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沙城中村:火焰村、石人村的变身故事

枬子 城市记忆CityMemory
2024-09-05

【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城市记忆】

石人村  王志伟 2014年摄


老长沙城很小,郊区很大



老长沙人都知道,以前的长沙城是很小的,就不说民国时期的长沙城,光说八十年代,基本上长沙城区也就是南至新开铺,北至伍家岭,东至火车站。


西边?过了湘江河就被老口子认为是到乡下了。以前长沙的行政区域划分也不是现在这样,叫什么天心区、开福区、岳麓区、雨花区的,而是分为东、西、南、北四城区加一个郊区。其中西区内的湘江以西荣湾镇一带,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城区。


80年代的长沙地图


这几个区里地域最大的反而是郊区。广袤的土地分布在主城区四周,除了荒山野岭就是菜地,间杂着几家国营工厂。


郊区是散布着许多村落的,这些城郊地带的村民,既不算城里人,又不是真正的农村人。俗称“菜农户”,主要的谋生手段就是靠着祖先留下的土地种些蔬菜供城区的居民食用。



八、九十年代,郊区村民们的愿望是十分朴素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进城,当一名工人。


从火焰村到高桥大市场



我以前工作过的工厂在东郊的火焰村有一个分厂,我曾经在那里工作过一段时间。村里没有要我们厂付土地租赁费,条件是要招一批村里的青年进工厂当工人,解决就业问题。所以200来人的分厂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当地人。


当时工人还是个很吃香的职业,“工贩子”在那杂年月,尤其是在像火焰村这样的郊区,还是很抢手的结婚对象。



我们分厂天天有村里的大妈窜来窜去,瞄中那杂满哥就过来策:“有对象冒?我屋里妹子还不错咧。”


也确实有少数青年工人找了当地的姑娘结婚,这在当时是很受工友们唾弃的。(时代不同,那个年代的所谓城里人是不太愿意找郊区的对象的,总觉得有点门不当户不对,生下孩子还是个半边户)。


当然,几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存这种城乡差别了。找了当地姑娘的同事可以扬眉吐气啦,因为昨天的火焰村已经变成了今天的高桥大市场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得到了不菲的安置费,村里年年还有钱分,每户至少拥有了两栋四层楼带门面的房子。


高桥火焰大市场


比起那些讨了城里老婆的工友,工厂改制后拿着可怜巴巴的几万补偿费,四、五十岁还要外出打工谋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火焰村到后来的高桥大市场的变迁正是长沙城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进入21世纪,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个郊区的村落相继消失,村民们的土地被征收。


开发商们对原住民一般都是采取就地安置的方式,在原有的土地上划出一块,给村民们建安置房,这就是俗称的“城中村”了。


高桥大市场全景图


所谓“城中村”,就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 


石人村的文化韵味和远见



我家住在长沙城的南边,新省政府大院附近。这里以前是大片的荒郊野岭。民国以前还是一片乱坟岗,晚清有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就葬在这里。


当然,现在何老嗲嗲的墓重新装修后,已经变成了村里的一处旅游景点。以前这里有石人村、青山村、新天村等几个村庄,现在这些村庄的名字已经被新省政府大院和明德中学、以及几个楼盘的名字所取代。


明德中学校本部


这几个村庄的村民们仍然居住在原有地带的角落里,名字也变成了某某小区。村民们聊天的时候,还是会按老习惯称自己是某某村的,经常有人自豪地说:“看,明德中学这块地也是我们村里的呢,省政府也有一半是我们的。”


这样的城中村以自己的方式,如野草般顽强地在城市的夹缝中生长着。


青山村一角  摄影/枬子


我在这边居住已有十年,我家所在的楼盘前面就是一个很大的城中村,叫做石人村


石人村以前叫石人冲。相传,当年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的恩师庄天合逝世后,神宗皇帝特意调集石匠雕琢了两个石人,安置在恩师坟墓两边,并下令凡官员在恩师墓前通过,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便成了“石人冲”的由来。


它算是长沙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从新开铺湖南机床厂到省政府之间的一大块地都属于石人村。这是一块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石人村还是一个闭塞的村子,村内山峦层叠,山峰之间的平缓地带有小溪流淌,村民傍山而居,靠种菜养猪生活。


“长沙”这一地名得来的一种说法,可在石人村这里得到验证。据考证,这里古时候是湘江河床的一部分,前些年翻修何绍基墓地的时候,还可见到“土裹沙山”奇观:山丘中,数米厚的表土下,竟是深厚的河沙。


这是由于浏阳河与湘江的交汇摆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江中渐渐“生长”出长长的沙洲(远非今日的橘子洲)。古人在这块长形沙地上,或祭祀,或生产,据其地貌,谓之长沙,久而传遍天下。


湘江老照片  陈先枢供图


当然,现在山已基本夷为平地,这里离湘江河也隔了2000多米远了。近些年随着不断的开发改造,这里的村庄也已经萎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小,变成了一座标准的城中村。


当年石人村这块地开发的时候,村干部还是很有远见的,没有整体打包给开发商,而是把土地分成很多块,慢慢地卖,到今天为止,地还没有卖完。


同时还跟政府要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保留了东南角的一座小山拟建杜鹃花公园、村对面的水库也保留,拟建石人冲水库公园、在何绍基墓地的遗址上建何绍基文化公园等。我在这个楼盘买房子的时候,也是看中了这里将会有三座公园环绕。


何绍基墓。何绍基(1799-1873), 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洲人(今道县)。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杜鹃花公园还只是一座长满杂草的山坡,不过水库公园终于开建了,预计明年可以完工。而何绍基文化公园早已经建成,就座落在城中村的中央,和村里的社区公园融合在一起。


何绍基文化公园  摄影/枬子


不夸张地说,这里也可算是长沙最好的社区公园了。(虽然比不过省政府南门和九峰小区之间的湘府文化公园,也没有可比性。)公园小溪边竖立着两尊不知什么年代遗留下来的石像。石人穿着长衫,双手作揖,与人同高。据说这就是明神宗皇帝的恩师庄天合墓前的那对石人。虽然这位庄老夫子的墓早已不见踪影。


何绍基文化公园内的石像  摄影/枬子


园内亭台耸立,古朴的木亭上自然少不了悬挂何绍基这位湘籍大书家撰写的楹联。何老嗲嗲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被誉为清代第一。湖畔小径旁自然都是何先生手书楹联之刻石。


何绍基文化公园  摄影/枬子


这块石头上刻的是老先生的字“子贞”,你们千万别读成“贞子”,那是日本女鬼,不是文人。


何绍基的字碑  摄影/枬子


这里是我早晚散步的好去处,每每站在这里就会感谢当年村干部确实有见地。开发商推山时,他们将山上的所有大树全部都保留了下来,移栽到公园里,才有了现在的绿树成荫。


村干部们的远见还不止这些,他们力争让失去赖以生存土地的村民的利益最大化,只要户籍还在本村的村民,不管有没有成年,一律每人一栋四层的楼房或两套高层电梯房。


何绍基文化公园   摄影/枬子


一时间那些因为结婚、升学或其他原因户口已迁出的村民都拼命地找关系把户口迁回。我有个旧同事是石人村人,她儿子在部队上本来干得好好的,有希望转志愿兵或是上军校,她愣是逼着儿子提前退伍,为了房子把户口迁回。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钟灵毓秀之地,石人村人自然个个男人清爽,女人秀丽。温润的天气和美好的环境熏染了他们的性格,不温不火,朴实平和。


END

  • 本文作者 |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 本文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往期精选


北二马路的市井琐事 长沙南门口的百年江湖

深度长文:长沙简史 | 湖南湖北为何要分家?

长沙数字街巷百样风情 | 湘江外滩民国老照片

纪实:长沙老铺街掠影 | 明德校友永远的记忆

老街坊回忆西长街 | 沈小丁:老地图中的长沙

贺大明话说展览馆 | 梁小进:通泰街半个世纪

首任长沙市长被批冒进 | 垒土:印象中的西园

领骚近代长沙的中山路 | 消失的老街:北正街

九如斋与长沙南货业 | 文夕大火前的长沙街景

烈士公园里桥知识如此多? | 画里画外老长沙

想要投稿

如果您对家乡有着特别的情感

并愿意分享您精彩生动的故事

(文字或图片)敬请发送到

citymemory@csjyds.com

我们会尊重和保证您的权益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记忆CityMemo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