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思东:新中国地方高校70年:使命与作为

熊思东 群言杂志 2022-07-27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弱国向高等教育大国的转型。其中,地方高校贡献极大。今天,我们邀您一起了解70年来地方高校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作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并逐步迈向普及化阶段,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弱国向高等教育大国的转型并逐步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道路,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品质史无前例。回顾过去70年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光辉岁月,占我国高等教育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始终默默耕耘、砥砺奋进,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半边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地方办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锐意改革、不断进取,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

体系中的中坚力量


70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变革与大发展,地方高校经历了院系大调整、“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合并、高教扩招、“双一流”建设等阶段。特别是在1999年开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成为高教扩招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目前,地方高校数约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地方高校各类在读生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94%,地方高校每年为全国输送各类毕业生700多万人。随着地方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承担的主体任务日益凸显,也必将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跻身“211工程”、“2011计划”及“双一流”建设等国家重大教育工程中。例如,2013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2011计划”,在首批入选“2011计划”的14所牵头高校中,地方牵头高校有4所,占总数的28.6%。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在137所“双一流”高校中,47所地方高校入选,占总数的34.3%。其中,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3所地方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序列;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25所地方高校,打破了原来“985”“211”身份壁垒,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充分展示了地方高校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共有67所地方高校入选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14所地方高校成为“部省合建”高校,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从“发展末梢”走向“发展前沿”,在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疆大学校园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总体上开始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其中部属高校发挥了龙头作用,但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争先进位,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19年《THE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共有65所内地高校进入全球前1000名,其中地方高校占19所;在2019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共有87所内地高校进入全球前1000名,其中地方高校占24所。还有许多地方高校坚持立足传统学科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方面攻坚克难,取得了突出成绩。截至2019年7月,我国共有266所高校的110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部属高校共有76所、645个学科;地方高校共有90所、459个学科,入选学科占全国41.57%。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西北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科被评为A+学科,表现出强大的学科竞争力。


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国家创新

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地方高校凭借规模宏大、分布均衡的优势,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同时,地方高校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应用性研究,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中山大学师生在实验室中


70年来,地方高校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逐步增强。例如,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在获批项目数排名前100的高校中,地方高校占据43席,共计承担课题16606项。其中,苏州大学获批312项,获批项目数连续8年跻身全国高校前20强,近5年来累计获批1586项。在国家级科研平台方面,地方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高端科研平台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在新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打造了一批科研“重器”。根据2018年科技部公布的《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和《2016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显示,地方高校共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的“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的“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的“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探索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并引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成为孕育一流科学家和顶尖科研成果的摇篮。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地方高校在重大科研发现、国家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119项获奖项目中,地方高校获得47项,占获奖总数的39.5%,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从重大原始创新的围观者、学习者向参与者、主导者转变。


更可喜的是,地方高校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谋共赢”的发展思路,积极促进高校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资源深度融合,打造校地融合发展共同体。2016年,苏州大学与苏州市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的意见》,推动双方的合作从项目化、自发式向法治化、制度化转型,实施“学科产业对接”“高端人才汇聚”“新型智库建设”等十大工程,逐渐形成了“名城育名校,名校促名城”的发展格局。宁波大学也积极融入宁波市发展,围绕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十余年间,宁波大学有千余人次教授、博士到8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多样化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地方高校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方高校在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

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国际化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也是大学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力求创造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空间。截至目前,地方高校承担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留学生培养与管理任务,在校留学生人数占全国高校留学生总人数的57.2%。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方面,地方高校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33个,占全国总数的51%,共开设“2+2”“3+1”等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近600个,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例如,上海大学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或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建成了可招收全英文授课的硕士、博士国际留学生专业25个,并建有4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和5家孔子学院,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地方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担当作为“走出去”。例如,2011年苏州大学在老挝建立了中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境外大学——老挝苏州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如今在老挝家喻户晓,老挝苏州大学已成为中老两国乃至中国与东盟教育、文化、经贸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一带一路”上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云南大学依托地处云南的区位优势,深化以面向南亚、东南亚为重点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103所高校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助力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总之,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通过师生互访、科研合作、合作办学、组建联盟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到世界各地,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老挝苏州大学


地方高校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发展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环境,地方高校主动应变,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力争在立德树人关键领域、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求突破,时常扮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先行者的角色。


为在立德树人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回归大学本位,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试点学院改革。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成功入选17所首批国家试点学院。三所学院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相关经验和成果被众多学院和高校学习借鉴。


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俄罗斯教师在讲课


除了承接国家高等教育重点改革任务,地方高校还积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努力探索新的大学治理模式。一是依托地方政策优势,探索办学新体制。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在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构建源头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依托深圳特区的政策优势,南方科技大学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这个顶层设计入手,将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发展特色相结合,在办学模式变革、现代大学治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南方科技大学瞄准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发力,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631”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学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二是地方借力国际资源,探索办学新模式。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发布之后,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这些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高校,为中外合作办学、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全新的模式。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原汁原味引进英国诺丁汉大学先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评价方法的同时,开设丰富的中国文化课,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均采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致的质量保障体系,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

 

回望新中国70年,地方高校与中央部属高校一道走过了辉煌历程,其发展是跨越性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从规模结构到质量效益、从立德树人到科研创新、从社会服务到国际交流、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供给水平逐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贡献了力量!



  


本文将于《群言》2019年10期刊登,敬请期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更多精彩文章


贺耀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蔡继明: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的四大转变

陈兵:新中国70年消费政策与法治建设

常修泽:常修泽谈改革开放40年

郑功成:国家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三十年

陈永伟:舌尖上的40年

于慈江:通识教育理解不到位?看看这三点……

刘长铭:教育家并非遥不可及

杜鹏飞:走出深闺    创新发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时代担当

杨立德:西南联大怎样办大学

祖国的生日,大家的感念——听听那些年《群言》的作者们国庆节时的心里话



《群言》

 知识分子的群言堂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