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朐】一部爱国主义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016-08-03 马玉顺 临朐

☞【临朐】草原上那棵孤傲的树!

☞【临朐】大难之下

☞【临朐】心灵的皈依

☞【临朐】村前那条沟

傅绍信老师创作的近40万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流血的土地》,以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主题,以具有浓厚革命传统的沂蒙山区为背景,依托流传数十年感天动地的真人真事,形象地再现了自1937年到1941年间沙河县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抗敌历史,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著名作家梁晓声语)。

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流血的土地》把讴歌炎黄子孙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光照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不屈不饶的抗日战争浓缩在“沙河”这个县域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刻画了以晓明、孙如梅、李天功、林怀亮等为代表的抗战英雄群像。面对强敌入侵,他们团结起来,响亮地高喊出“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从赤手空拳杀鬼子夺枪支开始,组建起抗日游击队、武工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维护了炎黄子孙的尊严。沙河县大队副大队长、武工队长晓明(原名李曙光),本是沙河县一个本分农家的孩子,因为祖父、父亲相继被土匪徐麻子绑架、陷害,万般无奈之下,投奔在省城行医的叔父,后为避祸远走日本留学,学成归国正逢抗战爆发,在民族大义面前,他毫不畏惧,面对不理解的民众,他慷慨承诺:“在家乡有难的时候,自己远走高飞,还能算个人吗?乡亲们,我哪里也不去,我要和你们在一起,打鬼子,保卫我们的家乡。”随后的日子里,无论形势多么紧急,条件多么艰苦,他都不改初衷,始终高扬着革命的激情,带领武工队员们与强敌拼杀,演绎了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敌壮举。第二十回“日军扫荡驼峰山、晓明坚守望月峰”和第五十九回“孙如梅血战日寇、李天功刀劈池谷”就是典型的例子。前者描写了在日本鬼子疯狂的扫荡面前,仅有二十多人的县武工队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组织群众转移。在山里转了几天后,终于利用夜间跳出了包围圈。连日的奔波,队员们又累又困,但当得知还有两千多群众被困在望月峰侧山洼里时,队员们又如一阵旋风一样杀了回来,且战且退,保护群众安全撤离,却将自己置于望月峰之巅这个无水的“死地”,他们抱定“誓将日本强盗埋葬在望月峰下”的决心,忍受着饥渴和困乏,顽强击退了敌人数次集体冲锋和小股偷袭,完胜数倍于已、武器先进的日本强盗。后者描绘了沙河县妇女抗战救国会会长孙如梅担负搬运救兵的重任,在被日军发现、阻截的危急情况下,毫不畏惧,独斗日寇,尤其是身负重伤后,还与侵华日军中队长池谷等几名日军顽强对峙,让日军无法近身;就在孙如梅弹尽即将被日军围困之时,武工队员李天功、赵本文、罗岩赶到,李天功凭借高超的身手,夺过池谷的军刀,手刃了这个骄横粗暴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如此精彩的战斗场景和完满结局,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同时,小说也用较大的篇幅和犀利的文笔描绘了白金贵、徐麻子、徐继祖、黑牡丹等汉奸的丑恶嘴脸,揭示和鞭挞了民族败类们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龌龊心灵。原沙河县县长后来成为日伪沙河县县长的白金贵贪婪自私,贪生怕死,抗战之初,风闻日军即将到来,他惶惶若丧家之犬,不顾全县百姓死活,匆匆撤退至距县城百里之遥的辛集,成为典型的“长腿”县长。日军占据县城后,他为了一己之私,急不可待地投靠日本鬼子,做了维持县长,连日本人都说他:“站着像个人,哈腰像条狗!”“要不是狗,我们用他干啥?”土匪头子、后为日伪清乡队队长的徐麻子凶狠残忍,奸诈毒辣,投降日军后,坏事做绝,在被日军军犬咬瞎一只眼睛成了“独眼龙”后,还不思悔改,更加觍颜视敌。更可恨的是,白金贵和徐麻子为取得日军信任,互相敌视,狗撕猫咬,演出了一幕幕危害乡里、让人唾弃的人间活剧。狡猾的日本鬼子对白、徐的本质也看得很透彻,正如侵华日军少佐大队长冈本分析所说:“他们有矛盾,不是更好吗?这样一来,两人都想讨皇军的欢心,自会争着为我们效力,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来驾驭他们。……这好比是两只看门的狗,为了多得到主人给的骨头,会争着把门看好的。要是只有一只狗,时间一长,恐怕就懒得看门了。”后世那些还想卖国求荣的软骨头如果看到这段话,该作何感想呢?

《流血的土地》最出彩的部分是对日军慰安妇和反战士兵形象的塑造,这在其它同类题材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日本少女八重子是晓明在日本留学期间房东的女儿,容貌秀丽,冰清玉洁,一直钟情于晓明,晓明回国投身抗战后,还来过几封情真意切、袒露心迹的信件。后来八重子的弟弟吉川被强征来华,恰好分配到驻沙河县日本军队。渴望爱情和幸福的八重子听说日本国防妇女委员会组织慰问团到中国慰问日军,立即报名参加,并要求慰问驻山东的日军,想不到一来到中国就成了慰安妇,她寻找晓明的愿望自然落空。她绝食抗议过,与吉川巧遇后,曾策划并实施逃跑,但没有成功,最后被逼疯。吉川亲眼目睹了成排的日军利用中国老百姓演练“活人刺杀”和日本军犬“吞吃活人”的野蛮行径,又深受纯洁无瑕的姐姐被强暴成为疯癫女依然难逃魔爪的心理刺激,良心发现,趁日军组织新年大扫荡之机逃到解放区,加入反战同盟。小说在这方面的生动描写,不仅表明日军侵华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留给人类的启迪是深远的。

《流血的土地》是一部小说,但也是一部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大多来源于作者所在的临朐县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对于这一点,傅绍信老师在小说开篇语中直言不讳:“本作者因为愚笨,杜撰不出生动的人物,干脆承认该书之人物确有其人,而且所扮演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了数十年,作者虽未‘目染’,却是早已‘耳濡’”。傅老师工作后执过教鞭,写过剧本,修过县志,尤其是数年从史的经历,让他对家乡临朐县人民的抗敌斗争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感悟,故而创作以抗战为主题的小说,必然会将本乡本土那些有声有色、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和曲折经历融入其中,让小说的故事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小说中涉及的众多地名,都直接采自临朐县千百年流传下来、今天仍然响亮、将来必定会依然使用的村庄名,如李季、上坪、黄家洼、小河头、牛寨、鸣凤峪、小河头、马头店子等,而黄龙沟、莲花山等地名,临朐人没有不知道的。小说第六十回“日本兵二郎山收尸、白龙驹柳林谷迷途”中八路军给日军留下战死士兵全尸,修书一信告知,日军收尸后留下书信致谢的情节,就直接取材于1939年10月25日的五井战役。据史料记载,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以莲花山为主阵地的五井镇,经过17个小时激战,全歼入侵日军30余人、击溃伪军300余名,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3挺,步枪31支,手枪2支,机枪子弹1箱,步枪子弹5万余发以及钢盔、刺刀等一大批战利品。战役结束后,我军将日军尸体抬到路旁,同时给驻临朐的日军送去了一封信:“临朐日本驻军部队长殿下:贵军于10月25日在五井与我军激战终日,贵军官兵全部阵亡,尸体俱全,现安放在五井莲花山庙前,希望接函后酌情处理。如需帮者,愿尽力为之。日军侵华以来,遭遇中国人民之坚决抗击。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静候明察。”几天之后,日军从胶济线上调集三四百人,来到莲花山下乱放了一阵枪,随后慌慌张张地把尸体搬走了,走时也留下一封信:“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麾下: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留下的尸体完整无损。特致谢意。”研究抗战史的专家评价说,五井战役虽然规模不很大,歼敌也不是很多,但对提升我军民士气,打击敌军嚣张气焰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而,五井战役被《大众日报》赞誉为“山东抗战两年来的最模范的胜利战斗”。小说中的战斗情景和两封信与五井战役的真实过程高度吻合,毫无疑问,这就是对五井战役的真实重现。

有论者对《流血的土地》仅仅写到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1941年就戛然而止,深表遗憾。在笔者看来,相对于传统小说中那些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结尾,《流血的土地》没有写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更耐人咀嚼。更何况,作者在最后一回即第六十一回“救如梅李母认媳、驯烈马冈本惊魂”的回目和细节描绘中,极为明显地预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前景,躺在战地医院的孙如梅用微弱的声音呼唤晓明母亲:“娘”,白龙驹最后一跃让冈本面无血色、跌落马下等情景渲染,表现了战火中凝练出的爱情纯如水,坚如钢;强者面前的入侵者胆如鼠,神无主,彰显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永恒真理,这难道不是完美的结局吗?

注:《流血的土地》,398千字,明天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马玉顺,临朐一中正高级教师,临朐县教育写作协会会长,临朐县作家协会理事。

【临朐】安托心灵的桃花源

【临朐】读书有用

【临朐】怀念那段激情勃发的岁月

【临朐】“好看”的小说

【临朐】文明第一步,能否变得安静些

【临朐】师德考核限额不可取

【临朐】班级管理故事二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