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练练耳功
人有五官,耳占其一;人有七窍,耳居其二。可见耳朵在人体器官中的分量和地位。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知识的涉猎,60%来源于视觉,20%来源于听觉。这说明耳朵对人的成长进步,乃至对人类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贡献。我们常说千里眼、顺风耳,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常说耳聪目明、耳目一新,从未把耳朵小看。耳朵确实重要,给人们带来说不完的好处。但是,在我看来,耳朵有益也有害,有功也有过,对它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 说两件古人的事儿吧。一个是秦二世胡亥,他那双耳朵最爱听好话,谁给他说好话,让他感到悦耳,他就龙颜大悦,就提拔重用谁;谁给他说不好听的话,让他感到刺耳,他就会龙颜大怒,把谁革职甚至下狱毙命。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出使归来的使者说有人造反了,秦二世不但不听,还把说真话的使者下了大狱,以后回来的使者便不敢再讲真话。等到把事情弄明白的时候,刀已经架到自己脖子上了。胡亥那两只耳朵不仅送了他的命,还把秦朝的江山弄丢了。另一个是说唐太宗李世民的。李世民常常鼓励臣下敢言善谏,“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不仅多刺耳的话都能听进去,而且从善如流,知错必改。他一生曾接受过魏征两百多次批评规劝,采纳其他人的劝谏也不在少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准备大兴土木,在洛阳建造乾阳殿,给事张玄素上书谏阻说,陛下“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修乾阳殿,其过失“恐甚于(隋)炀帝远矣”。唐太宗虽觉得张玄素的意见过于尖锐,但仍坚决采纳,下令缓建乾阳殿。唐太宗的耳朵确实为他和大唐盛世立了大功。同是两只耳朵,但长在不同的人的头上,作用就有区别了。 不可否认,人的耳朵进化到今天,仍有不少耳朵等级甚低。像陈希同的耳朵,有益的话他听不进去,王宝森的烂点子馊主意他却爱听;像成克杰,就是李萍的枕头风把他吹昏了。除此之外,那些听不进真话、实话而爱听大话、假话的耳朵,那些听不进刺耳话、难听话而爱听恭维话、顺耳话的耳朵,那些常被一些花花哨哨的言辞所迷惑的耳朵,都是有问题低档次的耳朵。 因此,我们提倡练练耳功,使那双耳朵真正堪当其任、堪当其用。 练耳功,一是要把耳朵练顺。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把“耳顺”看成人生修养的一个很高的境界。“耳顺”就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好话听得进去,“坏”话也听得进去。表扬的话听得进去,批评的话也听得进去,恭敬的话听得进去,失敬的话也听得进去。有个词叫洗耳恭听,“洗耳”,就是把塞进耳朵影响听力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清除掉,那样听起话来就容易入耳。现在有些人听不进别人的话,至少是听不进自己不爱听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堵塞言路,最终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成为孤家寡人。把耳朵练顺了,才能耳听八方,才能集思广益,才能成为聪明的人。 二是要把耳朵练硬。耳朵根子硬是一种很重要的耳功。有的话不是不能听,而是听了以后要用耳朵坚决把它挡住,顶住,千万不要被它左右。尤其是有职有权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闲言碎语,胡言乱语,恶言恶语……都会在你耳边飘来飘去,耳朵硬起来了,原则才能坚持,立场不动摇,才能正正派派做官,堂堂正正做人。 三是要把耳朵练灵。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因此我们的耳朵要有灵敏度,要善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史料记载,明英宗时的武英殿大学士杨溥执政期间,他儿子自湖北乡下进京探亲,向他告状说,江陵县令不是个好官。杨溥问他为什么不好,他说,他路过江陵时,江陵县令对他的招待太敷衍太草率了。杨溥便反其意而听之,一查,得知江陵县令范理,是个民声颇佳的官,于是把他提为德安府知府。杨溥算得上有一双“灵耳”。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听到有人骂他“该让雷劈”,他不但没有火冒三丈,反而是从那句诅咒的话语中听出了话外之意,随即号召部队大搞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老百姓的赋税负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扬。一双灵耳,应能从赞扬话中听出不足,从批评话中听出希望,从牢骚话中听出情绪,从讽喻话中听出真意,从奉迎话中听出谄媚,从微言中听出大义,从正话中听出反语,从反语中听出正话,从真话中听出真情,从假话中听出假意……把话听到这个份儿上,那双耳朵才是明白的耳朵。 耳功有过人之处,有人称之为“耳才”。耳朵成才,也是一个人身上不可小看的优势,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话说回来,耳功其实取决于“内功”,一个人有觉悟,有胸怀,有度量,有心性,有为公之心为民之意,耳功、“耳才”才练得出来。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