,顺便把地上竹扁里的辣椒进行了挑拣。老乡回来一看,见我们在帮他拣辣椒,忙说:“这事不用你门做,你们尽管休息“。我说:“没关系,我们反正两手空着,大家一起拣速度也好快点。”于是大家围着辣椒一起边拣边聊了起来。首先,如同昨天苗族老乡一样,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都如同昨天一样作了明确的答复。由于深处大山,老乡他也从未见过外来的知青,所以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很新鲜,大家互相聊得非常的愉快。交谈之中,还为我们所要去的目的地,提供了一条近道,为我们省下了不少的时间,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打算告别老乡,去找饭店就餐后继续赶路。老乡听说我们要去饭店,连忘说:今天我们有缘份,别去饭店了,就在我家随便用点便饭,反正饭菜都是现成的,保证够你们吃。”在老乡的一在坚持下,我们盛情难却,于是就打消了去饭店的念头留了下来。我们进到屋里坐下后,老乡说今天很高兴,再为我们添加一个小葱炒鸡蛋,随后就进入了伙房做菜。很快,炒蛋就做好了。当炒蛋端上餐桌时,一股浓浓的,从未闻到过,很特别的香味,顿时充满了整个屋子,令我们食欲大增,纷纷情不自禁地拿上筷子,只等老乡一声招呼便吃了起来。说来也怪,平时我们小葱炒鸡蛋也经常在吃,就是从未吃出像今天这种奇香的味道。当时印象非常深刻,只可惜我们只顾着谈话与道谢,没有及时的询问,此菜的做法与步骤,其中是否有什么小技巧,由此造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每当吃到炒鸡蛋,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难忘的奇异香味,并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里。


        饭后,我们按照昨天在苗寨用餐的标准,每人各取出半斤粮票叁毛钱交给老乡,同样遭到老乡的婉言谢绝。无奈之下只能采用上午在苗寨的方法,说部队有纪律,如果在外用餐不按规定付费定会受到处分,请他无论如何都得收下,老乡听了我们的这番话语,这才收了下去。分手时我为了记住这位淳朴的壮族老乡,特地问了一下他的姓名。他告诉我,他叫“李永林”,我一听这名字很好记,因为我们一连上海的知青中,有一位叫“陈永林”,与他同名不同姓。所以过去几十年 ,我 永远记得他那昨日憨厚朴实的脸庞。只要一见到小葱炒鸡蛋,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告别了壮族老乡,我们牵着马继续行走在深山密林中,向着更高更大更危险的山上爬去。在行进途中,一段悬岩绝壁下面,我们看到了很远的山下面,有很多的芭蕉树叶和一些房屋,在白云下面时隐时现。刚巧迎面走来了一位老乡,于是我们便向他打听,下面是什么地方?老乡告诉我们下面就是健康农场,归属于文山州农垦系统。


        随着海拔不断的升高,气温也在逐步的下降,我们把随身带来的所有衣物都穿上了身,还是觉得不够。好在我们爬山时浑身都在用力,所以暂时还能抵挡得往寒气不断的侵袭。


        饭后,经过近二个多小时的路程。下午三点左右,终于来到了海拔近三千米,坐落在群山环抱,隐身在白云之中,大约有五十多户人家。一个由汉、壮、彝、苗、哈尼、多民族聚居,非常非常漂亮的寨子。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副天然的大型水墨山水画卷,不由得让人为之一振,寨子具体的名称已经忘记了。当时我们进入寨子时,只见整个寨子,云雾缭绕。空气中充满了,一丝丝质地非常清爽、细腻、柔滑的雨雾。周围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若影若现。置身其中尤如来到了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我们三人面对此景,真是感慨万千 。一路上行走的劳累,顿时给抛到了九霄云外,心情格外的爽朗和愉悦。


       通过询问,我们找到了邀请我们来作客的那户人家。主人家一见到我们非常的高兴,接过我们手中的缰绳,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他家里先坐下休息 ,并招呼他的爱人,为我们每人泡了一杯香气扑鼻的热茶。自己将马牵到马厩里栓上 。当时高山上的气温比较低,我们穿上了带来的所有衣服,仍旧抵挡不住寒气逼人的侵袭。一旦坐下来,马上就觉得浑身冷的发抖,不得不捧着热茶围着火塘烤起火来。想想昨天我们在山下还顶着烈日汗流夹背,今天下午在高山上竟围着火塘烤起火来,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更令我们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到来竟会惊动了整个寨子。不一会儿,主人家门前,传来了一阵阵话语声,只见男女老少,各个民族都有,约有十多个人左右。人人都面带着笑容过来跟我们打招呼,基本上都是一些感谢之类的话。原来肖班长帮他们治好牛的怪病,他们整个寨子几乎人人皆知。所以我们的到来他们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新鲜,主人家很客气,赶紧杀鸡做菜忙得不亦乐乎地来款待我们。我们也赶紧将带来的小礼品赠送给主人家,并将仅有的一点大白兔奶糖,分发给小朋友。只可惜数量太少分不过来,所以场面略显得有些尴尬。这时有一位少数民族老乡,具体是哪个民族给忘了,送来半背箩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大生梨。个个足有一斤至二斤左右,外皮就像上海本地产的“上海蜜梨”呈咖啡色,有点不规则的扁圆形。一口咬下去,果肉洁白细腻,鲜嫩酥脆。含糖量很高,口感极佳,非常的甜蜜与爽口,绝对是生梨家族中的珍品。我问老乡此梨叫什么名字?老乡告诉我说,这是本地高山上的特产,名曰“云南宝珠梨”。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人人畅所欲言,聊得很开心,如同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很快,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上了桌面,男主人热情地邀请了几位寨子里他的好朋友,坐下来陪我们一起用餐,并为我们每人倒上了一杯,满屋飘香的自烤苞谷酒。女主人动情地唱起了热情悠扬的祝酒歌。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大家愉快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欢声笑语掌声不断,气氛非常的热烈。席间,桌面上一盘野山韭菜炒鸡蛋,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种外观像野草,宽大的叶片没有肉质感,吃在嘴里如同在吃纸张一般,但韭菜味非常非常的浓郁。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一种野菜,感觉非常的惊奇。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真是一方山水养活一方的人。


        饭后,大家继续围着火塘边抱着粗大的水烟桶,咕噜咕噜的抽着云南特有的毛烟,(当地自产的一种金黄色很细的烟丝)天南地北地海聊。此时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老乡家的屋内情况,发现他们的房屋包括墙板都是全木结构,由于火塘在屋内中间,因长年累月的烟熏,整个屋内的木料上,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如同刷了一层薄薄的油漆。据老乡介绍,这样的好处是房间内所有木料都不会生虫,起到了保护房屋建筑的积极作用,仔细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大家都是初次见面,双方彼此都抱有一种十分亲切的新鲜感,交谈得非常投入,一直聊到深夜才愉快地结束了互相之间真挚的交谈。

        第二天早上起来,眼前发生的一幕令我们非常地感动。通过昨晚上的交谈,淳朴善良的老乡,得知我们下面兵团的生活状态非常的艰难,严重缺乏日常蔬菜的供应。在他们本身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纷纷从自家种植的菜地里,采集了很多不同品种的蔬菜送给我们。其中主人家还送了一布袋约有10斤左右,当地特产的“,云雾茶”茶叶,装进了我们带来的竹背篓。面对此情此景,一阵阵暖流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断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祝福。


       早饭后,当地很多憨厚朴实的老乡,纷纷到寨子门口的路边为我们送行,真诚的希望我们以后有时间再来寨子作客。我们也不断地挥着手,告诉他们,非常感谢他们的一片热情和心意,今后如有时间定会再来相聚。告别了老乡,我们三人怀着感恩的心情,骑着满载着当地各民族一片心意的俊马,踏上了漫长而又艰险的归途。


        事后,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流逝,奇怪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时老乡家小葱炒鸡蛋的奇异香味,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久久挥之不去。本以为,可能是散养草鸡蛋与圈养洋鸡蛋的区别,其实并不尽然。我曾为了寻找当年印刻在脑海里的奇香,多次专程前往老家农村,品尝正宗的小葱炒土鸡蛋,然而还是以失望告终。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老照片





作者简介


吕其龙,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

1970年7月--1979年3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四连工作

79年按政策回沪后,历任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会员,模具工程师

上海林春万向轮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

奔特兰换气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厂长

上海位众汽车配套有限公司,厂长

现已退休


作品荐读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一)前言(二)奔赴云南(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三. 为人民服务 四 .难忘的10月21日(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五. 飘浮的花生 六. 思乡(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七.  野生蘑菇与花生芽  八. 长虫(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九,吃面  十,巧遇七里蜂(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十一、高山上的小螃蟹(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十二、活捉巨蟒(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十三、奇迹(吕其龙)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十四、小葱炒鸡蛋​(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