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凯风
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流的医疗实力、充足的财政后盾、良好的城市治理能力作为支撑。
如果未来有所突破,那么医疗实力必然是摆在第一位的。重庆、北京、成都、青岛、天津、上海、武汉、西安、杭州、石家庄。
北京、重庆、上海、成都、广州、杭州、天津、郑州、深圳、武汉。
重庆、上海、成都、北京、郑州、广州、武汉、哈尔滨、杭州、长沙。
综合来看,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西安。整体来看,我国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传统的大区中心,且省会城市普遍占有优势。虽然东北地区经济实力不复过去荣光,但整体医疗资源仍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相反,一些后晋的万亿GDP城市,在医疗实力上并不突出,深圳、宁波、佛山、无锡、东莞、厦门等均属此列。医疗资源,与教育、文化等资源一样,在行政支配体系中,往往向权力中心集中,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普通地市拥有更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同时,与经济产业竞争不同,医疗资源的丰富,往往需要长期积累,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投入,这就导致一些新晋城市在医疗建设上不具优势。很简单,东北毕竟曾经“阔”过,3个省会全位列副省级城市,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借助当年的投入,造就了如今的医疗格局。即使到了今天,东北省会整体医疗实力依然领先于深圳,虽然三大省会GDP合计还不到深圳的2/3。当然,不同城市面积不同,行政区划存在差异,常住人口规模存在悬殊,医疗资源总量未必能真正代表一个城市的医疗丰富程度。
医院、医生、床位数的多少,折射的是医疗资源是否丰富。而三甲医院、百强医院的多少,代表的是医疗实力是否强劲。全国三甲医院超过100家的省份只有广东、山东、四川三省,而内蒙古、贵州、吉林、甘肃、海南、青海、西藏、宁夏等均低于40家。可以看出,百强医院明显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且北上广遥遥领先。非直辖市、省会城市只有深圳、苏州、青岛三地上榜,且各有1所医院跻身百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计划单列市的厦门、大连、宁波全部挂零,经济强市无锡、佛山、东莞、南通、泉州等均未能实现突破。具体来看,北京23所、上海19所、广州9所,三个一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诠释了一线城市的底蕴所在。武汉、杭州各有5所医院上榜,成都、重庆、南京4所,西安、天津、长沙、沈阳都是3所,这些城市多数都是强省会,也是传统的大区中心,部分还是国家中心城市。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不仅医疗资源相对发达,而且教育资源相当突出,这些城市入围的医院多数都是重点高校的附属医院。可见,一流的医院离不开一流的医科高校。有众多医学院,对于整个城市医疗实力的提升作用明显。不仅如此,10大国家医学中心,也是依托于主要重点高校或医院而来,这也成了城市医疗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也需要一流科研的支撑。历史相对悠久、各项综合实力突出、资源集聚相对充分的直辖市、强省会能够脱颖而出,不是没有理由的。衡量一个地方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不能忽视常住人口规模的影响。由于飞速的城镇化,我国仍处于人口大流动阶段,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短期仍然不会逆转。人口集聚,既有摊薄城市公共建设成本的积极效应,也不乏制造大城市病、摊薄人均教育医疗资源的问题。北京、太原、济南、杭州、乌鲁木齐、南京、昆明、青岛、海口、沈阳。
哈尔滨、郑州、乌鲁木齐、长沙、太原、沈阳、昆明、武汉、济南、贵阳。
不难看出,在人均指标上,一些非万亿省会城市表现突出,而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位于中下游,深圳、重庆、佛山、东莞更是垫底。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城市,无论是医疗总量还是人均指标上表现均相对突出,沈阳的每千人医师、床位数,双双位居前十。这反映出,北上广深等特大超大城市,虽然整体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面临人口持续流入,公共医疗资源建设尚未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同理,一些面临人口持续减少的城市,医疗资源并未同步缩减,由此带动人均数据的居高不下。欧美以及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以“躺平”作为主要策略,面对每天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例的新增疫情,反而将放开入境、取消口罩令等作为政策方向。这些国家之所以迈出如此巨大的一步,是基于疫苗接种率、奥密克戎低致死率的大背景。那么,我们会不会将放开作为2022年的主要政策选项?原因不难理解,即使疫情致死率大幅下降,但面对老年人疫苗接种率、疫苗效力、人口基数、高老龄化率等短板,贸然放开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震荡。毕竟,我国总人口超过14亿人,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许多城市超过17%乃至20%。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总量和老龄人口群体,再低的死亡率,其死亡的绝对数都会成为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即便如京沪一样拥有强大医疗资源的地方,面对2000多万常住人口,人均医疗资源明显捉襟见肘,恐怕也很难承受起医疗资源挤兑的代价。更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尚未从疫情恐慌中转变过来,对病毒的恐惧仍然深植于许多人的心底,无论是疫情防控策略储备还是观念转变,都需要时间。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如果喜欢今天的内容,请为我点个在看!
另外微信推荐机制改了,为了不错过每天的发布,大家记得添加星标,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