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党百年|开放性与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思想源流

李开盛 群言杂志 2022-07-27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保持先进政党的开放与包容特质,经过百年奋斗,建立了彰显东方传统文化智慧,又具备世界大格局的外交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准确、全面、系统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鲜明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海纳百川是先进政党具有的特质,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政党。特别是在处理与世界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与话语会受到历史文化传统与所处时代世界思潮的影响。战略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等外交话语,就鲜明体现了这一特征。这种开放性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话语广纳各种思想、不断与时俱进,有效指引了中国外交航程。


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体的实践方向。在外交层面,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思想与认识对其政策话语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外交关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这首先体现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其次,有关外交战略与目标的制订,建立在对相关实力的评估之上,根据实力对比对国际格局进行研判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外交工作方法。最后,在对外双边与多边关系的处理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经贸关系的先导、压舱石作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与相关国家建立起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与互利合作共赢关系。


  游客在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选购商品

                由中国开往俄罗斯的中欧班列


第二,强调普遍联系、矛盾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会把一个外交现象、领域或工具单独看待与处理。例如,在战略伙伴关系话语中,总是包括建构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往来、推进人文交流等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与牵制的关系。在处理国际矛盾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有理、有利、有节”,就是看到了斗争与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前,更是进一步提出新型大国关系概念,一方面重视矛盾的客观存在,强调不冲突、不对抗;另一方面又以合作共赢为依归,充分挖掘可能的合作空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伟大斗争”的思想,但也特别强调了要讲究斗争艺术,要“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外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核心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外交领域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共产党是强调国际主义的政党,如何处理好兄弟党之间、民族事业与人类共同事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关键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汲取经验教训,与相关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扩展为与所有国家间关系的指导原则。根据该原则,每一个国家都有根据自身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的权利,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得干涉。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屡次重申决不干涉他国内政、决不将自己的发展道路强加于人。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传承与发展中积累了不少与世界打交道的优秀经验。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此也加以继承。


第一,贵和慎战的思想。以和为贵是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发展出来的、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传统。《孙子兵法》强调“慎战”,而不是西方的那种扩张主义与追求绝对的胜利。中国历代战略家均奉《孙子兵法》为兵家圣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在东亚自成一体,而没有向世界扩张。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各种外交话语中,类似中国传统息战思想的主张也随处可见,如新型国际关系强调“不冲突不对抗”,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念念不忘的就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反映了对和平的高度珍视。


第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一方面,中国文化坚持“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不主动输出自己的文化与思想。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与奉献精神,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四海兄弟、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就是这一思想的当代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天下大同思想的现代化追求。关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强调,“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为此,当代中国共产党还特别强调要文明互鉴,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通过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天下大同的执着追求与最新理解。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871ymovh3  

六国小朋友共同唱响第一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音乐《声声慢·致文明》


第三,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思想。中国古代传统特别强调君子与小人在处世思想上的区别,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等。在对外关系中,中国共产党也坚持并发扬了这一处世风格。近些年来,中国与大批国家先后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战略伙伴关系,但都坚持一个原则,即“结伴不结盟”,倡导进行政策交流与磋商,但不是建立固定的、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另外,在与友好国家交往时,中国也坚持在原则问题上发声,如在朝核问题上,尽管朝鲜与中国关系特殊,但中国共产党仍然对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做法说“不”。这些都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思想的国际化体现。


辩证汲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国际体系是西方主导建立起来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西方基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实践经验总结的思想产品,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中国共产党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辩证的汲取,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外交话语。


第一,全球化理论。该理论主张,世界经济活动早已超越国界,通过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而形成一个日益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对经济全球化的强调是其外交话语的一个突出而持久的特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文件的一个根本判断。在实践层面看,中国启动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加主动地融入、捍卫全球化进程,都与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密不可分。但中国并不是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待全球化,而是一直深刻地意识到其中存在的西方霸权、南北差距、不平等的结构性难题,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新型国际关系中提出“公平正义”的主张,始终与发展中国家站在同一战线。


第二,霸权兴衰理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以悲观的态度看待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更替问题,一些人以此为依据对中美关系前景表示悲观。对此理论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注意到了,并提出系统的主张予以驳斥。例如,较早前中国就提出“和平崛起”的主张,后来演变为“和平发展”。西方学者提出新老权力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后,中国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可以说,充分注意并重视西方关于霸权兴衰的理论,在实践中避免掉入其话语陷阱中,并努力探讨超越这些理论的现实路径,是中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的一个突出主题。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相信,观念在塑造外交政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既相信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丝毫不忽视观念所起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点与建构主义不谋而合。建构主义理论在引入中国后,也成为在学界和政策界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话语体系中,体现观念沟通作用的概念也十分突出。在各种双边会谈以及会议成果中,中方多次强调“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密切沟通”以及旨在改善彼此形象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政策沟通”也被置于“五通”之首。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中,把“坚持对话协商”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主张。


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开放性的启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能够在外交领域广纳各种有益、先进的思想。职此之故,中国共产党的外交话语始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推动方向与道路的配合。社会主义、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方向、事业方向。但这些方向无法凭空开拓,必须在既有的历史与现实、斗争与合作的国际政治实践道路上予以坚持与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很容易迷失于一些具体的斗争与利益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因此在探索前进道路上丧失对政治方向、事业方向的根本追求。不断在思想上坚持根本、开源拓流,有利于实现外交方向与道路的相互配合。


第二,推动特色与共性的结合。一方面,没有特色的外交是没有生命的。面对西方主导的意识形态秩序,坚持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特色,也是被改革开放、抗疫等诸多实践所证实的力量来源。另一方面,没有共性的外交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不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利益、文化与思想的结合点,我们的外交只会到处碰壁。思想兼容并包、对比汲取,有利于推动外交特色与共性的更好结合。


第三,推动话语与实践的融合。古今中外无论哪种思想来源,它给予中国外交不只是重要的方向与观念,还包括可以用之于实践的工作方法。如群而不党的传统思想、建构主义强调的观念交流,都对中国外交实践产生了具体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未来中国外交可能还面临很多如何摆脱话语、实践“两张皮”的问题,还需要更多地将话语变为具体、可操作的外交政策实践。不断在方法上广开思路、博采众长,有利于推动外交话语与实践的更深融合。


概而言之,开放性推动中国外交话语不断创新,赋予中国外交实践以持久的生命力。展望未来,由于美国拉拢其盟友与伙伴加大了对华全面战略打压力度,中国国际环境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开放性,继续广泛地汲取各方面的外交智慧,不断提升中国外交的水平与效能,仍然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方向。



本文将于《群言》2021年第7期刊发,敬请关注!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21年第6期目录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的百年历程

建党百年|致力于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国家级新区

方李莉: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的基础是什么

章义和:交流互鉴与文化自信

马驰: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巩育华:中国主流媒体“走出去”之路

方研翔: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塑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