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OL.40 刘梦婷 | 春水之下

Yuki AME影视计划 2022-08-03





通过寻找与发掘创意影像作品,我们希望探索影像表达在今天的更多可能。扶持、发掘和协助更多优秀的青年影像创作者。本期访谈,我们聚焦于青年创作者刘梦婷和她入选「AME影像行动十月九佳片单」的短片作品《春水》


▲《春水》海报



独居老人玉珍查出癌症晚期即将被送入疗养院。二十年前玉珍因移民工程而离开故乡,曾经的家早已淹没在水下。时日不多的玉珍,在现实与梦境中穿梭,寻找昔日的爱人和故乡。



编剧、导演:刘梦婷



刘梦婷,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独立导演制作的短片《听见自己的声音》获得2020届学院奖评委会金奖;摄影作品《星球移民》获得中创节创意摄影类一等奖,参展第三届大理国际影展;剧情短片《春水》入围第七届auff中国赛区等。


《春水》预告片




以下为导演自述:


最开始其实我是想拍一部关于「三峡移民」的短片的,因为自己一直对移民的题材比较感兴趣。然后在我进行作品筹备的时候,中途发生了一些事情,就是我奶奶生病了,病得比较严重,当时她在一个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老家一直下大雨,家里的老房子因此垮掉了很大一部分。那个老房子也算是我童年一直生活的一个地方,她希望家里的儿女能够出资把这个房子修好,但是我父亲这一辈觉得修好这个老房子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再加上那个时候本身资金也比较紧张,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下来了。


然后奶奶那天晚上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都很深刻,她说她觉得自己的身体跟那间老房子是相连的,她就是有这种冥冥之中的感受。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就很难受,因为其实我很想帮助她,但是很无奈的是我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帮助奶奶完成这么一件事情。后来去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我奶奶就过世了,她直到走的时候都一直带着这么一个想法和遗憾。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特别大,然后我觉得这跟我一直想要表达的「移民」主题也是很相似的。


▲《春水》剧照




事实上,「移民」这个大主题始终是我最终我要回到的一个母题,主要是表述关于对故乡的思念的这个主旨。所以我就将奶奶的事和我想表达的「移民」话题结合起来,就有了我现在的这一部作品《春水》。


《春水》中主人公所在的时代背景就是「三峡移民」的一个大背景,主人公是被安置到重庆主城的一个来自奉节的移民,她现在的家已经被淹没在了水下。关于主人公的人物设定也是她的爱人当时在故乡的时候就去参军,然后他们约定好等他参军回来。后来爱人还没有回来,但她被迫移民要离开家乡,她不能在家乡等他回来了,这就导致了她觉得自己是先走的那个人,成了先背弃他放弃他的那个人。她想她和她的爱人都无家可归了,所以在影片最后,也就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时间段,她期望用自己的方式回到他们所约定的那个地方,也就是回到故乡去。


影片最后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她或许是为了弥补现实中的遗憾,也或许只是想回到那个地方去看一看,或者是别的什么,大家怎么理解都可以。




因为我本身就是重庆人,以前外婆家在重庆,奶奶家在四川,爸妈又都在外地打工,所以我每年都会在重庆—四川之间往返,就常常会去到车站。因为车站其实是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我每年去车站的感觉都特别不一样,就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上空是不一样的,土地是不一样的,大家都在流动都在行走,所以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我对空间几乎有一种迷恋的感觉——既然要拍我自己的片子,我就一定要回到重庆去拍。那是我从小生长的城市,这座城市发展也见证了我成长的印记,我也在看着它发展的变化中长大。


小时候,外婆家还在重庆的乡村,后来因为要建石油马路我们才搬到了重庆城里。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跟妈妈偶然想回去看看,就回到了当时老家在的地方,但那个地方已经被建成了马路,我们就只能踩在马路上,依稀想去寻找我们脚下哪些土地里藏着我们以前所居住的那个农村的院子。这让我觉得所谓的「以前」好像很不真实,甚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那些关于家的记忆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梦境,这种不真实感也是因为城市变迁所带来的。


在我看来,重庆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也可以说是一个被搬来的城市——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对我的沉淀,以及在记忆当中的这些变化让我有了现在这样一个作品。我希望去探索这种人与土地、我和我的原生环境的关系;去探讨我对家、对故乡,以及老一辈对家、对故乡的一个关系。


所以在这部作品里,所有的演员都选择了重庆的人。一方面是为了有更真实的视听感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重庆话算是我的母语,这让我在拍摄的时候能更好的把控现场的效果。


▲《春水》剧照




影片当中出现的鱼其实是水的一种外化,因为我想去强调「水」这个元素,所以我想到了鱼。


首先在我的语言当中,水在「河」这个意象里面对应的就是被淹没的家;然后玉珍家里的鱼缸底下也有一个小小的土房子的摆设沉在水下面,包括影片最后钥匙沉到了水底的画面,其实这都是影射现实生活中她的家也曾经淹没在水下的这样一个表象。


▲《春水》影片截图


「水」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是一个综合的隐喻。它是被淹没的家,同时因为我们的母体也是被羊水包裹的这样一种环境,也就对应着主人公想要回到故乡回到母体的渴望。除此之外我也想借「家被水淹没」这件事情表达出这是一种现代化城镇化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因为中国正在以一个很惊人的速度前进,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摧毁我们的过去,摧毁我们的根,这就将我们过去的记忆一同淹没在了水下,就像我自己的家也被淹没在了石油马路底下一样,而那些过去的田园老建筑和房屋就被西方化的巨大的城市建筑所代替。


另外,「水」也象征着不断变化的流动,与「城市变迁」这个大主题是相通的。可能我一转身,水和河流就已经是另外一个地方了。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循环。个体生命的循环在大社会的历程之下就显得非常渺小了,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去接受宿命式的循环,成为体制中的一部分。


关于影片中「门」这个意象,对应的也是家——片中老人从最开始就一直在找老家的钥匙,她一直想回家。在场景里面只放一扇门的灵感其实来源于塔可夫斯基的《镜子》,那部影片讲的是战后的人的情感,当时由于战争整个家都没有了,只有一扇门,但是老人依然会把这扇门推开,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样。我觉得这个片段对我的影响是跟我的记忆,跟我对变迁的理解是一样的——我觉得我的家会荡然无存,但是我心里的那回家的门会永远存在,哪怕只存在于我的梦境当中,我依然渴望着回到自己的家里,渴望着推开那扇记忆的门,回到故人身边,回到消逝的时间之中。


▲《春水》影片截图




影片的名字其实一开始是想叫作《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首诗在我的影片里也借一个小朋友的口有所表达,他在背这首诗,让我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回到最初的原点——回到春天,它既代表了一个循环,又代表了一种开始。包括整部片子的色调也是为了更贴合重庆阴雨天的氛围,把那种潮湿的质感做一个强化


而片中余光中的《风铃》那首诗,也是一个巧合,我很喜欢这首诗,把它放到这部影片里也觉得很贴合,一切仿佛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和「水」、和潮湿的重庆有关的创作。


另外,影片当中唯二出现的两段梦境也是我想交代的主人公的时代背景是「三峡移民」,因为玉珍和丈夫约好在家里等他回来,但是后来玉珍被迫移民,没办法留在原地等丈夫。影片开头的那段梦境就是玉珍梦到自己登船离开后却看见丈夫站在河岸边,这就导致了她后来一直想要回去的强烈心愿。对于主人公来说,故乡的意义不仅仅是故土而已,还有自己爱人所在的地方。而回不去的家,便沉积为真正的乡愁。


▲《春水》剧照




我觉得电影就是我们表达自己的一个媒介,我可能会比较倾向于像《春水》这种类型的创作风格。当然我也是受到了一些喜欢的导演、创作者的影响,比如老塔、贝拉·塔尔、贾樟柯、毕赣等等,他们对我的影响都挺大的。


而我觉得诗意这个词本身就是很主观的,我们每个人生活其实都充满诗意,只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去看,用什么方式去表达。电影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去记录你的呐喊,你的眼泪,你对这个世界的疑问以及你对自己的一些剖析等等,我觉得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很综合的问题,因为在表达的时候,你心里所想的这些东西都会很直观地被别人看到,让他们去了解你、感受你就可以了。


至于观众的评价,好的坏的我都会听,因为对我来说倾听是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我不会真正在意说他们是否理解到了我想表达的每个点。我觉得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看电影的人,都其实本质都是在看自己在这个作品中的一种投射。




我现在正处于刚从校园自由的创作环境脱离到社会工作的状态,而我本身在生活中就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我更愿意去把我所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影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出口,所以对我来说影像创作可能更像是日记本一样的存在,用来表达我自己的情感也好,对周围的一些疑问也好,或者是我得到的一些东西,都可以通过影像去表达出来。我很珍惜有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媒介,而且现在流媒体时代,也可以让更多的朋友可以看到我的作品,我觉得这样很好。


在影像创作当中,其实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我可能会更侧重于剧本创作的部分,包括前期构思的时候每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观察世界以及个体的敏感程度融汇成了一个整体剧本。这就是我觉得创作中相对重要的部分,而在这个部分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创作。


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会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影像里的那些诗意的东西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每个角落都有诗意,重点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敏感度去捕捉这些诗意。每当我有一个成型的想法的时候,我会去跟各种朋友沟通聊天,包括老师、同学、朋友,去找到一个更好的(想法)或者是我创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


在我一直以来的创作过程当中,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比如在以前,我可能会更侧重于画面的表现力和美观程度,会比较在乎它是否能表现出我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度。到后来,我慢慢地开始放掉这些东西了,因为我觉得创作到最后无论怎么样,都需要回归到影像的本质——也就是每个这个时代下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而影像的伟大,也来自于映照出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不凡之处。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河流翻腾,波纹荡漾。水是最多变的流动,也是最不变的初始。在潮湿的重庆,当初的三峡移民如今的家都在哪里?过去的记忆被水流覆盖,那些牵挂的、放不下的、回不去的遗憾该怎么找回来?“春来江水绿如蓝”,流落远方的家人何以“忆江南”?



🔗AME “影像行动” 2.0 征片持续进行中🔗





>>> 往期回顾 >>>


VOL.39 张旭煜 | 刺骨冬日中的隐秘真相

VOL.38 蒋闻 | 另一种关怀

VOL.37青年导演炎冬专访 | 一镜到底的谋杀案?够刺激!

VOL.35青年导演杨皓专访 | 谁将是中国抖音界的周星驰?

VOL.34宋俊义 | 关于偶然,关于珍妮
VOL.33 王嘉乐 | 追寻的不仅是一种答案
VOL.32 张宇 | 上帝的归上帝,世俗的归世俗
VOL.31 胡骁 | 不要开始这场比赛
VOL.30 李颖怡:希望《这众所周知的事》能够被众所周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