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中药】阴阳学说——什么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关系、如何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今日荐读

【媒体报道】潮安村医张仲林立德行医 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 作者: 江玲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3年10月24日


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gh_6179f6a944e0)




(一)阴阳学说—什么是阴阳?






古人所说的阴阳代表的是事物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上所说的阴阳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等方面。中医用阴阳说明医学方面的基本问题,即称为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构成一整套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灵活.全面、正确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使用上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生理上,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可以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一般来说.阳主动.阴主静.阳有保卫体表的功能,阴在内有支持阳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说。《周易·系辞》中讲到:“一阴一阳之渭道。”意思是说:用阴阳可以表示万物的变化发展。


 生理上,体表(如皮毛、肌肉筋骨)为阳,体内的脏腑等为阴;在内,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司传导又为阳;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在人的位量上上焦为阳.下焦为阴。


物质与功能上,气为阳,血为阴,体为阴,用为阳。体的各处都存在着阴阳属性,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的属性与功能。


病理上.根据发病的部位和性质来区别阴阳。表证属阳,里证属阴,热证属阳.寒证属阴。凡功能衰退者.如少气懒言、怕冷疲倦、不耐劳者多为阳不足,即阳虚;凡物质损失者,如贫血、遗精等,或常消瘦、面色萎黄等多阴不足,即阴虚。中医因此又将一般症状分为四类:阴虚、阳虚、阴盛、阳盛。同时指出阳虚者外面应寒的现象,阴虚里面又有热的现象,阳盛者生外热、阴盛者又生内寒的现象。总而言之.一切亢盛兴奋的有热性倾向均属阳证,反之,一切衰弱的、潜伏的有寒性倾向都属于阴证。






诊断方面,一般用脉诊和舌诊说明阴阳,脉诊对中医诊断疾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将脉诊分成六个纲要来理解.分别为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体状上分为沉浮.浮为阳.沉为阴:脉跳快慢上有迟数之分,迟为阴(寒或虚),数为阳(热或实);有力为阳为热为实,无力为阴为虚为寒。

 

治疗上,寒证用温法,热证用凉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又有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所以,《黄帝内经》上有“阳病治阴.明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病大法。

 

中药的药性也受阴阳学说的指导。如中药的药性分为气和味,一般地说,气为阳,味为阴。气又分寒、热、温、凉四气,寒凉为阴,温热为阳;味又分为酸、苦、甘、辛、成五味,而辛甘为阳,酸苦成为阴。辛热的药能升能散,而苦寒的药能降能泻。再如,能健脾益胃的药为阳药,有滋养肝肾功能的药为阴药,所以中药的药理作用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在中药学上的应用,因此必须了解阴阳学说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地使用中药。


《黄帝内经》里说: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干,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就说明,不论事物的巨细,只要有相对统一的存在,均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故中医中就有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中有阳、明中有阴,进一步分析,也就是说明阴阳里还能分出阴阳。例如,以人的脏腑来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五赃中,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心又是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而脾为阴中之至阴。药物的气味方面也是如此,如气为阳,味为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阳,昧薄者为阴中之阴。这样的分析是从客观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实践中证明的。






举个实例说明。如临床常见的出虚汗.白天为阳盛.若白天出汗,中医认为是阳虚,常用生黄芪一类益气补阳药治疗;若夜间出汗,名为盗汗,中医认为是阴虚,因夜间属阴.治疗时用地黄或山萸肉等滋阴补血药治疗。中医认为阳虚不能固表,所以自汗,治以补阳固表;阴虚不能敛液故盗汗,当予补阴补血补液。


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是深入浅出、综合归纳出的一种分类方法,阴阳是事物相对统一的概括性代名词。故无论是物质的、功能的,还是部位的、性质的,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和概括,不过应当确.中医广泛地把阴阳应用于各个方面都是实有所指的,不是空虚泛泛的。所以,要想彻底明白阴阳的道理,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明白阴阳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实用价值,才不至于认为阴阳是空谈的。


如热虽属阳,但还有表里之别.又有虚实的不同.也就是说阴阳虽是相对统一,但在阴阳之中还有阴阳之分,还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即阴阳之间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面上相反,实际上又相成.只有阴阳和谐人体才能健康无病,所以《黄帝内经》上才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阴阳学说—阴阳之间的关系








1.对立统一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阴与阳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和现象,或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明阳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阴是阴、阳是阳;天就天,地是地;男是男,女是女……这种对立只有统一起来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只有对立而没有统一,阴就会变成孤阴,阳就会变成孤阳。先秦时期的荀子曾经说过: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阴阳相错,而变由生。这里的“合””“就含有统一的意思。

阴阳学说对阴阳二者的统一非常重视,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否可以正常进行,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长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天地交,泰”和“天地不交,否”的论述,指出大自然的天和地统一了,自然万物就通畅、安康、生机勃勃;否则,就会失常、了无生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这样一来,机体各脏腑组织和功能活动之间.只有始终统一运作.生命过程才可以正常。


2.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指的是阴阳对立的双方相互依靠,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诸如此类.都说明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换而言之,阴阳二者失去了任何一方.另外一方就不复存在。阴阳这种互为存在条件和根据的关系,又称为“阴阳互根”。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阳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失常,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阴阳相互包含
 
   阴阳相互包含也叫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和阳两种成分。“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根据阴阳互藏的道理,我们就能够了解,任何事物或现象它们的明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属阴的事物并非纯阴无阳。事物或现象不管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由其属阴或属阳成分比例大小来定的。阳中涵阴,说的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成分.不过该事物或现象阳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阴中涵阳,说的是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中同样含有属阳成分.不过该事物或现象阴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一般而言,表示事物属性的占绝对大比例时.就会呈现显像状态,而被包含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显露的成分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也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却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4.明阳相互制约
  
阴阳相互制约指的是阴阳两类事物成同一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此处所说的“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的相互抑制、相互压制。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将水烧干。正是由于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在运动之中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使事物取得了统一,才能够维持阴阳之间相对的动态平衡.也就是所谓的“阴平阳秘”。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如果一方过于强盛,那么另一方就会被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如果一方过于虚弱,对另一方的抑制就会不足.可致其偏亢。如此—来,阴阳双方就失去了相对平衡协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类经·阴阳类》说“阴阳不和,则有盛有亏”。

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功能亢奋为阳,抑制属阴,两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例如心属火,肾属水,水火的相互制约就使得水火相济,人就会心火不偏亢.肾水不泛滥。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机体内的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现象.机体就会产生疾病。中医治病就是促使失去平衡的阴阳恢复到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



(三)阴阳学说—如何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查疾病时,只有先分清明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首先,形体属阴,功能属阳,所以,临床上一定要先辨别病人是形体病还是功能病。如果是单纯性的功能出现了病变,这时不用治疗,只要稍加调理即好;如果是形体出现了病变,则非治疗不可,且治疗时间也会比较长。其次,从阴阳归属上来辨别阴阳。也就是说在表、在外者属阳,在里、在内者属阴;经络病属阳,脏腑病属阴。最后,从色泽、声息、症状、脉象上辨别阴阳属性。

色泽辨阴阳;色泽鲜明的属阳,晦暗的属阴。声息辨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大多属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大多属阴。呼吸微弱,动辄气喘,多属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阳。症状辨阴阳;如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属阳,口润不渴属阴:躁动不安属阳,躇卧静默属阴等。脉象辨阴阳:数、大、浮、洪者为阳,迟、小、沉、细者为阴。

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作为辩证的纲领,而八纲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辨等表里、寒热、虚实六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本文摘自:《跟名医学中医 中医入门零基础》

图片来自:Bing images









今日要读

1.【书法同题】八大名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墨宝


2.【楹联同题】13位楹联家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题写嵌名联


3.【诗文同题】37位作者为专注于痒疹胃病诊治领域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撰写通讯、诗词、诗歌


4.【南方村医】治皮肤病是家传“拿手活”,治顽症从脾胃入手……


5.【搜狐滚动】治疗痒疹胃病有口碑(组图)



往期推荐

1.公卫课件解读第三版,史上最全!

2.史上最全公卫资料合集,人人有份

3.【乡村医生】基本公卫应知应会100问!

4.医院的检查报告,这样一看就懂,以后别再问医生了!

5.各年龄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对照表!

6.生化全套检验大全

7.史上最全的人体解剖全图 !

8.58张消化系统医学美图,张张经典!

9.舌诊对消化系疾病诊断的意义

10.150张高清舌诊图谱

11.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珍藏版

12.舌诊图谱,史上最全

13.史上最全的320种皮肤病图谱(修订版)!

14.史上最全皮肤病图谱(附治疗方法)

15.小儿感染性出疹性疾病记忆策略及皮疹图库!

16.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中医看病为何必须看人?

17.中医看病一定要面诊:看看片子是开不出药方的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来了,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2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22.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

23.广东省中医药条例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

25.张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盘点(2019年版)

26.张仲林痒疹胃病录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27.潮安健康文章大全(2019年版)

28.张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录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29.【成果代表作】《黄帝内经》之“饮食有节”探微

30.【成果代表作】枸杞子疗病新用





2021年11月回顾





【中医中药】养阴清热治舌痛案

【鲁人周逰】地书(外五首)

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

【乐在其中】秋韵十首

【中医中药】中医千古第一方

【乐在其中】秋韵十首

独到之处治胃痒

“欢聚吧  第一百个春天”中国文联原创歌曲特别节目视频来了!

【中医中药】国医大师李振华:辨证治疗外感病十法

【检验科】体检单上的这些指标,原来暗示着这些病!

【中医中药】口腔溃疡了怎么办?中医中药精准施治

【中医中药】养生当以脾胃为先

【重磅】这张长图里的故事,就像韩江那么长……

【钟柏元】抗疫初捷(外十一首)

徐向前元帅的主要军事任职

【中医中药】如何避免苦寒伐胃的发生?注意这3点!

岭南中医赋

【中医中药】老年人服用中药汤剂后有胃脘不适,怎么办?

【胃肠病】十种胃黏膜保护剂的正确使用

【中医中药】“胆气春升论”的病机探讨与临床运用

【联合国糖尿病日】超实用糖尿病患者忌口大全暨十大类降糖药物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中医中药】注意!糖也是一种药,中药汤剂中不能随意加糖

【世界慢阻肺日】 GOLD 2022七大更新,指明慢阻肺诊疗、预防策略及未来研究方向



版权声明

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 ID:e620228 )  除原创外,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

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 ID:e620228 )  发布内容,不代表张仲林工作室观点,不能作为处方,仅供同行之间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员请勿盲目试用,应至正规医疗机构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治疗用药方案,一切请遵医嘱。对使用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平台不做任何承诺。



行程指引

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导航。



咨询看诊

张仲林,笔名寒香医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三代行医,长期致力于胃病、痒疹的治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潮州日报》《南方农村报》作了通讯报道,名列《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等辞书。



请您指导

张仲林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 ID:e620228 ) 隶属于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卫生分站。



欢迎关注





回家看看



诊疗信息

痒疹胃病患者好福音,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仲林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张厝巷村卫生站立德行医坐诊!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张仲林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