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峰:高三第一轮复习,孰轻孰重
本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10(上旬版)
文卫星,上海市特级教师。践行“生态课堂”,做到“两尊重”----即尊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两个度”----思想(哲学或数学)高度和文化厚度。
在《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近50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文章约330多篇。
专著(代表作):《超越逻辑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2009)、《文卫星数学课赏析》(2012)、《挑战高考压轴题
近年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新疆、宁夏、安徽、山西、重庆等地师生讲学。
欢迎朋友们来稿!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特别欢迎原创文章。只接受word版式的电子稿,文责自负。投稿邮箱:wwxwxh@163.com
提要 一轮复习需要促成知识的有机联系,把零散的技能技巧提炼成有效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以更高的观点审视数学,进而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处理好“教材与资料、讲授与引导、基础与能力、进度与落实、方法与思维、整体与个体”的“轻重”关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高考复习大致需经历如下三个阶段:一轮复习、专题复习、综合模拟.其中一轮复习(系统复习)经历的时间较长。从知识角度看,一轮复习需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成知识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把零散的技能技巧提炼成有效思想方法;从能力角度看,承载着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本质理解,提高思维能力,以更高的观点审视数学,进而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艰巨任务。
一轮复习的成败得失,直接影响到整个高考复习的成败得失。一轮复习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资料、讲授与引导、基础与能力、进度与落实、方法与思维、整体与个体”的“轻重”关系,引起笔者的思考,也期望与同行进行交流。
综观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紧扣教材、课标和考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所以重视并善于利用教材,是做好一轮复习的基础。一个对于教材没有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教师,很难进行高质量的高考复习。
一方面,教材里有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知识的相互联系,有紧扣知识点的针对性非常强的例题和习题,在基础复习中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例如椭圆标准方程的复习,如果只做简单的记忆上的再现,然后做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必然陷入死记硬背的境地。我们依然需要引导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深入研究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中所隐藏的问题:(1)方程对于坐标系的依赖;(2)对2a、2b、2c、的引入及理解;(3)另一标准方程中为什么只需将x、y互换?(4)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追求简洁美的数学精神。否则,只能是对椭圆方程的形式化记忆。缺乏本质理解,也就难以感悟和升华。我们不能以高一高二时学生已经学过教材为由来排斥教材,要知道此时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已渐行渐远,弱于当时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更何况当时的知识是零散的,学生的理解力也是有局限的。
另一方面,重视教材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开发,是对知识的再升华,是具有创造性的。复习时需要以教材为依托,整合知识板块,构建知识体系,教师的付出会更多。文1建议利用教材时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或方法,达成相应目标:(1)内容梳理,巩固和完善知识体系;(2)问题新探,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3)实践拓展,理解和体验思想方法;(4)概括提升,促进和强化思维能力[1]。文2提供了如何利用教材的一个成功案例[2]。
研究表明,孤立的知识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是有效的。而知识网络的建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不高估学生的基础水平,也不低估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敢于放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但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放的出去,收得回来。教师生怕学生不懂、不会,“满堂灌”,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不足,明显不适应高考复习的要求。
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思维互补性。学生们在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教师不能代替的。
二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关注概念的建立,关注知识的逻辑系统和网络结构。要有意识地降低选用习题的难度,但不是降低高考要求高度,而是以基础促发展。
例如,在一次“等差数列”的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补充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板演和讲解。
研读各地的试题分析报告,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试题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基础的落实,需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因此,复习过程要做到: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起点。低起点高目标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教学中要将知识发生、问题解决的关键节点作为交流、发现的素材,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自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悟思想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求解论证能力”(文3)的目标上来。
(2)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能技巧。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复习三角函数的时候,定义、定义域、值域、图像、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诱导公式、三角变换公式、正余弦定理等基础知识,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三角变换的常用方法等基本技能,其中任何一项不过关,都会影响复习效果。
(3)强化运算能力的训练。目前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运算能力不强。运算能力(包括算法算理)是正确应用数学知识、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对于集合运算、指数运算、对数运算、三角运算、导数运算的算法算理要明确无误,要有意识地训练并提高其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毋庸置言,我们不否认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这里强调的是基础在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的作用。
客观上,数学课程较多,复习任务重,课时相对紧张。有时还会有诸如突发情况、阶段考评等因素的干扰,往往会造成赶进度,匆忙结课的现象。所以对于各知识板块的复习,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以落实效果为重。
一要将课堂效果落到实处。
我们经常主观地认为:某个问题教师讲过了,学生就该会了;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完成了,就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事实上,课堂效果的落实因时、因地、因人而时刻变化。
如何落实一节课的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课堂的主阵地要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写,少一些浮躁与跟风,容量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以实效为主。要落实到“笔头”上来,落实到“速度”、“准确性”、“规范性”、“创造性”上来。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在此意义上,落实“想、说、写”至关重要。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想出来,可能一闪而过,可以有思维的跨越;说出来,需要表述清楚,要有逻辑性,可以有口头语;但写出来,就是一种学术的形态,需要更加严密,需要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这是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出“想、说、写”时间和空间。
二要落实考前复习。
目前,多数学校都有月考的做法,通过月考用以检测阶段复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制定出合理可行的阶段复习计划,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阶段总结反思,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要把阶段考试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复习总结的有效手段。
高考复习无疑离不开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但局限于苦练方法,很难提高复习效果。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思维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被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会长久地保留下来。
如何重视思维训练呢?要从概念出发,因为数学是玩概念的,概念是思维的基础。经常见到这样的课:知识点→例题→方法总结→练习→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注重的是规律方法的总结与演练,但概念性不强,所以思维含量不高。不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落实,题目做的再多,也是低效的。
例如,学生对曲线的切线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在一点处的切线”与“过某一点的切线”不加区别;二是当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便认为二者相切。
高三数学复习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中数学教育的“育人”任务——使学生在学识、能力、品质等方面得以提升和发展,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和崇尚理性的精神,积淀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站在育人的高度来看待一轮复习,必须使得每一位同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必要数学能力;必须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首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考目标的基本要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例题的选编、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都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只有承认个性、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实行分层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多给他们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再次,教师要善于发现个体差异在教学中的闪光点,并善于利用这些闪光点的教学价值。比如典型的错误和奇思妙想等。
1.祁银锁.夯实基础,贵在用好教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10);2.白志峰.实际背景下的位置关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2).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往期推荐
2020年杭州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评审活动优秀课例展示(十九)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2讲集合的关系(精讲篇)
王小国:基于结构、合理联想构造——致王芝平老师公众号的两道题
王芝平:数学解题要本质、自然、规范、简单 ——数学通报第2548问题的一个新解法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1讲 集合的概念(精讲篇下)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1讲 集合的概念(精讲篇上)
李昌官: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兼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起始课教学
李昌官: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兼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起始课教学
王怀学、翟洪亮: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科学预设与精准教学实践的思考
吕增锋:集体备课的核心:理解教材 ——以“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为例
更多内容请查看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